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博士论文怎么写[精选推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论文写作指导 Instruction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80 论文编号:sb2022011000174942585 日期:2023-10-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新闻学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新闻学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新闻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现代中国新闻学科建构与学术思想中的科学主义(1918-1949)
二十世纪初,“科学”(和“民主”一道)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它的底蕴一开始就超越了科学自身而改换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努力的历史主题,并由知识分子带着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参与了对“科学”的意义重塑。从科学作为现代知识——“器”、“技”,到科学作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分科之学”,再到科学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科学主义”,科学在现代中国被塑造为贯通一切知识和领域的“普遍之道”。这种作为普遍之道的“科学”不仅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更成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建构和学术思想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概念,同样,它对于新闻学这门初诞于二十世纪中国的新学科更有着难以抵御的魅力。在宏观的层面上,本论文旨在考察与检讨“科学主义”对现代中国新闻学科建构与学术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在微观层面上,更希望呈现作为现代知识形态的“新闻学”与“科学”在学科范式的建构、范例的形成、观念的变迁等多方面的交缠纠结。由于科学本身与现代性密不可分,本论文的另一条或隐或显的思路是:通过对科学在新闻学科和学术思想中霸权地位的建构的分析,反思现代性及其已经或正在展开的一系列价值对中国新闻学研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思考人文与科学和谐的新闻观念建构的可能性。问题史的研究思路也使得本论文没有像以往同类研究那样严格按照时序或历史时段安排章节,而是围绕“科学主义”(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将三十年的新闻学术思想史视为一个“历史文本”,从不同的层面切入以探索个中堂奥,根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安排章节,整体上呈一个扇面打开,力求每章针对和解决一个问题。顺着每一章的逻辑顺序,本论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有:科学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是如何由工具理性上升为价值理性的?新闻“有学无学”的论争背后体现了以“科学”作为现代新闻学知识与学科的裁定者,科学凭什么获得合法性并拥有合理性?在新闻学科的建构过程中,科学如何在早期新闻学研究群体那里成为划定学科版图的基础,并建构最初的研究“范式”?现代中国新闻学术思想中科学主义的代表类型,及各自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形态、特征是什么?现代中国新闻学术思想中,进化论为不同学术派别共同尊奉,在新闻学研究,尤其是新闻史研究中,进化论的观念如何在历史分期、材料选择、评价方式诸方面折射出科学主义的价值向度?最后反思在新闻学这样一个特定的学科与研究场域中,科学和人文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国新闻学研究是否在科学主义的视野中失落了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该选题的研究状况
三、本论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
四、本论文的体例
第一章 由“器”入“道”——科学主义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的渗透
一、作为“器”、“理”的“科学”
二、作为“分科之学”的“科学”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
第二章 “有学”或“无学”——现代中国新闻学科合法性的建立
一、新闻学:“有学”还是“无学”
二、“科学”与新闻学的知识合法性
三、“科学”与新闻学的知识合理性
四、“科学”之外无知识吗?
第三章 “知识地图”与“绘图指南”——现代中国新闻学科范式的建构
一、新闻学研究的“知识共同体”与学科“范式”的搭建
二、新闻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与学科“范例”的形成
第四章 “科学方法”与“现代常识”——现代中国新闻学术思想中的两种科学主义
一、经验论科学主义和唯物论科学主义
二、经验论科学主义新闻学术思想
三、唯物论科学主义新闻学术思想
第五章 从“演化”到“进步”——现代中国新闻学术思想中的进化论观念
一、进化论的理论和思想来源
二、进化论与现代中国的思想与学术
三、进化论与现代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四、对进化论新闻学研究观念的反思
第六章 “桥”与“岸”——“科学”和“人文”的新闻学
一、“科学主义”对当代中国新闻学术的影响
二、“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分离与融合
三、新闻学: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附章: 从“信息”概念的衍变看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科学主义
一、工程学中的“信息”
二、传播学中的“信息”
三、中国当代新闻学中的“信息”
四、信息概念与新闻学研究的科学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的流变[J]. 姜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5(02)
[2]“人”的发现与遮蔽——“五四”新闻传播未完成的启蒙使命[J]. 姜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03)
[3]新闻与新闻报道[J]. 芮必峰. 新闻大学. 2004(02)
[4]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 河南社会科学. 2002(02)
[5]评西方受众理论[J]. 单波. 国外社会科学. 2002(01)
[6]知识考古学[J]. M.福柯,谢强. 国外社会科学. 1999(02)
[7]知识的分类[J]. 苏力. 读书. 1998(03)
[8]道或终极依据 思想史的写法之三[J]. 葛兆光. 读书. 1998(03)
[9]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J]. 沃勒斯坦. 读书. 1998(02)
[10]知识史与思想史思想史的写法之二[J]. 葛兆光. 读书. 1998(02)
新闻学博士论文怎么写
新闻学博士论文怎么写
