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基层政府民意吸纳:内涵及价值
第一节民意吸纳的相关概念
—、民意
民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公众的意愿"。民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法国思想家罗梭提出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他认为"公意的性质是公正的。公意通常只关注公共的利益,而众意一般关注的则是个人利益,由此可说众意乃是个人意志累加之和。然而,除掉这些个人意志间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部分,余下的还是公意。"可见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是罗梭所讲的"公意",即是狭义的"民意"概念。我国学者多数认同这一概念。喻国明认为:"民意,亦称民心公意,是当今社会上绝大部分成员对与自身相关的公共客体或现象表现出来的所特有的大体相近的情感、意见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吴顺长将民意定义为"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国家意识相对应的,人民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综合趋势"。广义上的"民意"就是罗梭提到的"众意",它既包含了单个个体的意志,也包含了罗梭所提到的"公意"。公民意志在基层通常以个体的形式得表现,个入意志得到畅通表达,政府才能汇集分祈个人意志,推导出社会绝大部分成员所持有的大体情感倾向、意见建议及行为趋势。所以,本文的研究采用广义的民意概念:民意即公众的意志,是与公共领域、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紧密相关的公众意见。
有时候,"民意"容易与。舆情""利益诉求"相混淆,三者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舆情"是社会上大多数公众对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它是民意的综合反映。但和一般的民意不同的是,舆情所反映的民意是对执政者的政策制定过程有影响力的,与政策制定无关的民意不纳入其中。利益诉求是民意表达的核也点,是公民亟需政府给予回应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资源、现象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利益诉求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往往会酿成冲突和群体事件。综合来看,"民意"所包括的范围更广,是公民的个人意志么和,"舆情"和"利益诉求"都是指某些特定的民意,"舆情"和"利益诉求"互有交集。它们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
第二节基层政府民意吸纳的构成要素
民众民意表达和政府民意吸纳作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巧点,对于分析我国的民众政治参与度、政府合法性和民主现状十分有意义。关于基层政府民意吸纳构成要素认定,笔者认为可以分为民意吸纳主体、民意吸纳客体和民意吸纳方式三方面。
一、基层政府民意吸纳的主体
(一)民意吸纳主体的内涵
民意吸纳主体是搜集、评判公众意见和看法的行为发出者,它回答了谁在吸纳、谁在倾听公众诉求、谁在接收公众意见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委托一代理关系,公民同意推举某人以其名义进行治理,但是,必须满足公民的利益并且为公民服务。因此,政府有义务通过信访接待、听证会、意见征求等多种形式,将民众的想法整合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接受民众的考察监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民意吸纳主体就是一个拥有公权力,通过组织设畳、决策执行和制度安排,接收民意并帮助民众完成诉求、表达利益的这样一群人,即民众向送些人和部门提出意愿、意见和要求。
(二)民意吸纳主体的构成
在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根据行政部门层级的划分,民意吸纳主体可分为:基层政府党政高层管理者、民族自治地方中层管理者和基层部门专职人员。
1.党政高层管理者基层政府中的党政高层管理者可以认为是市、自治区、县的最高层管理者。从民众的主观意识角度来看,党政高层管理者是那些能够对公众的利益诉求实现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所我们认为基居政府党政島层管理者是指处在权为最高居,拥有强大的组织资源和决策权,同时又担负巨大的社会责任,能够对民意诉求表达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党政高层管理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组成人员是少数民族,这些管理者拥有语言顺畅的先天优势,能够更好的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为官方与民众的政治互动、民主协商创造了条件。
............................
