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563 论文编号:sb2024011715491051805 日期:2024-02-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论文选题,本文通过对学校与非遗传承的需求梳理,结合当下的素质教育环境,选取双边市场、平台等理论引入供需双方之间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平台,对当下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进行重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建议: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2020年教育部经文化、旅游等部门对此进行如下答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着力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提倡把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在校园进行开展,并作为并核心工程来抓。这一建议很有参考价值,教育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吸收借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在校开展的非遗教育不仅第一次被确立了法律地位,而且把开展非遗课程作为学校的法定责任与义务。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在校园中开展非遗课程的教育及普及是保护、传承、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且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非遗课程在校的开展也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论文选题怎么写
论文选题怎么写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内容、框架、方法
一、研究范围与内容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非遗课程入校服务、双边市场、平台等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非遗传承人,教师,学生等角色就现存的非遗入校服务模式满意度进行调研,挖掘问题并分析问题,探寻影响非遗课程入校服务的因素。其次,通过非遗传承人、校方之间的供需关系就双边市场需求理论提出基于第三方教育机构的服务模型假设,并围绕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的服务模型构建原则与目标提出模型构建的功能框架。最后,通过B教育机构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案例实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非遗课程服务服务中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主要介绍本文运用的项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非遗课程入校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本章中通过设计问卷对当下非遗课程入校服务现状进行现状描述,问题挖掘,问题分析
第四章基于第三方“125”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构建。在本章中首先描述学校、非遗传承人、第三方教育机构的需求与优化方向。其次,提出基于第三方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最后,阐述模式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第五章杭州市B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实证研究。本章主要阐述第三方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与成效。根据服务满意度的结果,对第三方教育机构入校服务模式进行验证的同时给予肯定。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归纳了双边视角下非遗课程入校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对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展望。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非遗课程入校现状研究
虽然全国部分的中小学校在开展非遗课程入校园活动,但非遗课程入校活动从构思到具体在校开展的各个环节依旧会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地方非遗课程入校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专业非遗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非遗课程缺乏教学性、资金缺乏保障、缺乏校本课程导致不能满学需求等多方面。在非遗课程入校的法律指导制度方面,吴文科(2014)认为目前非遗课程在学校开展缺乏规范性的政策指导,“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停留在舆论宣传和直观展示的层面,目前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到事关非遗保护长效性的制度化操作层面。李卫英(2014)对贵州省中小学非遗传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学课程安排挤压了非遗课程在校开展的空间,导致非遗课在校开展的时间出现不确定性,时刻会被专业课程替代掉。学校在制定规划时也很少会考虑非遗课程。部分学校在展非遗课程时也忽略整体的教学场地,严重脱离学生原有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何微(2019)指出非遗课程在学校开展的并不顺利,学校主要以学科类的教学课程为主,经常会出现由于校内学科类课程安排满,无法定时开展非遗课程,造成非遗课程停课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存在计划开设一学期的课程在新学期刚开始就暂停的情况,这就使非遗课程在校开展变成“走过场”。同时,有些学校与教师对“非遗进校园”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认为非遗课程的开展占用授课时间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日常课程而应付开展非遗课程。在此种情况下学生无法较为系统地学习非遗课程知识,致使无法达到非遗课程在校推广、学生学以致用的最终效果。梁琳(2016)探讨了部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在非遗课程入校服务中不愿意倾囊相授,她认为部分传承人在非遗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绝技不外传”和“绝技不轻传”的传承观。另外非遗传承人还存在“会做不会教”的情况。何微(2019)认为非遗非遗课程入校服务存在沟通信息差。信息沟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与非遗传承人在开始非遗课程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双方需求沟通不匹配的情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双边市场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一)双边市场的基本概念
