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调研等方式,对长白山西部井干式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结构、民居的建构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首先对长白山西部的地域情况进行了梳理研究,阐述了国内外井干式民居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成因,梳理了国内外井干式民居的特点,指出长白山地区井干式民居的当代意义。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政策背景
2015年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实施,提出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核心政策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其中文化振兴主要包含保护乡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建设;2022年发布的《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标准指标表》从环境、产业、文化等角度重点提出了要注重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2023年8月16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留住乡情乡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乡村建设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的要求。
结合上述政策可以发现民居作为乡村的组成单元和乡村文化载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设美丽文明乡村、守护乡土文化就需要做好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工作。
1.1.2现实背景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乡村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失、乡土文化断层、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结构自然老化、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不适、文化传承断层等多重挑战。本课题所涉及的长白山西部的诸多井干式民居由于建筑结构老化、乡村人口外流、居住舒适度低、修缮成本高昂及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导致大量传统民居陷入荒废或改造困境。如何让传统民居在保护中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
1.2研究目的
1.2.1为当地井干式民居的地域文化保护更新探索途径
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各异的地域文化。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这个中介影响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1],而受地域环境影响形成的地域文化又具有自身的惯性,会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长白山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因素也形成了这一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在对当地井干式民居保护的过程中要考虑当地地域性文化的特殊性。并结合其他地域性建筑保护的手段进行保护,为当地井干式民居和文化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1.2.2为当地井干式民居空间功能和建筑结构的保护更新探索路径
井干式建筑的特点是墙体既是围护结构也是承重结构,其材料、结构的特征让其保存的难度和代价较大。经过调研发现由于传统井干式民居在结构和空间功能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在修缮的过程中存在村民无意识性自主自建以及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导致建筑整体风貌和特色民俗文化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希望针对现存问题,在不破坏其结构、材料特性和文化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更新,为当地井干式建筑的延续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1.2.3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方式,丰富当地保护策略
通过调研发现关于井干式民居的研究在联系和比较的研究上较少。本课题希望通过结合以美国、瑞士、我国云南地区、黑龙江地区、新疆等地区为代表的国内外井干式民居,从建筑结构、建造方式、文化精神、保护更新方式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而为日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建筑论文参考
..........................
第二章国内外井干式建筑的特点
2.1美国井干式民居
美国井干式民居又称圆木屋(Log Cabin),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意义的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
2.1.1区域概况
美国圆木屋多集中于五大湖地区,该地区由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等五大湖泊组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当地地形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气候冬季寒冷多雪,夏季温暖湿润。当地土壤类型多样,北部多为灰化土,适合针叶林生长,常见树种包括枫树、橡树、松树和云杉。而南部则以肥沃的黑土为主,适宜农业发展。这些自然地理条件为五大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美国圆木屋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美国圆木屋的建造方式和结构特点
1.美国圆木屋的形成
美国圆木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美洲大陆的发现时期。当时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殖民者需要在此建立安身之所。来自英格兰的清教徒最早建造的是半穴居式建筑,这样的结构缺少舒适性(图2-1)。而瑞典和芬兰的定居者拥有坚固、宽阔的伐木斧和锛子,可以更高效地砍伐树木和挖出凹口。他们通常将整棵树从中间劈开,然后以正方形的形式放置在彼此之上,这些木材的末端相互插入,距离末端约一英尺。整个结构在建造过程中不使用钉子。这样的建造形式不久就成为各种移民的普遍选择,并在此过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国建筑。此后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更多样的建造材料和技术,同时也激发的怀旧情绪,人们采用了小木屋的部分结构并完善了内部的功能。从此小木屋变成了有钱的美国人的高级目的地,并成为奢侈的象征。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瑞士井干式民居
