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之子道及启示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0333 论文编号:sb2024021619110751859 日期:2024-02-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张謇教子的思想与实践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文化以及家庭环境紧密相连。张謇一生经历独特、饱经世故,他所处的晚清民初时期政治环境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第一章 张謇教子之道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第一节 张謇父子及教子之道
一、张謇和张孝若简介
(一)张謇生平简述

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论文怎么写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常乐镇一个世代为农的田舍之家。“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①这是张謇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时的演说词,也是对他一生的恰当总结。胡适曾说:“张季直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很多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②他是热心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的先驱者。作为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致力于地方事业大兴的多方面活动中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他天资聪慧,饱读诗书,四岁便识《千字文》,自五岁始到十一岁的七年间,已经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酒诗》、《鉴略》、《千家诗》、《孝经》、《学》、《庸》、《论》、《孟》且开始学习《诗经·国风》二册;十三岁读完《诗》、《书》、《易》、《尔雅》,开始学习五七言诗、试帖二至六韵和制艺作讲首;十四岁读《礼》、《春秋左传》,能作八韵诗且制艺成篇;在储备科举考试所需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训练后,15岁的张謇便开始了科考之路,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制度的影响,祖上三代没有学官或讲过学,其子弟便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被称为“冷籍”。张謇家便是“冷籍”,为了能顺利应考,经他人的介绍认了如皋张駉张家一族,认駉作祖。张謇经历县州院各试,于1868年中了秀才,于此张謇也历经耗时五年之久的冒籍风波。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离家到江宁发审局孙云锦处任书记一职。光绪二年(1876年),入吴长庆幕府任机要文书一职。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张謇随庆军赴朝援助定乱,为吴长庆起草《谕朝鲜檄》,并撰写《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带有自身政见的文章。光绪十年(1884年),自朝鲜回国后就此家居近十年,在此期间,他一边继续学习研读,一边尽力于地方之事。
..........................
第二节 张謇教子之道的时代背景
张謇一生经历独特、饱经世故,正如刘厚生先生评价到:“张謇一生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一个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②他所处的晚清民初时期时代背景复杂不堪,政治环境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张謇教子思想受到独特的时代背景影响,分析和追溯张謇所处之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其教子之道中所体现出的育人智慧和丰富内涵。
一、经济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创造出了璀璨的农业文明。近代以来,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争夺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处境愈加苦难,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不仅使原本就腐朽不堪的政权摇摇欲坠,也对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只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小农经济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危机也随之日益加剧。
“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试图以积极兴办洋务、开矿等发展工商业。随着‘自强’、‘求富’举措的落空,一批士绅认识到农业是立国、工商之本,提倡开办实业、改良农业。”③张謇提出要立农会,兴农学,振农业:“然工商之本在农,然农会未立,农学未兴,④农业未振,而徒于茫无知识、终岁勤动劳苦之民而括之,无论其或激而生事也。”
...................
第二章 张謇教子之道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张謇教子目标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始终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以读书、做官为荣。张謇却教导儿子对于功名利禄要淡然,也不希望儿子入仕途。引导儿子勤学以立品,进德修身以成君子,立报国之志,做一个经世之才。
一、报国经世之栋梁
老来得子的张謇对独子寄予厚望,他希望张孝若继承父业,能够挑起大梁,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张謇在民国元年(1912年)作了一首诗,题为《中庭核桃、腊梅积雨渍伤而萎,悼赋》,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儿辈的殷殷期盼。
生平手植众草木,一花一谢皆关心。二树当年本移置,数尺列我堂之阴。 堂成三千六百日,岁岁度高三两寻。一树累累甫结实,喜笑待荐祖考歆; 一树繁花媚残腊,照窗万点堆黄金。方期嘉树为娱老,婆娑其间啸且吟。 黄梅三日天大雨,潦积未退杲日临。叶色顿变渐飘陨,槁形相对僮为暗。 归来抚之重叹息,时变危苦非汝任。寄语世上儿子辈:须以贞干当邪侵。
此诗写作背景是张謇亲自载种在中庭院的核桃、腊梅因积雨渍伤而萎,描写了这两颗树存活三千六百日里的状态,从果实累累、繁花似锦到叶色顿变渐飘陨,这一过程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张謇由此感慨到“时变危苦非汝任”,并以此教导儿辈“须以贞干当邪侵”,即要做一个能负重任、成大事的贤才。此外,他在信中多次告诫到 :“我仅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②“父今日之为,皆儿之基业也。”③“父岂不欲儿常在侧,顾世事日变,非有学问,不能有常识,即不能有声望。居今之世,若无学问、常识、声望,如何能见重于人,如何能治事,如何能代父?
........................
