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涂鸦壁画现状考察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28
论文字数:45699 论文编号:sb2015061811080812962 日期:2015-06-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笔者对涂鸦艺术的关注可以追溯到 2005 年初,那时笔者正在读高三,来北京参加专业课考试,走在樱花东街静谧的小路上,南侧墙面喷满的五颜六色、不同风格的涂鸦,在冬日里显得格外奕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笔者首次真正意义上接触涂鸦,在这之前,只在国外电影场景里看到过。
涂鸦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以往一般绘画、雕塑等美术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总是以不断变化的样态被适时地替换、更新。春去冬来,一种新的图样、新的签名出现,然后又被覆盖,这种不断循环反复的变更,给人一种常换常新的感觉。时至今日,樱花东街的涂鸦墙随着墙面的开发利用,使涂鸦的规模由片状拓宽至北京服装学院周边,涂鸦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再放眼整个北京城,在许多地方可看到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涂鸦艺术作品。这些色彩斑斓的绘画长廊,几乎成为了城市环境中不可忽视的视觉存在。
走在涂鸦墙旁,总能看到来往的行人在此合影留念,偶尔还能听到人们对这些涂鸦作品的评论。他们推断和分析作品的内容,猜想着这些作品的是作者是谁,为什么会在公共环境的墙面上涂画,涂鸦人想要表达些什么,等等。这些有意或无意地猜测和推想,都反映着人们对涂鸦的关注和思考。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加上网络的便利,笔者认识了一些北京涂鸦人,关注了些许涂鸦人的博客、微博。偶尔也实地参与一些涂鸦人们举办的派对和涂鸦活动。从单纯地想要了解、收集涂鸦作品、认识涂鸦人,逐步萌生了对其生存、发展现状的关注。 
那么,涂鸦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大量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样式和存在形式,它是艺术吗?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或绘画又有什么不同?对其进行研究有意义吗?面对这许多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答案。事实上,涂鸦在北京的产生和发展中,就一直被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生事物,对美化环境、活跃城市文化气氛有益。贬者认为涂鸦是无序的乱涂乱画,污染了环境,玷污的城市形象。作为一般人,直率痛快地表达观点或意见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研究和学术的视角,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足为取。换句话说,必须以更为严谨、客观的态度来面对。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涂鸦艺术的研究相对完善。一般认为,当代涂鸦的兴起和兴盛源起于美国。20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纽约等城市,已经形成了涂鸦的风潮。各种五花八门的涂鸦形式逐渐成为了城市和街区文化中的一部分。
不过,如果从城市涂鸦和现代艺术的视角看,美国并非是现代涂鸦艺术的滥觞之地。早在 1930 年代,摄影师布拉塞(BRASSAI)就记录了巴黎街头的涂鸦,并编撰了《布拉塞:涂鸦》(GRAFFITI--BRASSAI)集。他将涂鸦视为原始、童稚的艺术,认为这是一种有着严肃艺术家所没有的自由与能量,他声称寻常人家门口的涂鸦与资产阶级所欣赏的艺术同样有趣。在当时,人们熟知的绘画大家如达利、毕加索、马蒂斯等人,都是布拉塞的好友。据说,布拉塞的涂鸦摄影作品还直接影响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例如毕加索面具脸孔的作品就与涂鸦很相似。有趣的是,当时的很多人无法接受街头上的随意涂鸦,但却认为布拉塞的涂鸦摄影作品是艺术。
尽管如此,涂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概念应是来源于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或者说真正的涂鸦艺术的兴起、兴盛是从美国开始的。当时的美国具有产生这种艺术的土壤和背景。因此,即便从此时算起,直至今日,涂鸦的发展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这一过程中,产生过很多的优秀涂鸦艺术家,也出现过不少介绍或研究涂鸦艺术书籍、文献。