本小节介绍了瑞士的井干式民居的区域概况、建造手法、文化精神,以及瑞士弗林村本土建筑师吉翁·卡米纳达(Gion A.Caminada)对当地民居的改造成果,他对井干式这一传统建造体系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材料、构造等新的技术,并融入了现代建筑的思维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现代井干式体系。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为本文的相关保护更新工作带来参考。
2.2.1区域概况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部的联邦国家,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瑞士四分之三的国土位于巍峨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区,相对于欧洲其他地区几乎与世隔绝。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瑞士的建筑风貌独具特色。
2.2.2瑞士井干式民居的形制和建造工艺
瑞士的多山的地理形势导致了这里的人口较少且流动性较弱,丰富的森林资源又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因此瑞士井干式民居具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地域性特色。
早期的瑞士木结构建筑是以防御工事为基础的,再加上当地的严寒气候,因此建筑坚固程度和保温性能受到格外重视。建筑会在有植被的坡上建造,以起到减少雪崩时的破坏。有大量木材作为支撑。檐上也会压有开采的石块防止气流的拔风力破坏屋顶[40]。
在瑞士的格劳宾登州和瓦莱州等地区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因为这里盛产的针叶林提供了井干式建筑所需的长直木材井干式木构(Block Strickbau)及其与石砌的混合形式是当地常见的建筑手法。在当地木材会被精细加工成木方以提升建筑的整洁性与美观性。从18世纪开始,随着欧洲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探索热潮兴起,瑞士小木屋成为山区生活浪漫想象的象征。到了19世纪,这种小木屋及其仿制品开始成为世界各地贵族的景观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其象征着对田园生活的回归。随着削切工艺在如今的不断进步,木板建造技术得到了发展。当地工厂开始通过将较窄的木条或木芯压紧黏合,形成了新型的板材。这种新木材的特性,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木的天然质感,同时又将木材获得了趋向于塑料的均一性。依然保留了其独特的木构特色,并提供了优越的居住舒适度。
............................
第三章 长白山西部井干式民居的概况 ............................... 46
3.1 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 ..................................... 46
3.2 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 ..................................... 47
第四章 研究村落调研情况与问题汇总 ....................... 72
4.1 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 72
4.1.1 建筑结构问题 ................................... 72
4.1.2 建筑空间布局问题 .............................. 73
第五章 长白山西部井干式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 86
5.1 保护更新的设计原则 .................... 86
5.1.1 改造真实性原则 ..................................... 86
5.1.2 地域文化传承性原则 ............................. 86
第五章长白山西部井干式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1保护更新的设计原则
5.1.1改造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结合研究村落的实际需求并依托相关政策和上位规划,科学制定满足村落在减量提质与存量更新方面的措施,避免因过度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精细化、高效化地利用现有资源,从而推动村庄整体发展和提升村落环境宜居性。
5.1.2地域文化传承性原则
地域文化传承性原则是指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既要避免文化的僵化保存,也要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异化。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的观点认为:“与自然对立,文化或许是人们按照预计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也或许是现有的,但都基于其固有价值被人为保留下来。[63]”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传统民居要想焕发独特的魅力需要在精神层面进行深度挖掘与建构,通过突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彰显其历史和地域特色,赋予传统民居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因此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乡村地域特色,结合地方文化。
5.1.3绿色生态性原则
绿色生态性是指通过提高建筑资源利用率、使用环保材料、提升室内外绿化效率等实施手段和发展计划,实现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包括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确保村庄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并不断探索推动城乡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调研等方式,对长白山西部井干式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结构、民居的建构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首先对长白山西部的地域情况进行了梳理研究,阐述了国内外井干式民居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成因,梳理了国内外井干式民居的特点,指出长白山地区井干式民居的当代意义。之后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入户走访等方式得出当地民居的改进需求和现存问题,并通过图表展示。最后结合需求和问题,从民居的空间、结构、周边环境、文化空间等四个方面提出保护和更新的策略。
6.1.1长白山西部井干式民居的营建特征
1.长白山西部井干式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
(1)民居地形包括:①平地型;②坡地型;③临水型。
(2)院落空间布局形制包括:①一字型院落②U字型院落③T字型院落④三合院。
(3)院落构成主要包括:①正房②厢房③仓房④庭院⑤菜园⑥大门。
(4)民居空间布局形制包括:①一字型单开间式②一字型多开间式③一字型多开间叠加抱厦式。
2.长白山西部井干式民居的建构体系特征。
主要从屋顶和屋架、墙体、地基、其他构造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分类说明。
(1)屋顶主要为抬梁式,并使用木瓦、砖瓦、草屋面等铺设屋面。
(2)墙体主要包括:①夹柱式、②涂泥式、③夹柱涂泥结合式。
(3)地基;地基主要以石砌地基混凝土地基为主。
(4)其他部分:对火炕、烟囱、炉灶、门窗、精神空间等五类有特点的民居组成部分,依照形制、材质的特点进行划分并结合实例进行分类阐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