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科研新需求的沈阳建筑大学架空空间改造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66 论文编号:sb2025062109384353376 日期:2025-06-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沈阳建筑大学的教学区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空间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改造架空空间,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校园品质。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存量优化需求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城市化过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仅用了超过四十年的时光就成功地跨越了欧美各国百年城市化的历程。然而,由于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有些城市的开发用地已经逼近了界限,这使得如何高效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成为了城市建设和进步的核心问题。
在翻新初期的建筑时,我们主要侧重于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以资本作为主导力量来进行城市现代化改造。在此过程中,那些具备特殊文化背景的历史性建筑被视为关键的改建焦点,这种改建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精神、自由的精神。
近几年,随着旧建筑改造研究的深入,公共建筑的整修与更新日益受到重视[1]。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机构的空间需求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功能的转变已经变成了日常常态。然而,一些早期的高校建筑因为使用难度增加、外观过时以及环境设备的退化等多种问题,与其周边新建的建筑和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进而妨碍了城市的持续进步。因而,这些建筑在城市存量优化中已逐渐成为焦点问题。
但我们必须注意,目前在高等教育机构里,老旧建筑物的修缮正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刻板”的趋势,如建筑缺少独特性和高度的一致性;在另一个视角来看,现有的建筑因为缺乏地域性文化的影响,逐步丧失了它们原有的独特和核心含义。此外,高等教育建筑与其附近环境的紧密联系不足,这使得城市化呈现出碎片化,缺少了完整的审美价值。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城市的建筑结构显得混沌,同时也缺少对传统文化、地理环境以及当前时代的深入诠释。因此,在将来的都市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更为关注对高等教育设施里那些陈旧的建筑的改建与刷新。通过对地域性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增强建筑的独特性以及深化建筑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我们有可能给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
1.2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通常提到的“整体”是指某事物或整体的完整形态。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所述,哲学领域的“整体”可以理解为由多个实体或单一议题的部分所构成,并按照特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集合[5]。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体”一词也可以用来指代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若干个体或者某些系统。所指的“整体性”涉及到事物间的连贯性、完整性以及相互连接的特性。“整体”概念的外延很广,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人自身到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整体”.在教育领域,也有一种叫做“整体化教育模式”的理论。当我们提到“整体化”时,实际上是指整体事物的形成过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的教学建筑也应该体现出与之相关的“整体”特性。“整体化”理念指导下构建的教学楼,体现了内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成果。因此,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建筑物称为“整体化教学楼”。
对于整体化教学楼的解释:这是一个由多个单独的教学模块组成的综合教学楼群。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建筑构成。这些建筑单元通过走廊相互连接,从而加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建筑形式在现代校园中已经非常普遍,而且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该建筑的设计风格呈现出一种集中性,其主要特征体现在资源共享、功能复合、空间整合以及体型巨构等方面[6]。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校内部各个单体间的协调与整合,促进校园整体风貌的塑造。
...............................
2沈阳建筑大学总体调研
2.1沈阳建筑大学基本概况
2.1.1校园简介
沈阳建筑大学的新校区,坐落于沈阳市东南部的浑南新区,占地面积广阔,达到了100公顷。该校区建设初期的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的面积占据了约17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各类教学活动;而学生生活及辅助用房则占据了约13万平方米,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全面的支持[26]。
在地理布局上,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建设用地呈现为一个规整的矩形,东西向长达1000米,南北宽则达到660米。校区地势平坦开阔,原有的大片土地曾以水稻田为主,而东部区域则点缀着少量的果林与葡萄园,为校园增添了几分自然风情。
在校园规划上,设计者精心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校区的南侧,通过一条宽度为20米的绿化隔离带,与沈抚铁路形成了有效的分隔,确保了校园的宁静与安全。而北侧则紧邻着宽阔的浑南大道,为了师生出入的便利,特在此方向设置了校区的主要入口。此外,校区的东侧是文华街,这里被设定为学生生活区的出入口,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出行。至于西侧,则紧邻着另一条南北向的文汇街,这里布置有专门为学校科研与实验部分对外联系的次入口,满足了学校与外界交流的需求(图2.1)。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现状调研
2.2.1教学区功能分布
