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论文选题范文,本文通过对上海初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和价值共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价值共创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的结果,为创业企业面对资源困境时的战略安排给出了些许启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5G技术、人工智能、直播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技术支持,教学方法和体验等各种流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中小型的创业企业来说,新技术的引入让创业企业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得海量信息,这种技术的变革创造了许多新的合作和沟通方式,帮助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促成不同企业的跨界学习,帮助他们拓展新的领域,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并改变了创业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为创业企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同时这种互联网时代,也造成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资源基础观(RBV)的观点,稀缺的、难以模仿、无法替代的资源才能产生竞争优势,创造出可持续的价值,因此企业通常在异质性资源上合作,却在同质性资源上竞争;资源依赖理论(RDT)认为企业无法拥有生存所需要的全部资源,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不具备的资源才能生存。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相对于成熟企业,创业企业总是被资源匮乏的困境所制约,更为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资源占有转变为资源协调,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用价值创造替代价值获取。
而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与持续以及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迭,不仅推动了在线教育行业的持续升温时,也使得在线教育面临着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同质性较高。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应该主动去经营自身的顾客资源,挖掘他们的深层次需求,运用其资源和力量,与顾客共创价值。特别身为中小型创业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资源协调,使资源转化为能力,推动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共同生产,进而对原有知识和技术进行升级与更新,从而突破自身资源限制,为企业绩效带来积极影响是创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本文以“价值共创”“企业绩效”“资源编排”等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外文期刊网(CALIS)、万方数据以及全球案例发现系统等数据库查阅了大量的核心期刊、得奖案例并收集了所需的二手数据。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收集并梳理相关文件和案例,构建研究思路框架。本文在第二章,大量运用了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使得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海初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分析其在资源编排的影响下实现价值共创的方法,并探究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从来得出结论,达到研究目的。同时,作为大学生创公司,对上海初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对其他大学生创业,也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调查法
本文对研究的公司进行了网络调查和实地调研。对公司管理人员和随机选中的普通员工都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交谈,同时对其涉及的客户群发放了调查问卷。得到与该研究相关的一手资料。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资源编排
资源编排理论始于资源管理模型以及资产编排模型。这两种模型均侧重于管理者对资源的关注,并着重于资源管理的各个流程之间的协作和互补。2011年,Sirmon首次提出资源编排概念及模型,资源编排理论既源于资源基础观,又发展了资源基础观。关注的是同行业各企业拥有的资源差异性,在战略指导下,管理者寻找和筛选关键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结构化、捆绑和利用的过程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对资源管理模型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构建了一个资源编排流程框架,它将资源管理与价值创造结合在一起,并认为,有效的资源管理是将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编排的三个行动,也就是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和资源利用。
资源编排与资源管理的流程区别并不大,资源管理的流程涵盖资源编排的流程(Chadwick等,2015)。其流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源组合构建、捆绑资源形成能力和利用能力。其中,资源组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源获取、资源积累和资源剥离。捆绑资源形成能力指的是通过重组资源来创造或拓展企业的能力,按照捆绑程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维持型捆绑、丰富型捆绑和开拓型捆绑。利用能力是价值增加的过程,它由三个流程组成:资源动员、资源协调和资源部署。资源编排模型框架如图2-1。
论文选题怎么写
...................................
第二节价值共创
一、概念的界定
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最初是从共同生产(co-production)开始的,“价值共同生产”的概念由Ramirez在1999提出,他将企业与消费者视为参与价值创造与再创造的合作方。Prahalad和Ramaswamy(2004)提出了以消费者体验为基础的价值共创理论,即将市场视为一个开放性的领域,价值不再是一种由企业单边生产,而是一种由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共同创造的。Gummesson等人在2010年提出,价值网络内各成员互动以及之后的资源整合是实现价值共创的根本办法。总体上,关于价值共创的概念和意义一直在持续的更新与发展,尤其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从价值链转向价值网,从二元转向更为复杂的网络关系。
价值共创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服务主导逻辑下,狭义的价值共创是在产品/服务的使用或者消费的互动阶段中产生,共创的是使用价值;而广义的价值共创认为价值创造不仅发生在顾客与企业的直接互动中,同时也可以通过间接的互动,发生于产品/服务的设计、生产和消费等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在价值共创过程中,包括消费者、企业等在内的所有价值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都会促成价值的共同创造。在广义的价值共创过程中,价值创造的主体不再局限消费者和企业,而是拓展至更广阔的价值网络中,多方利益相关者通过合作和互动实现共创和共赢。以在线教育服务企业为例,部分O2O互联网企业,一方面将需要线上学习的消费者和提供线上教学等服务的在线教育企业连接到平台上,另一方面,他们也向消费者提供自有课程和信息传递分享等场景式服务,从而减少各参与方的交易成本,并通过信息互动来实现供需匹配,在这一过程中,供应商、用户等完成了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了价值共创。
..................................
第三章 案例研究设计 .................................. 11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11
第二节 案例对象的选择 ................................. 11
第三节 数据收集 ....................................... 12
第四章 案例描述 ..................................... 15
第一节 初盟教育企业概况........................ 15
一、企业简介 .................................... 15
二、发展历程 ........................................ 15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发现 ................................. 22
第一节 第一阶段:初创 ......................................... 22
第二节 第二阶段:发展 ............................................. 24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发现
第一节第一阶段:初创
一、阶段现状
在2013年到2018年的过程中,初盟教育以互助同好会的形式存在。彼时,语言类考研辅导课程主要是聚焦在英语科目上,日语关注度相对较低,企业创始人意识到在现实中存在着一批需要帮助的日语专业生。此阶段,组织主要偏向于对外界资源的获取和积累。创始人联系多所高校的日语在读硕士研究生成立同好会,以微博和知乎等新媒体平台为媒介无差别的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日语考研的公益辅导服务。具体的证据资料如表5-1所示。
论文选题参考
..............................
第六章研究总结、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总结
依据上海初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初盟教育)的发展历程,将本论文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企业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并因此和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共同生产和带来的使用价值不尽相同,但都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的影响。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组织从外部获取和积累异质性资源,并结合自身情况剥离部分低价值资源,而知识的传播方向和价值的流向是单方向的由教育服务提供者流向教育服务接收者。收入主要为因自媒体平台流量积累而吸引的流量主的投资,尚且不属于盈利组织。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初盟教育成立,由公益辅导转向付费辅导。这一阶段展现了资源捆绑的协同作用,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完善和成熟的课程体系,通过经验贴招募计划和学员实习生招聘计划,和学员以及其领域内其他消费者达成知识的共同生产,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了曝光率、市场占有率、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了绩效的大幅度提升。
第三阶段,升级阶段。初盟教育开始追求多边合作发展,企业多向赋能。这一阶段展现了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企业将除消费者之外的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和社会组织纳入共同生产范围,企业的结构更加优化、资源利用率更高。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打造了企业的品牌价值,树立了企业的好口碑,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绩效的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