第二节 张謇教子内容
张謇教子之道蕴涵丰富内容,主要包括“和孝勤慎”的德育标准、“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智育培养、“身康体健乃气之根本”的体育理念、“学贯中西,明世通达”的开阔视野四个方面,这些教育内容的施教着重于德育培养的同时,也重视全面发展。
一、“和孝勤慎”的德育标准
(一)“和”乃泛爱众而亲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和”视作一种和谐平衡的最佳状态,亦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学会温敬、宽容与诚信,妥善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悦待人,以真正达到身正心“和”的崇高境界。《中庸》中提出人的本性是中和不偏的,将“中和”之性情称为“天下之达道”。“天命之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表天下之达道也。致中扣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一生遵循“中庸”之道的张謇将“中”“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崇高德行的准则教导于张孝若。如在1913年张謇未到会参加江苏省议会议长选举,将此职位推让他人,外人不知具体原由而到处非议此事,张謇将此事作为例子告诫儿子,处于乱世之道,要做一个守正、中和不偏之人。“世变未知所届,唯守正而处中者,可以不随不激。此种道理,《易经》最富。”
“和”在张謇教子之道中主要体现在“泛爱众而亲仁”一语中,即广泛地友爱众人,亲近具有仁德之人,这一思想贯穿于张謇对张孝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教导之中。张謇尤其关心儿子在青少年时期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师益友在引导年少的人们走上正轨之道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张謇认为“取友亲师为少年第一重要紧资料。”②“凡人年少须有贤友名师之督教,乃得正轨;否则须经忧患,乃得困心衡虑之效。”③张謇在信中告诉儿子:“对教师须温敬,”④“待先生须有诚敬之意,此即立身处世之道。”⑤此外,张謇还告诫儿子与外国老师交流时用外语更为融洽,这也是使所学的语言得到锻炼的好机遇,且与之相处时必须要诚实恭敬,将中国人稳重自持、从容自信、真诚恭敬等上等人格展现出来。“与外国教员处,可用外国语浃洽;渠有家眷,说话尤易演习。与之处,须诚实恭敬,使中国上等人格因儿而见重。”
.............................
第三章 张謇教子的方法和效果.......................34
第一节 张謇教子的方法................................34
一、言传身教...................................34
二、知行并进.....................................35
第四章 张謇教子之道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41
第一节 张謇教子目标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41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41
二、加强自我道德修养......................................42
结语..............................49
第四章 张謇教子之道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张謇教子目标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张謇一直强调立德修身的重要性,他常常告诫儿子要“明白知书达理,勤学立品之道”,希望儿子有才干,在立身、处世方面力争成为有德君子。并且认为读书除了明白事理外,其根本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能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这对我们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加强子女自我道德修养,从小培养子女的远大志向,强调价值引领,培育爱国情怀,在家庭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参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①在新时代家庭德育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子女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张謇的一生厚植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更是一位具有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实践精神的爱国者。他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学生,都着重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张孝若说到:“我父一生爱国观念最为浓厚,不论什么时候,都着重教人爱国,平日向学生演说,屡屡说及,家庭方面,教导子孙,也注意这一点。”②据张孝若回忆,当他九岁时稍微能自己阅读书籍,张謇就为其购买了《爱国二童子传》,“厚养志气,为国雪耻”的培养目标更是贯穿于张謇教子之道的各个方面,张謇在儿子生日时写下一首诗:“听过江潮又海潮,记儿生日是明朝。老夫对烛频看镜,白发因儿又几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张謇对儿子的思念,但他并没有选择将儿子留在身边陪伴自己、孝敬防老,到了晚年的张謇仍然心系国家,一心希望儿子成为对社会、多国家有用之士,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张謇教子之道以及家庭教育之中,张謇为张孝若之子张融武写了一首小诗,“睨戈不曾提,从容舞国旗;他年能爱国,是我好孙儿。”③从中可知张謇着重于培育子孙后辈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张謇对子孙后辈尤其是其子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当下的家长而言有可借鉴之处,“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
结语
张謇的一生是充满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他没坚持走仕途之路,但他却是一个实业家、教育家。他创办的实业涉及范围广泛,在教育层面所取得的成效更是尤为显著,在教子方面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张謇的教子思想,在教育理念方面,张謇教子的核心在于培育爱国情怀,培养目标在于明德修身以成君子,立志报国成经世之栋梁;在教育内容方面,张謇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子方法上,张謇主要运用言传身教、知行并进、严慈相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然而张謇教子思想与实践仍值得学习借鉴。
在张謇的悉心呵护下,张孝若养成了良好的人格,是一个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的有志青年,作为张謇在事业层面的继承人,张孝若肩负重担,张孝若自己也曾感慨:“为名父之子难,为有事业之父子更难。”由于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张孝若未能像父亲一样,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但其在教育和慈善领域上也颇有成果,张孝若在继承其父事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地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政治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