教学区的建筑群设计以80米×80米的方形平面为基本模块(图2.4),构建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网格布局。该布局通过多个关键性的“交通节点塔”实现了一字形教学楼的紧密相连,并巧妙地围合出多个内部庭院,形成了既独立又相互贯通的空间体系。在这个精心规划的网格中,各类教室、院系办公室及其他教学设施井然有序地分布,确保了从任何一个角落都能通达至目的学院或班级。此外,建筑博物馆与图书馆也巧妙地融入了这一体系,通过连廊与教学楼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区的整体连贯性。各个学院在享有内部便捷联系的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独立的出入口,便于对外交流与独立运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园与试验中心被巧妙地安置于教学区的西部区域,它们虽相对独立,但通过跨道连廊,与其他教学单元紧密相连,实现了资源共享与高效协作[29]。
将大学视为微缩版的都市,长廊则如同那条贯通东西的宽阔大道,为校园注入勃勃生机。方形庭院错落布局,其纵横交织的走廊宛如都市中的小巷,引领着探索的脚步。每个学院的教室、办公室,恰似这些小巷中的一栋栋宅邸,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功能与使命。各个院系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其专属的“街道”、“广场”及庭院空间中,精心设计并展示着富有特色的“门面”,以此彰显其独特的学术风采与文化底蕴。
教学区一共有26个教学楼,24个垂直交通塔,9个内部庭院(图2.5)。教学楼高六层,建筑一层局部架空。A1、B2、甲1-2、乙1-2、乙3-4五栋教学楼为阶梯教室,其余教学楼则分布着普通教室、各学院办公室、各类实验室。
..............................
3 基于教学科研新需求的空间更新分析 ............................... 30
3.1 教学科研发展的增量需求 ........................ 30
3.1.1 人才培养 ............................. 30
3.1.2 科学研究 .............................. 31 
4 基于教学科研新需求的教学区规划优化设计 .................................. 41
4.1 功能布局规划 ........................... 41
4.1.1 新增的功能规划 ......................... 41
4.1.2 整体的功能划分 ........................ 42
5 基于教学科研新需求的架空空间改造设计 ...................................... 52
5.1 师生共享空间设计 ............................. 52
5.1.1 符合师生行为心理要求 .............................. 52
5.1.2 对学习行为的积极引导 ............................. 53
5基于教学科研新需求的架空空间改造设计
5.1师生共享空间设计
5.1.1符合师生行为心理要求
在高校教学楼共享空间的设计中,充分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需求不仅关乎学习体验,更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整体满意度与归属感。具体而言,师生的主要行为心理需求可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1)促进自由学习的空间环境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共享空间被赋予了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学习氛围。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空间布局,共享空间成为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和交流的理想场所。这里,座椅设施的舒适配置与轻松自在的环境相得益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2)满足休闲娱乐的多元需求
良好的共享空间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休闲氛围,让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放松身心。这样的环境不仅满足了师生对于休闲娱乐的基本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兴趣与科研成果的舞台。在共享空间中,师生可以自由地交流科研工作心得,分享生活趣事,从而进一步凝聚场所精神,传承独特的科研文化。
(3)促进休憩与观察互动的和谐共生
优质的共享空间应注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设计理念,既要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也要兼顾他们的休憩与社交需求。在共享空间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观察与交流区域,师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休憩方式,如阅读、冥想或与朋友小聚。同时,这些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观察环境、体验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

建筑论文参考
建筑论文参考

..........................
6结论与展望
这篇论文深入分析了沈阳建筑大学在面对教学科研新需求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通过改造教学区架空空间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策略。论文首先强调了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和教育转型背景下,高校既有建筑存量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调研沈阳建筑大学架空空间,以教学区架空空间存在的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单一等问题作为改造设计的出发点。
通过详尽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论文揭示了教学区架空空间现状的不足之处,包括使用率低、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改造设计方案,旨在提升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其中,师生共享空间的设计尤为突出,通过满足不同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如自由学习、休闲娱乐和休憩观望等,营造出更加互动、有趣的校园氛围。此外,半地下实验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后勤服务中心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区的功能,还促进了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
在具体实施层面,论文详细阐述了空间布局、交通流线组织、设施配置等方面的改造措施。例如,通过优化交通流线,确保师生和访客能够便捷地到达各个功能区;通过引入现代化设施,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和使用效率。同时,论文还考虑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建筑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