第二章 北京涂鸦发展综述

2.1“涂鸦”概念简述
一个词语的出现总是包含着特定的概念和语意。中文中的“涂鸦”一词,最早源于唐朝卢仝对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的评价。《玉川子集.云添丁》载: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惟妙惟肖。由此,涂鸦一词便沿用至今。从字面上解释:“涂”有随意地涂涂抹抹之意;“鸦”则泛指颜色。“涂”与“鸦”合为一体即为随意地涂抹色彩之意。中国古典文学《镜花缘》也有“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一句,谦喻为书法拙劣或者胡乱涂写。
今天,现代辞典中对“涂鸦”的释义,也传承了古代之意。《辞海》对“涂”的释义是“涂:用笔抹上或抹去”。《现代汉语词典》中“涂”的解释为:1)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如涂抹。2)乱写或乱画:随意的写字或画画:如,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可见,“涂鸦”一词主要包括着诸如儿童的涂鸦,画家、设计师的涂鸦(草图),低手的拙劣书法或绘画,素人的胡乱涂写等这样一些内容和行为。
不过,本课题要探讨的“涂鸦”,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涂鸦”,也非指儿童的涂鸦、设计师的涂鸦(草图)以及素人的胡乱涂写,而是指在涂鸦之后加上“艺术”二字的“涂鸦艺术”。更确切的地说是指英文“Graffiti”的概念,是一种街头绘画形式。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释义是“rude,humorous , or political writing and picture on the walls of building , trains etc ”(在建筑物或者火车等表面的一些可以是粗暴的,幽默的或者是政治的绘画或者文字)。换句话说,这里所研究的“涂鸦”不是宽泛的所指,而是狭义的。具体而言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在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与街头艺术相关的涂绘作品、创作者群体,以及这种形式的创作在产业领域的衍生物。这种涂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年轻人、底层阶级、边缘人群有紧密的联系,有时甚至与犯罪有着可疑的联系。台湾有人将涂鸦直接译为“鬼飞踢”,而“鬼飞踢”这三个字的解释,也非常好地阐述了涂鸦艺术的特点:“鬼”没神出,身份隐秘,你的黑夜是他的白天;“飞”檐走壁,突破空间限制,越是危险越受到尊敬;“踢”爆体制,批判现状,凸显我与社会正义!涂鸦作为一种街头绘画,具有自由、自为、悖逆、反叛和特立独行的特点,加之其狂野、随性、大胆、充满张力的图样,散发或渲泄出某种与社会主流文化取向和意识形态相悖的取向。因此,在大多数国家,不管是用涂料(特别是喷漆)或马克笔等便利工具在街头巷尾快速签名,还是绘制一幅精美的“壁画”式的涂鸦作品,凡是未经允许的涂鸦行为均被视为损坏公物和破坏公物的行为,甚至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尽管涂鸦人在非法与合法问题上进行了多年的抗争,并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些许权力。但整体而言,涂鸦本身并不能真正走上正统、主流的地位。“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各国具有涂鸦的城市中不断发生。今天谈到涂鸦,人们已不再陌生,因为它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边,它以图像、符号、标志亦或是文字为载体,成为人们自由的创作,传达个人或者群体的声音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狂野、刺激的图样和消解、反叛主流或正统文化的特性,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乐见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涂鸦”一词也逐渐变为用来形容一种文化、一种绘画形式、一种行为方式的专门用语。

2.2 北京街头涂鸦的发展沿革
2.2.1 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滥觞期
涂鸦艺术的产生普遍认可是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在美国纽约发展壮大,随着Hip-hop(嘻哈文化)的流行,席卷全球。涂鸦这一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当时关注的人并不多,加上相机、手机也不是那么流行,几乎没什么资料可以追寻。也很难确切地说这种现代美式涂鸦在北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王东晟曾在2008 年第73期风格北京专栏《北京土著的嘻哈范儿》一文中提到在他念小学的时候就曾经在学校的厕所、教室的墙壁上乱涂。80年代末,他也曾在大学时代在中央工艺美院的墙壁上抱怨过食堂的伙食并写下“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吃好饭,我们要吃干净的饭”的字样。据他回忆此次行为确实使的学校的伙食有了提高,不过墙面得恢复原状。
北京有据可查,且有图像遗存的涂鸦最早出现在90年代中期。那时候张大力刚刚回国,在北京大街小巷里画撅着嘴的大人头。关于对张大力的采访资料,最早见于吴文光的《艺术现场:访问张大力》一文。文中张大力对自己的涂鸦解释到:“只有人头能代表我,画的都是我自己,在这之前我在家里练了很长时间,……后来我就直接把这个符号放到这城市的环境里,我发现更好,更成功,这已经不是美术的东西,而是社会效应,以后我每看到我的这个符号和我再上街去做这行为时,我知道我已经跟这城市有联系了,跟那些在意大利开餐馆的中国人也完全不一样了。”他把这一系列命题为《对话》,想借助这样的一个符号与观者进行交流。随着城市的改迁,北京的“大人头”也基本都随着建筑一同消失了。现在只有很少的地方还能看到张大力的大人头作品,如在 798 艺术区,“大人头”涂鸦被铁网保护起来,画面些漫漶不清了。