需要借助平台企业这一媒介才能完成交易的市场结构则被称之为双边市场。市场经济中也存在通过催化剂触发化学反应的这种现象。在市场上的一些交易的完成需要借助某个平台去操作,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促使交易双方达成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为交易双方提供支持与安全保障。双边(two-sided)市场中是存在着多个群体,并且群体之间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平台作为媒介,使得群体与群体之间能够作用并且通过向每一边合理的收费使双边市场用户加入平台,即平台企业在维持成本和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双边用户需求,促使整体市场更加活跃。
(二)双边市场的主要特征
首先,双边市场具备交叉网络外部性。即同时具有交叉性和网络外部性的两大特征。网络外部性,指的是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会随着产品或者服务的用户数量规模发生变化时进行相对应的变化。交叉性,则是指的是双边市场中供需双方之间存在交叉相关性。交叉网络外部性,指的是网络外部性会与平台另一场的用户规模有关联。例如,当用户选择一个市场招聘平台时,会更加关注是平台另一端有招聘企业需求的企业规模。只有招聘企业数量多且真实的情况下,才能促使更多的招聘者选择该招聘平台,这种供给双方需求和价值相互刺激使得平台自身的服务价值会不断提高,这就是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典型表现。
其次,产品或服务的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互补性,是指平台两侧的供供给双方是强关联的,一方没有需求另一方也不会出现。相互依赖性,是指供需双方需要的交易或服务需要与供需双方之间的平台产生依赖。例如,假设应聘者没有应聘的需求,那么平台即是拥有大量的公司资源,依然无法提供招聘服务。本文所研究的第三方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亦是如此,学校拥有非遗课程入校的需求,非遗传承人拥有传播非遗文化,获取收益的需求。
..........................
第三章  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14
第一节  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现状 ............................... 14
一、非遗课程入校服务现状调查——以杭州市为例 ................... 15
二、非遗课程入校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17
第四章  基于第三方的“125”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构建 . 28
第一节  需求及优化思路 ......................................... 28
一、学校需求及优化思路 ......................................... 28
二、非遗传承人的需求及优化思路 ................................. 29
第五章  B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的实证研究 ........ 40
第一节  B教育机构在杭开展非遗课程概况 .......................... 40
第二节  B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实施 ...................... 40
第五章  B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B教育机构在杭开展非遗课程概况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B教育机构于2016年在杭州成立,秉持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致力于传统木艺文化走进校园课堂。同年,浙江省文化厅印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提到“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B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以非遗课程-木艺为核心载体,搭建课程木艺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现已经在杭州市各区域近100余所中小学开展传统木工课堂。并与西湖职高联合成立木工艺术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实践课程研发中心。
截至目前,B教育机构在职教师30余名,与西溪花篮、萧山过江布、九曲红梅等十余名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服务杭州市行知小学、文理小学、浙大附小等中小学百余所。开设木艺、竹艺、茶艺、雕版等系列课程百余节。

论文选题参考
论文选题参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本文首先从非遗课程入校服务不理想的痛点入手,对当下非遗课程的现状从类服务类型、服务现状、参与角色进行了分析。发当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存在重大的问题,直接导致整体的服务满意度较低。通过对学校与非遗传承的需求梳理,结合当下的素质教育环境,选取双边市场、平台等理论引入供需双方之间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平台,对当下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进行重构研究,对研究过程进行如下总结:
(1)通过基于第三方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的重新构建,可以得出学校与非遗传承人之间实现了自身的利益价值,整体的教育满意度升高,这对非遗在中小学之间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了非遗课程推广难的问题。
(2)基于第三方教育机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是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构建的。双边市场的核心是构建支撑双边的平台,此次模式构建从供需双方的需求、痛点、流程挖掘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共性,引出第三方教育机构平台。有助于双边市场在教育服务领域的探究。
矛盾是永恒存在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新的问题的诞生。教育市场的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其服务模式也必须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从用户满意度出发,运用双边市场理论来解决当下的非遗课程入校服务模式问题是有效的,并且对非遗项目的普及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论文选题/论文题目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