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33 论文编号:sb2024030914140351957 日期:2024-03-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当前现状,立足前人研究基础,破除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瓶颈,以全面的、长远的眼光去发展,坚持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进步,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和功能,助力劳动教育走向新天地。
第一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概念问题,是文章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对任何问题的理解首先必须要对概念进行认识和剖析。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①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概念的论述分析,厘清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和存在价值,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新时代
我们所说的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新征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此开启了伟大新征程的时代。“新时代”这一概念以政治定位形式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新时代的理解,可以从判断依据、丰富内涵进行认识。
对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具有厚重的现实依据和重要依据。从现实是依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所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经济实力、政治魄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跃上了新台阶,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行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重要依据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全新的判断,但也意味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长期任务。

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科学的理论对行为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样,劳动教育只有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引劳动实践活动。本文分别从根本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历史文化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解读经典、回顾历史、传承文化,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的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一、根本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劳动教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是改造社会的强有力方法,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决定作用。“劳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对西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理论的延续发展。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认为,不管男女,只要到了适合年龄都要参加体力劳动,他们不仅要学习农业知识,还要学习手工技艺;洛克提出的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学家贝勒斯主张学校教育要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创办了一所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工业学校;亚当·斯密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①客观反映了商品价值量问题,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认为通过劳动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丰富和发展了自由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思想,并贯穿于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之中。
(一)哲学中的劳动本质论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论述了人类起源问题,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观点,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③人通过劳动使“自在之物”转换为“为我之物”,每个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构成全部社会历史。马克思得出人类具有社会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正如恩格斯说道,“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动起来”,①从而促进了人们之间一定社会关系的结成,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
..........................
第二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特征与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培养什么人”仍然是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新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大学生学习是最基本的劳动能力,是发展智育的关键因素,但是,要培养综合性人才仅仅靠智力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生除了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劳动之外,还需要不断扩展其他劳动能力,要进一步升华劳动教育认知,内化为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服务他人、社会。为此,在新要求下,以观念、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为切入点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精神高度的提高和自我修养的养成。
一、树立科学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人们对劳动的思想认识和根本看法。面对当前部分学生依然存在轻视体力劳动、劳动者现象,培养其树立劳动最崇高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就要引导树立大崇尚劳动的观念,让学生懂得“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①,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感,鄙视“一劳永逸、好逸恶劳”的投机思想。从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再到智能劳动,劳动形态的不断变化使得对脑力劳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体力劳动的消失。要始终引导大学生在脑力劳动的同时要发展其他形态的劳动,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成就的关系。要学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在体力劳动中实现智力发展,增强劳动能力。此外,引导要懂得无论是什么样的职业都值得尊重和鼓励的道理。任何一份职业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小人物也能成就大梦想。最后,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大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更多是体现了劳动、劳动者的不易。高校要落实好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贯通,引导其养成节约粮食、爱护环境、尊重成果的良好意识。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①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战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德智体美劳教育一个也不能缺席。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呈现出育人性、创新性、协同性的特征。
一、突出的育人性
在党的百年发展中,劳动教育在党和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劳动教育以完成“革命”任务而存在;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以完成“建设”目标而存在,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教育方针;在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技术教育成为时代焦点,强调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政治、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上,以至忽视或弱化了育人价值,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系统规划了劳动教育实施目标、原则等,赋予“劳育”与其他“四育”同等地位,劳动教育成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其育人价值。在《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劳动教育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过去相比,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了超越,不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更强调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劳动不仅仅是谋求生存的需要,更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途径。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 32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调查基本情况 ............................. 32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及内容 ............................. 32
二、调查问卷发放情况与受访对象基本信息 ................................ 32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 44
第一节 聚焦于社会,打造浓厚的劳动教育空间 ................................ 44
一、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 44
二、发挥主流媒体在劳动教育宣传上的影响力 ............................ 45
结语 ................................ 56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聚焦于社会,打造浓厚的劳动教育空间 社会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最大场所,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劳动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打造积极的社会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社会劳动教育中“掌舵人”的作用,强化工作责任、规范行为引导,加强监督、全面落实,推动劳动教育不断深化、落地生根。
一、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社会实践赋予了劳动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意见》中指出:要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①首先,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满足高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多元性。一方面,政府要注重农村资源的建设。农村地区有许多资源是天然形成,如农田、山林、草地,无需加工就可以直接用作劳动教学活动场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为劳动教育建设学农实践基地,并积极鼓励学生来地实践。将劳动课堂迁移至田野间,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走进现场、进入情景,从中获取最为直接的劳动经验,这也是开展实践劳动的初衷。此外,政府可以诚挚邀请或者聘用当地的农业工作者共同参与进来,通过他们的实际经验来指导大学生认识劳动、正确劳动,不断在实践中改观劳动认知,自觉接受劳动教育。另一方面,政府要与乡镇企业、家庭手工作坊等工业建立合作,为大学生建设一批学工实践基地,从而保障一个专业多个基地的教学要求。大学生能在实践基地中直接接触和了解真实的劳动生产流程,接触本专业下、行业从事中的新技能、新设备、新知识、新境况,获得除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真正为未来职业打下良好基础。政府组织领导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堡垒。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参考

..................................
结语
回朔历史,劳动教育历来就与教育、生产、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在古代,劳动是人民的生存之本,水车、犁等劳动工具展现了人民智慧;在近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实践劳动,并利用劳动为我们党击败“三座大山”注入强大动力。无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劳动是实现国富民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前前后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为各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为新时代开拓劳动教育新领域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态度、饱满的劳动热情至关重要。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贯穿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劳动教育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地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习近平劳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实现思想铸魂育人;最后有利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培养辛勤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深远长久的意义。
总体上看,本文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还缺乏前瞻性,迫切需要进一步认真规划和思考未来发展走向,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劳动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当前现状,立足前人研究基础,破除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瓶颈,以全面的、长远的眼光去发展,坚持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进步,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和功能,助力劳动教育走向新天地。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政治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