第3章 北京主要的涂鸦艺术场所梳理 ……………21
3.1   798 艺术区及周边  ……………21
3.2   樱花东街和北京服装学院周边  ……………24
第 4 章  北京涂鸦人及其涂鸦作品 ………36
4.1   北京的涂鸦人 ………36
4.1.1   艺术家  …………36
第 5 章  北京涂鸦形式风格研究 …………62
5.1   TAG  简单签名  ………………63

第六章 北京涂鸦特性评述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涂鸦已成为北京城市公共环境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具有“活性”发展的特性。本章将对支撑其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呈现出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阐明。

6.1 涂鸦场所的多样性
比较起其他城市来,北京涂鸦场所较多,普及面较广。从艺术区到大学校园内外,从地铁沿线到立交桥,从商业街区到公园广场,从社区到将被拆迁的旧屋(图 154),都能看到涂鸦的踪影。正是多样性的涂鸦场所,让涂鸦能一直延续下来,且常画常新。尽管在不少场所的涂鸦有麻烦和曲折,但通过迂回、协调、妥协等途径,使人们能看到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
在多样性的场所中,像诸如798这样相对固定的涂鸦场所,使本不是艺术主流的、具有亚文化或草根性质的涂鸦活动能够长期进行,并使涂鸦作品成为艺术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景观。设想798没有了涂鸦,其氛围和环境将失去许多光彩。当然,798 的涂鸦身处艺术区,艺术区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划指向,什么地方可以涂,什么地方禁止涂,会有一定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固定场所中的涂鸦比起城市其它公共场所来,创作的自由度更多,涂鸦的安全性能得到保证,故而成为涂鸦人乐于为之的地方。并且,由于这里是北京新兴的艺术中心,在此进行的涂鸦活动也成为引领和推进北京涂鸦的中坚力量。在这里的涂鸦人或涂鸦团队,通过组织大型涂鸦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涂鸦人,特别是一些对涂鸦感兴趣的年轻人。例如,ABS 团队在798艺术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涂鸦用品商店,引进了西班牙涂鸦喷漆MTN,升级了涂鸦者的创作工具与材料。并以此为平台,举办系列涂鸦手稿交流活动,为新手学习了解涂鸦文化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


结语
涂鸦作为一种正在发生的具有“活性”存在的艺术现象,总是以与社会最为接近的方式步入大众视野,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真正的大众艺术。人们能从美术馆、画廊之外的空间场所中看到色彩缤纷的狂野图像,感受到涂鸦的形式以及涂鸦人思想、情感的自由随意和畅所欲言。
  然而,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涂鸦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的境地,其身份总是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徘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现象,涂鸦呈现著复杂的系统,其内容包含了涂鸦者理念动机、创作心理、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社会群体等众多关系。就行政部门而言,如何对待涂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实则是一个棘手的事情。放任之,似乎不合情理,涂鸦人力求独立、个性、自由甚至悖逆的愿望和身份难以合法化的特性,会使其无法规约和控制;鼓励或引导之,又有一统代言和收编归化之嫌。因为从本质上说,涂鸦终究是一种自由表达的东西。涂鸦人过分地顺从并不能达到精神、心理的期许和满足。但过分地不顾环境要求的自由的涂画,甚至是完全与管理原则、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离,也会带来麻烦,甚至损害或毁掉涂鸦本身。这既是管理方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涂鸦人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看,涂鸦的草根性、叛逆性以及狂野、难被驯服的特征,在今天特定的环境中被过分地夸大,势必会成为涂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但如果被公共化、合理化、商业化,涂鸦或许会变得缺乏欲望和激情,只剩下形式的躯壳和无深层内涵的表象。因为涂鸦的自我和个体精神的自由,如果被引领,被归化,涂鸦就很难发自于心底,必然也会消解掉本性的自觉和冲动,最终使涂鸦失去了其艺术的潜质和意义。
研究北京涂鸦涉及的内容繁多。本课题将重点放在梳理北京涂鸦的发展沿革,廓清北京的涂鸦场所、涂鸦人和涂鸦团队,以及探究北京涂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应该说,这只是对北京涂鸦研究的部分性阐明。实际上,北京涂鸦人的涂鸦动机、创作心理、生存状态,以及观众的认知或认可度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限于精力和时间,本文还不能展开更深层次地探究。从这一视角看,本研究也只能算是一个前期课题,或者说是北京涂鸦研究整体中的一个阶段性内容。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