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政务督查是当前各级政府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一环,也是转变“慵懒散慢”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增强为人民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做好督查工作,对于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对于推进各级党委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意义重大。”
目前,经过长时间、多方位的一系列努力,国内已经初步建成了政务督查体系[2],在推动国家、省、市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开展到位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大督查这一背景下,政务督查在促进重大决策落实、重大专项工作开展、重大民生项目落地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以 2015 年国务院第二次大督查为例,该次督查主要对象为结构调整、深化改革、风险防范等领域,共追责 1456 人,其中县处级及以下 1379 人,占比高达 94.71%,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领域工作的落实到位。如全国闲置土地处置比例,2015 年年底数据较督查期间增加了 58.3%,9 个曾经落后的省(区、市)平均比例增加了 68.3%[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务督查成为了抓工作落实和促进发展的“利器”[4]。与此同时,从追责人数也可以看到:当前政策落实、工作开展的难点在于县级。
2014 年 5 月 30 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5]”。落实到位,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督查。在国家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县级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是保证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工作落实到位的关键。为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县级政府应站在发展大局和改善民生的角度,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务督查,全方位、大力度、多途径地推进督查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决策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促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开展到位。因此,根据当前现状,我们十分有必要对县级政务督查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发现各类问题、抓住关键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政务督查是为了提高政府执行力,监督与执行并存,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国外研究政务督查是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内进行的。卡尼顿(1967)提出,推广政府绩效审计必须关注政策执行[7]。琼斯(1978)提出,执行是能够让一个目标实现的行为,组织、解释和实施是其最为重要的环节[8]。普雷斯曼和威尔(1978)提出,执行是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斯诺(1978)提出,将观念转化为行为,需要进行相应地简化,组织机构是简化的具体操作者。它将任务分解,然后再部署执行。所以,要想理解一项工作在执行中的行为,应该先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9]。赫伯特(1979)提出,经济、效率、效果是政府绩效和督查工作的重要指标[7]。保罗萨巴蒂尔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1990)提出,政策执行,即运用法律和法院决定,或者是议会决定、内阁命令的途径,确保政策实施到位的过程[10]。珀西(2001)提出,政府能够改善绩效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前提是要制定好计划、组织好实施,并做好结果监督[7]。威廉邓恩(2001)提出,监测是分析者获得政策执行情况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途径[11]。
由以上研究可知,国外研究政务督查,主要是从政策的执行角度出发,注重执行与督查的内在联系。
........................
........................
第二章 政务督查的理论分析
一、政务督查的概念
一、政务督查的概念
在政务督查的研究领域中,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其概念作出了定义,但由于角度不同,所作定义也各有侧重,较少全面地体现出政务督查的内涵。如有的学者指出了政务督查的目的,即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政务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政务的落实[2];有的学者指出了政务督查的主体和对象,即政府及其部门针对政务承办者和承办过程所开展的督促检查[32];有的学者指出了政务督查的内容,即对上级或本级的各类安排部署,以及相关领导的批示指示进行的监督检查[33]。结合目前查询到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工作体会,笔者认为,要想得出较为全面的政务督查定义,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其形成的过程和关注的中心两方面内容来加以确定。
在形成过程上,政务督查的解释最早见于 1998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通知》,即对政府系统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等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和检查[14],这一解释首次明确了政务督查的主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开展政务督查的主要依据。2008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意见》则对政务督查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并对如何开展作出“适时组织督促检查活动,按时反馈督促检查情况”的说明[34],明确了督查工作的基本形式。同年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置了国务院办公厅内设机构督查室[35],第一次明确了政务督查的主体,为各级督查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提供了依据。
在关注中心上,政务督查关注的是政务落实的过程,即促进已设定的工作目标按要求完成。从这个角度看,督查与“督察”容易混为一谈,常有新闻媒体,甚至于机关单位在各类文字材料中将政务督查写为政务督察,个别省级政府督查室也写成了督察室。督察中的察指监察,由监察机关对政府各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等对象的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36]。察的对象为人,往往是人为问题发生后予以实施,属于事后参与,主要目的是保证责任到位;查的对象则是各类政务,贯穿于落实的部分或全部过程,属于事中参与,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效率和质量。
........................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943 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管理学领域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五种,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该理论指出,当人们实现某一层次的需求后,该需求仍存在,但对行为影响的程度明显减少,而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成为个人前行的动力。同一时期不同层次的个人需求可以同时存在。
对于从事督查工作的人员来说,生理需求主要包括薪酬、福利等内容,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稳定的职位、安全的工作环境等内容,社交需求主要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的认同等内容,尊重需求主要包括个人获得的的荣誉、地位等内容,自我实现需求主要包括可以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个人理想的工作制度、环境等内容[37]。因为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个人前行的动力,所以政务督查的从事人员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现有的环境中难以满足后,其要么自力更生,通过遴选等方式前往上一级单位工作等途径满足需求,要么无力改变,逐渐失去工作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为行政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指导,能够分析出为什么有的公职人员在待遇、工作环境等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跳槽”,以及如何创造激励条件来尽可能地满足人员的需求,促使督查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政务督查的成效最大化提供保障。
........................
第三章 W 县政务督查现状 ................. 11
一、基本情况 .................... 11
一、基本情况 .................... 11
(一)成立了健全的政务督查机构 .............. 11
(二)设置了全面的政务督查职能 ............ 12
第四章 W 县政务督查的问题和原因 ...................... 17
一、督查队伍方面 .............. 17
一、督查队伍方面 .............. 17
(一)专职人员流失明显 ................. 17
(二)现有人员不能有效应对当前工作任务 ................ 17
第五章 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务督查的建议 ...................... 27
一、队伍上要符合工作需求 ..................... 27
一、队伍上要符合工作需求 ..................... 27
(一)满足人员需求,调动督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 27
(二)注重人员补充,尽力避免人员流动带来的影响 ...................... 28
结论

参考文献(略)
第五章 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务督查的建议
一、队伍上要符合工作需求
一、队伍上要符合工作需求
(一)满足人员需求,调动督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一方面,尽力满足低层次需求。这一需求包括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主要可以从薪酬、工作保障、领导认可三个角度入手。在薪酬上,督查人员的工作普遍具有工作量大、综合程度高等特点,但其薪酬却没有完全体现出工作的付出。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级别工资,目前尚无可能作出大的改变,所以可以探索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公务员》法对此也有相关规定,即不同职位类别可以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制度。如 W 县针对乡(镇)公务员设置了乡(镇)补贴,每月工资要比同级别的县内机关岗位高出 200 多元。所以,可以在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督查人员的岗位补贴。另外,也可以实施目前部分地市正尝试的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同公务员的个人薪酬挂钩,不同考核结果对应不同薪酬,避免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影响督查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保障上,主要是对基层较为普遍的借调现象,应尽力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关系该调入的尽快调入,调不过来的尽量不用,避免长期借调造成被借调人员心中对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以至于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在领导认可上,督查机构的主管领导以及政府领导,应加大同督查人员的沟通力度,充分肯定工作成绩,敢于为担当的督查人员担当,当好后盾。对因工作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支持;对工作中的失误,要在认可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批评引导,确保督查人员获得充分的认可感。另一方面,尽力满足高层次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