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MPA论文,本研究在相关分析过程中使用信息分析领域的文本挖掘方法以应对教育减负政策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较好地分析了中国教育减负政策变迁特征、模式、规律和逻辑,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在过去几十年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中国义务阶段教育普及率和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国民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前教育体系中过度侧重学业成绩和应试教育的倾向所引发的教育内卷现象正在不断侵蚀中国教育事业的成果,严重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近些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校教育压力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1],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共同诉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18年12月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学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提倡学校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作为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2023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推广第六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以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不难发现,以上的行动体现了中国在中小学教育减负方面的坚定承诺,但如何找到学业负担与教育现代化目标之间的平衡点,推动国民教育水平的稳定提升的同时确保教育公平,仍是学界与政策制定者亟待回答的时代之问。
MPA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研究引入注意力视角,并结合霍尔政策范式,丰富了关于教育减负政策变迁的理论研究。破除教育内卷现象,推进教育减负工作有序开展契合中国当前发展现实,是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基于霍尔政策范式对间断均衡模型进行调适,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减负政策的分析情境中,从理论层面出发探讨了教育减负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症结所在,拓展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
(2)研究从时间纵向视角出发,基于具体截面数据对教育减负政策展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读教育减负政策意涵与施行方案。仅凭借简单线性的研究范式难以揭示教育政策难以有效推行的症结所在,研究形塑了政策变迁的演进历程,揭示了中国教育减负政策的运行问题及其背后逻辑。
1.2.2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破解教育内卷难题。中国当下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实现国家长远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日益增长的课业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仅有悖于义务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内卷现象,使得整个社会过度地加大教育投资,进而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研究通过历史分析法,深入剖析教育减负政策的背景,探讨其演变过程,旨在寻找到有效破解教育内卷的策略,为实现高质量教育教学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实践指导。(2)有助于提升教育减负政策实效。研究以教育减负政策为研究切入点,探究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变迁规律以及变迁逻辑。研究不仅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精准把握政策要点,还能够提升教育减负政策效益。研究或可为教育减负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建议,确保学生在更加健康和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从而有效维护其健康成长和学习的权益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
论基础2.1 相关概念界定
准确地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明晰“政策注意力”以及“教育减负政策”的概念是正确把握政策背景、优化减负政策的前提。本节将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后文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
2.1.1 政策注意力
公共政策领域的“注意力”最早来源于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的“有限理性假说”,该假说提出个体的决策受限于认知和信息处理能力,而遵循“满意原则”进行选择。根据西蒙的观点,注意力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被视作一种稀缺性资源,随着政策制定者的选择而流转与分配。本文使用政策注意力这一概念进一步外化了政策制定者与有限理性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定义为在政策制定活动中的注意力的变化。其中,政策制定者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对特定议题持续关注或转移等行为,共同构成了注意力的核心内容。
2.1.2 教育减负政策
教育减负政策并非单一具体的政策,而是指通过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的一系列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总和,包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内容[46]。现如今中国教育减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呈现出明显的复合性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在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实现有效协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均衡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权益诉求,以确保政策目标的连贯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教育减负政策属于复杂性政策,需要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方法来设计和执行。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减负政策作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其具体政策语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确保研究范围的准确性,本文所使用的教育减负政策是指研究范围内所有关于中小学教育减负的政策文件总和。
...............................
2.2 理论基础
2.2.1 政策学习理论
政策学习理论是公共政策领域用于理解和解释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中知识与经验转移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政策过程并非仅由静态规则或简单因果链条决定,而是一个动态政策变迁的过程,即决策者需要通过对以往政策效果评估、比较不同政策环境以及其他政策制定者的经验中汲取新的认知,并以此作为政策优化的依据来改变政策内容以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过程[47]。
政策学习理论和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中后期。Charles E. Lindblom(1959)提出渐进决策理论(Incremental Decision Theory),指出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决策者面对相关决策信息的复杂性,主张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解决问题[48]。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不同政策在解决问题时的共性和连续性,而且促使学界开始关注政策制定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与运用。Paul A. Sabatier(1987)首次提出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ACF),指出政策制定是一个由多方参与者进行复杂沟通的结果,参与者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反馈循环以辨识和修正错误,从而逐步提升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49]。Peter Hall(1993)开始使用政策范式概念来解释政策的变迁过程和机制探析,并指出政策变迁往往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社会学习基础上的阶段性成果[50]。当前,政策学习理论已经发展成一个复杂的多维框架,多用于揭示政策过程中的学习动态,分析政策制定者如何在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改进政策实践。
...........................
第3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政策变迁四重分析 ........................ 18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8
3.1.1 数据来源 ................................ 18
3.1.2 词典创建 .................................... 19
第4章 四重分析视角下的教育减负政策执行阻滞 ............................ 35
4.1 检视变迁特征下的减负政策阻滞 ........................ 35
4.1.1 治理平台单一 ............................... 35
4.1.2 家庭教育缺失 .................................. 35
第5章 政策执行阻滞原因分析 .............................. 41
5.1 优绩主义作祟导致政策响应度难以提高 ........................ 41
5.2 权责划分不清导致减负责任难以落实 ........................ 42
第6章 政策运行优化建议
6.1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拔除优绩短视桎梏
6.1.1 引导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优绩主义已经严重渗透到了义务教育的多个领域,不仅导致了教育内卷加重,还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架空教育价值以及异化教育实践。因此,首先应从社会层面出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摒弃那些对学科成绩表现不佳学生所持有的“差绩”和“差生”的看法与偏见,转而用平等和开放的眼光理解和接纳不同教育的学生,并将其稳步落实到就业的大环境中。例如,从学校层面来说,应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设立重点班、校,将教育资源平等地分配给学习基础不同的同学,应禁止将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作为考核学生的入校条件,以学生综合成绩作为评定入学资格的考核指标;同时,应破除以班级客观成绩作为评价班级好坏以及任课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此外,教师自身亦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平等地关怀每一位学生,禁止采用掐尖教育教学的方式区别对待学生。
MPA论文参考
.......................
第7章 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教育减负政策是用于减轻中小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从而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教育减负政策的不断深化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量明显减少,课外学科补习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关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中国当下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着“明减暗增”“按下葫芦浮起瓢”等阻滞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削弱了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对教育减负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阻滞问题,对于推动中国义务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在相关分析过程中使用信息分析领域的文本挖掘方法以应对教育减负政策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较好地分析了中国教育减负政策变迁特征、模式、规律和逻辑,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遗憾的是,囿于人力的有限性与时间限制,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仅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颁发的政策和相应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没有从微观视角对相关数据展开详尽的定量研究,这是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