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笔者认为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企业、学校、政府协同发力。只有实现互利共赢,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经营管理执业能力。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证明,探索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存在的不足
培养方案未瞄准高职教育的使命和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统领专业性人才培养课程标准、教学环节和保障培养质量的基本规划。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常常被市场视为“万金油”专业,毕业生培养需与用人单位需求有效对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地域、行业和岗位上的针对性较弱,未能将消费者习惯变化、数智化智能化应用较好地融入培养方案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小修小改即可;部分教师因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认为高职院校不是短训中心,没有与市场需求同步,没有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有部分院校担心学生基础薄弱、难以接采取渐进式修订人才培养策略等。
校企双方教师均存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短板”。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历,即使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其经历时间也普遍较短,难以深入系统地体验和总结企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但缺乏教学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大多不擅长总结和将企业需求与授课内容有效对接,呈现出“有货倒不出”“用不好”的状态。此外,企业导师多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知识呈现零散重叠,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与在校教师的衔接也不够充分,难以发挥校企教师协同育人的作用。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深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按照相关要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但受限于办学经费和企业正常生产等因素,合作形式较单一,多表现为企业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或师生到企业参观。在合作内容上,企业往往只让师生接触表层的流程性内容,较少接触到有助于技能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与校企合作制度设计不完善、校企互利共赢着力点缺失等因素密切相关,也是导致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深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职称论文参考
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人才执业能力的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存在的不足,可重点把好以下“五关”。
以需求为导向把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关。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其他类型高校在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对接所在地市场需求和学校优势专业;在培养内容上,重点强化岗位所需的技能;在培养方式上注重与学校优势学科“嫁接”,加强学科交叉,夯实执业能力所需的其他学科基础。其次,深入兄弟院校和合作企业进行系统调研,充分了解新技术、新方法、新业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新要求,掌握合作企业的主营业务、经营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再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确保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最后,充分发挥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在校教师和有较好“传帮带”能力的企业专家在修订培养方案中的积极作用,将提升学生执业能力的经验和智慧融入培养方案,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抓准抓实教育教学重点,提升校企双方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的协同效应。
把好合作企业遴选关。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合作主体的共识、共担、共利。共识是指双方有共同的思想意愿,共识度越高,合作面越广,内容越深入,积极性越强,持续性越久。共担是指共同承担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克服困难,达成共育人才目标。共利则体现在学校、师生、企业的互惠共赢。因此,选定合作企业时,一要选择朝阳产业,其经营状况良好,能够让实习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岗位。二要选择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掌握先进技术,紧跟甚至引领行业发展,与其合作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前掌握前沿管理技术和方法。三要选择具有共识、共担、共赢精神的企业,这是确保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关键。
把好校内教师教育教学关。校内教师是提升学生执业能力的主力军。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要扎实、系统,才能在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学生举一反三的专业本领,应对快速变化的专业需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与其他专业(如经济学、法学、信息技术等)的对接点。教师还应在专业上做到既“专”又“博”,“专”可以带领学生抓住应对专业变化的竞争力,“博”可以带领学生自如应对专业变化。
把好工商管理专业合作企业导师带徒关。关键在于明确目标、精选导师、强化过程管理与注重成效评估。明确目标就是要列举企业导师应提升实习生的知识和技能清单。精选职业道德良好、业务技能精湛、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总结和表达的企业专家作为导师,确保“传帮带”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传帮带”教育计划,明确师徒责任、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实习实践内容、培养标准和考核评价等。成效评估主要包括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师徒成长与活动效果,确保徒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执业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合作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与智力。
把好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生入企学习关。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首先,要明确入企实习学习目标与动机,帮助学生设定清晰、可达成的实习目标,尤其要融合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其次,要优化实习内容与方法,带队教师要根据实习生特点和遇到的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向企业导师求教等,提高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再次,强化个性化的学习辅导,针对实习生的不同需求和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建立实习小组和讨论社区,鼓励实习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资源共享。最后,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为实习生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企业、学校、政府协同发力。只有实现互利共赢,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经营管理执业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