第二章基层政府民意吸纳的渠道和特点
第一节基层政府民意吸纳渠道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人大代表制度、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信访制度等民意吸纳机制,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和政府治理过程中有效民意吸纳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
一、制度化吸纳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有效地提升社会治理,主要通过组织与网络建设向全社会展现自身理念,拓宽了国家治理的空间。我国政党体制具有一定的民意吸纳功能,制度性吸纳主要是通过人大、政协、选举和集体议案,及国家设立的信访等机制表达自身的意见和愿望,将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一定的制度化渠道输入到政策议程,有的也借助于一些准官方的团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一)党内民意吸納渠道
根据中央组织部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底,中国共产党已发展觉员同志8779.3万名、基层组织436.0万个;在7565个城市街道、32753个乡镇、92581个社区(居委会)、5577273个村都成立了觉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更好的关也人民生活情况,了解并满足人民最直接的需求,中央提出"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可见,政觉具有关也社情民意的重要作用,而政党也只有在做到为民谋福利后,方能获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支持,维护自己的执政根基。我党当前实行的通报制度、公示制度、群众路线等都属于党内民意吸納渠道。
(二)人民代表大会吸纳渠道
我国的人大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既对人民负责,也受人民的监督。人民代表是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中选出的,任期一届五年,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关。各人大代表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反映收集到的基层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以便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邮邮召开的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会,就有2856位人大代表出席,只有87人缺席。地方人大代表来自于基层民众,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层社会现状如数家珍,其在了解民政民情方面有着最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其对基层政府治理的民意吸纳起着中流祗柱作用。
...........................
第二节基层政府民意吸纳的特点
―、被动型吸纳多于主动型吸纳
所谓被动型民意吸纳,是指民众在利益受损情况下为了维护现有的既得利益而进行的表达或者是在现有利益基础上为争取更多和更好的利益而进行的表达被政府接收的过程:所谓主动型民意吸纳,是指政府为了维护民众权益,积极主动与民众沟通让其参与到政府治理中,了解其主张、态度和意见,并对其利益诉求进行甄别满足的过程。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保护、平衡和实现民众利益的过程中是否采取主动的态度。由图2-2的调查结果可见,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治理过程中,政府官员主动下访的概率还是很低,绝大多数的民意吸纳都是在民众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发生的为维护自身权益而不得不向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图2-3则显示民众更愿意相信政府主要官员下访能够有效解决百姓问题,满足民众诉求。可见当前政府能够转变观念,主动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让其对当前的政策发表看法的现象还特别少见,现存的公开听证等能够让民众说话的平台也往往只是形式大于内容,而没有真正发生作用。

......................
第三章基层政府民意吸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7
第一节基层政府民意吸纳存在的问题..................27
一、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够..................27
二、基层政府存在"选择性"民意吸纳的现象..................27
第四早央屆和新加坡基层政府民意吸纳途径..............47
第一节英国地方政府民意吸纳途径..............47
一、英国地方政府民意吸纳方式和特点..............47
二、英国地方政府民意吸纳经验借鉴..............47
第五章完善基层政府民意吸纳途径的对策建议............52
第一节转变观念和增强意识..........52
一、转变政府观念,尊重群众主体地位..........52
二、培养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自治能力..........52
第五章完善基层政府民意吸纳途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转变观念和増强意识
―、转变政府观念,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毛泽东在《在晋缓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对于群众的正确意见,党要善于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加以实现,而对于群众中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应"教育群众,加改正"。邓小平也有一样的言论,认为党要善于集中和接受辭众的意见,对于部分合理的群众意见,"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而不合理的部分,就"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并给适当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H中全会也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如图5-1和5-2所示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基层政府官员深入基层了解民众意愿工作还不够深入人也,而百姓也中又十分认可"父母官"到百姓生活中去解决百姓所需所想。所以,在当下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下,基层政府应转变服务理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借助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把民众的要求和意愿作为指示牌,把民众的真实满意度作为政策制定和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舊权。一切工作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促进服务,以主动的姿态引导民意表达,进行民意吸纳,真正做到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彻底攝弃"政府本位"的传统思维习惯。
......................
结语
基层政府作为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主要渠道,在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百姓所需所求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其有效民意吸纳在政府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基层政府民意吸纳存在着很多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和其他各个层面的阻滞因素,短期时间内想要突破这竖短板是很难做到的,但在现在社会民主意识和社会创新治理理念的引导下,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已经意识到民意吸纳的重要性。所以,政府应更加努力地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畅通现有民意吸纳路径,拓宽新型民意吸纳路径,提高基层政府民意吸纳的效率与回应力;还要提高公众自主性和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确保公众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尽可能将民众需求纳入到现行体制内得以有序释放,实现民意吸纳的良性发展。总而言之,只要政府、公众和社会组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交叉、合作,就能更好的保证基层政府民意吸纳的效果,努力推动我国政治发展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