新闻学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中国新闻教育的初曙 ——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试图从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对新闻教育进行新的研究。选取了公认的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作为主要个案,考察了新闻在当时形成一种专门知识的多重原因、具体经过、前后脉络。本文重点考察了研究会的出现,与其时种种总体社会状况之间的关联。在当时的中国新闻界中,新闻本身日益受到重视,报纸营业取得发展,记者的职业意识有所增强,产生了对于新闻专才和新闻教育的社会需要。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起步未久,视野比较局限,基本上没有对新闻教育加以关注。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后,对学校进行了大力改革,鼓励学术研究及有益的课外活动,并打破了原来封闭的学科系统,为新闻教育的出现营造了有利氛围。此外,北大师生与新闻界的密切关联,和当时校内空前的报刊出版热潮,亦对研究会的创办与发展产生了助益。本文也考察了蔡元培、徐宝璜等研究会关键人物的相关认识和作为,以及研究会在北大的实际发展情况。蔡元培当时将新闻学视为一种欧美最新科学,乐于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开展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热切推动新闻变成北大的专门科目。徐宝璜曾在美国选修新闻课程的经历,及他与蔡元培之间的渊源关系,使其成为北大新闻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他在研究会内的讲授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新闻教育、新闻学的把握与构想,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研究会自成立时起,一直有拓展趋势。在它创办一年半之后,北大开设出一门正式的新闻学课程。但到了一九二○年底,研究会趋于停顿,北大的新闻教育暂告终结。本文并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置于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发现它实际上与后来的新闻教育缺乏明显的直接关联,也许只是一个时间最早的概念。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会之前中国新闻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 清末传入的新闻学图景和新闻教育样式
第二节 民初的新闻教育倡议和新闻学译介
第三节 国人对新闻教育的体验与初步尝试
第二章 中国新闻界当时的情况
第一节 政治势力与新闻界的纠结
第二节 报刊实践与认识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 中国其时的高等教育与北大
第一节 起步未久的中国高等教育
第二节 北大独特的大学理念
第三节 北大开启的大学学制改革
第四章 北大师生与新闻学研究会
第一节 北大师生的新闻相关经历
第二节 前所未有的新闻出版热潮
第五章 蔡元培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第一节 蔡元培和北大新闻教育的酝酿
第二节 蔡元培对新闻教育的相关认识
第六章 徐宝璜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第一节 徐宝璜在美国接触到的新闻教育
第二节 徐宝璜对研究会的最初设想
第三节 徐宝璜对研究会的重新定位
第七章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实际情况
第一节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
第二节 研究范围的扩充与实践活动的加入
第三节 研究会第一年活动的小结
第四节 北京大学新闻学选修课的开设
第八章 北大之后的新闻教育
第一节 “密苏里式”新闻教育
第二节 国人自办的新闻教育
结语
附录: 国外参考书与徐宝璜《新闻学》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苏云峰, 2007
[2]中国启蒙运动[M]. 新星出版社 , (美) 舒衡哲, 2007
[3]新闻学在北大[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肖东发主编, 2006
[4]中华民国史[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张宪文等著, 2006
[5]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陈昌凤著, 2006
[6]乱世飘萍[M]. 南方日报出版社 , 散木, 2006
[7]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孙宏云, 2005
[8]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平原著, 2005
[9]传者图像[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黄旦, 2005
[10]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萧超然著, 2005
新闻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新闻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新闻学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之演进(1978-2008) ——学术精神的追寻与理论重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之演进》把刚刚过去的30年间中国新闻学的再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所涉及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学术活动、学术文献、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思潮等的阐述和分析,来展现中国新闻学在这30年间的进步。任何知识的生产都是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进行的,而人的活动一时一刻也不可能脱离开他(或她)所生存的环境。所以,在研究30年间中国新闻学的过程中本文重点是从研究主体的视角来加以审视的,从而再现在特定环境下的中国新闻学的知识生产:研究者在对新闻学学术精神的追寻中实现对于中国新闻学的重建,进而勾勒出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新闻学发展的进路。本研究分期的标准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新闻学是一门与新闻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所以,30年间中国新闻改革实践进程中滋生出来的问题需要新闻学去解答,新闻学在理论上的一次次突破又不断为新闻实践丌拓进路。在与实践密切互动的过程中,新闻学也在丰富和完善着自身。所以,本文是以这30年间中国新闻改革给新闻学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分期依据的。基于以上标准,本文的分期呈现出这样的脉络:多元功能的认可(1978——1988年)一舆论导向的重视(1989——1991)一双重属性的确认(1992——2001)——公共利益的显现(2002——2008)。在不断回答由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中国新闻改革开路的过程中,中国新闻学自身也在经历着重建、反思和由党报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变及创新发展的学术探索之旅。30年的中国新闻学演进,是理论的突破不断为新闻改革实践开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新闻学在经历多年的苍白之后浓墨重彩重建自身的过程。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前提和依据: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研究,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经历1942年的延安新闻界整风和1956年的报纸改革,以党报为本位的新闻学体系初具雏形。在《人民日报》改版的过程中,新闻学研究还一度呈现出活跃的景象。然而,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波及新闻界,新闻学术讨论被迫中止。新闻学术研究在此后二十多年间,成为让人望而生畏一个的禁区。可以说,从共和国诞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新闻学几近一片荒芜。第一章从1978—1988近10年间,这是30年来中国新闻学理论中对于新闻事业功能多元化的认可期,也是中国的新闻学才得以从废墟中再生的重要时期:批判旧的腐朽的法西斯新闻学,反思和改造传统新闻学,突破多年的政治禁区,确立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以开放的眼光寻求研究方法革新的路径,在重建新闻学的过程中,一次次实现自身的飞跃,从而为多年来视宣传为唯一之天命的中国新闻业提供了解放自身的理论武器,释放出压抑太久的发展能量,向着现代新闻业进发。第二章是从1989—1991,这近三年的时间,是中国学界在经历近10年思想大解放之后的重要反思期。此间,不论是对于新闻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反思,还是学术史的书写以及对于研究方法的思考,或者是对于上10年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改革实践的反思,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如何创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学体系。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演进历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它让学者们开始审视上10年的研究,也给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第三章从1992——2001的10年,其间中国新闻学重大理论问题——新闻事业的属性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即双重属性的确立,从而为中国日益深入的新闻改革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锐器。同时,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实现了从“党报”本位、“新闻事业”本位向“新闻”本位的飞跃。此间,中国新闻学在研究主题的多元化上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四章是从2002年到2008年。6年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公共属性正在显现,这是中国新闻改革实践再次提交给学界的急需破解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此前,新闻学界对于中国新闻事业性质的定位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向包涵着企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质变。基于中国新闻学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欲求,学者们对于中国新闻学进行了全面检视、自觉遵循新闻学研究规范的同时,还对已现端倪的“方法崇拜”加以反思。此外,在新闻学理论体系构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当然,对于中国新闻学来说,不论是概念的科学、体系的完善、理论的突破还是方法的科学化,都还有艰巨的任务需要去完成。要看到,中国新闻学还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去修补:缺少与世界同行对话的能力,缺少与其它学科的平起平坐的认同。总之,30年来“新闻学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都需要未来中国新闻学的创新发展去革新。
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绪论
一、本研究缘起及视角解析
二、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综述
三、本研究的范围界定和分期标准
四、本研究的前提和背景:1949-1976年的中国新闻学
第一章 多元功能的认可(1978-1988)
第一节 批判精神的萌生
第二节 反思意识的呈现
第三节 争鸣风气的涌起
第四节 学术禁区的突破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改进
第二章 反思与回顾(1989-1991)
第一节 风波后的反思
第二节 历史的书写与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思考
第三章 双重属性的确立(1992-2001)
第一节 争鸣再起——新闻是不是商品?
第二节 为改革开路——核心问题突破:双重属性确立
第三节 研究视域的放大——改革深入的现实和新技术革命引发
第四节 深化的渴望——有关研究方法和规范及新闻学向何处去的思考
第五节 有关新闻学体系建构的思考
第四章 公共利益的显现(2002——2008)
第一节 讨论又起——现实矛盾引发焦点话题:新闻专业主义
第二节 反思延展——全面检视新闻学
第三节 规范遵循——渐成共识与行动
第四节 方法重视——跃为行动后的拷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30年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思考与展望[J]. 童兵,陈杰. 国际新闻界. 2008(12)
[2]论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新闻实践的互动关系[J]. 侯迎忠,郭光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6)
[3]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J]. 李良荣,戴苏苏. 新闻大学. 2008(04)
[4]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分析——基于CSSCI分析[J]. 段京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清理百年“新闻学”概念——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宁树藩先生[J]. 王晓梅. 新闻与写作. 2008(01)
[6]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J]. 李良荣. 新闻记者. 2007(08)
[7]媒体,究竟该如何面对市场?[J]. 芮必峰. 新闻记者. 2007(08)
[8]对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现状的思考[J]. 王锡苓,姚慧,段京肃. 国际新闻界. 2007(07)
[9]“实践人学”的缺位与“角色定位”的迷失——从“记者高勤荣案”透视中国新闻学体系[J]. 宋万林.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7(05)
[10]关于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 方延明. 新闻战线. 2007(04)
以上是新闻学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