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666 论文编号:sb2023122610091251630 日期:2023-12-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本研究证实,反刍性思维可以正向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反刍思维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在本研究中,对74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反刍思维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竞技运动中,优秀运动员往往需要过人的体能、技能、战能、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欠缺都会对运动员的成绩产生影响。因此,在训练中,就不仅要求领导和教练员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动态及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人幸福和机体有效运行的基础。它不仅是没有精神障碍,而是一种思考、学习、理解自己情绪和人反应的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平衡状态。在全国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材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中,明确提到心理健康是“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运动员心理疲劳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不仅影响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影响运动成绩和心理健康。因此研究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内部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多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刍思维和特质焦虑等负性情绪因子都会导致运动员心理疲劳,然而并不清楚反刍思维导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在本研究中,假设特质焦虑在反刍思维和运动员心理疲劳中起中介作用,探索三者之间的内部机制,以期达到预防和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

体育论文怎么写
体育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心理疲劳不仅影响运动成绩,而且严重影响运动员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通过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述类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治疗手段;近年来,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没有学者将反刍思维与特质焦虑二者联系起来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将反刍思维和特质焦虑引入研究,考察二者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与此同时,扩展了反刍思维及特质焦虑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理论和机制,希望可以对预防和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1.2.2实践意义
当今社会,体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金牌指标的量化无形中也会对运动员心理产生压力。运动员心理疲劳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及比赛发挥。那么,了解和探究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机制并实施有效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为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并且可以帮助教练员和心理医生更加清晰了解运动员反刍思维、特质焦虑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以及当运动员出现反刍思维较高和感到焦虑的情况的下,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提供实证依据。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反刍思维文献综述
2.1.1反刍思维概念
“反刍”(Rumani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家对某些动物进食后的描述,一般是指一些草食性动物在进食一段时间内,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到嘴里再次进行咀嚼。通过心理学家对人类思维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他们发现在心理学领域也存在反刍现象。人们在阅读一本书时,会经历由粗到精,由简到深的不断反复研读,反复吸收的过程;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如,当我们处于生活的低谷,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转移注意力或者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一些负性消极情绪。如果个体陷入负性情绪,反复琢磨负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身,无法自拔。那么这些问题会一直困扰我们,将发生在人类社会中这种现象称为“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首次被认定为是一种人格特质,是Nolen-Hoeksema于1987年基于研究反应风格理论时第一次提出,后来,Nolen-Hoeksema通过对反刍思维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个体在生活中处于痛苦情绪无法自拔且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他们常常会陷入重复思考消极事件以及负性情绪中,这是一种被动且没有意义的过程(Nolen-Hoeksema,1991)。因此他将反刍思维定义为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只会加重痛苦情绪,对解决事情没有任何帮助,所以被认定为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并不支持这种特质说,Martin(1996)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反刍思维的概念的研究,他将反刍思维视为一种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将反刍思维分为两种状态,其一正常反刍(normalrumination)是一种积极的正确的应对模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益,这种应对模式可以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其二病态反刍(pathological rumination)是一种消极且非适应性的应对模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及幸福感,阻碍个体目标的实现。其实大多数学者都支持将反刍思维当作一种人格特质,Conway也不例外,2000年Conway认为个体一旦陷入反刍思维,即使事件过去很久,也很难继续前进,通常表现为陷入消极情绪无法自拔,不断地重复思考发生过的负性事件,进而导致个体陷入痛苦情境,难以走出来。
...........................
2.2特质焦虑文献综述
2.2.1特质焦虑概念
焦虑(anxiety)指的是当一个人面临威胁或不利结果时产生的紧张、不安和烦躁等不舒服的感觉。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他的《焦虑的概念》一书中,第一次建立了焦虑理论,指出“焦虑产生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面对自由选择时不可避免的心理体验”。恐惧在希腊文学和哲学中也被称为好兆头,人们认为这种情绪是留给高尚的人的。弗洛伊德(1920)推测有三种类型的焦虑。第一类是实用性焦虑,当一个人察觉到外部世界的危险时就会发生,当危险过去后就会消退或消失;第二类是神经性焦虑,是对受到伤害的恐惧,导致不适当的行为冲动。第三类是道德性焦虑,这意味着羞愧或内疚的体验,随后陷入不可控制的绝望。Cattell(1958)用因子分析法将人格特质分为16类,其中6类都包含特质焦虑的子因子。随着研究的细化,Cattell等人于1961年将焦虑分为了两种,这对焦虑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是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临时性的情绪状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对某种特定情况的反应而产生的人格变化。更深入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另一种是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它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人格特质。
为了区分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Spielberger(1983)同样指出,特质焦虑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焦虑状态,即使在没有外部压力源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状态焦虑一般被定义为一个人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感到焦虑、紧张、恐惧或担忧。这两种类型的焦虑相比,特质焦虑是一种一般的人格特质,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情境依赖性;肖凌燕等人(2000)将特质焦虑描述为一种焦虑状态,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体验危险和刺激的倾向以及在感知这些刺激时进入焦虑状态的倾向方面,并且将其定义为一种情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这种倾向是相对稳定的。
综上所述,有关焦虑的概念研究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来自不同流派和方向的学者,包括心理分析、人道主义、社会学理论、认知学派的观点和特质焦虑理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对焦虑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不同专家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特质焦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经常表达的状态。
..........................
3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20
3.1研究假设.............................................20
3.1.1反刍思维与运动员心理疲劳.........................20
3.1.2特质焦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20
4研究设计..............................22
4.1问卷设计...............................22
4.2测量工具..................................22
5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24
5.1描述性统计分析................................24
5.1.1人口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4
5.1.2各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5
5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人口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实地和网上调研获得,调查对象是来自重庆、湖南、贵州、浙江、江苏和山东等23个省市的运动员(包括二级运动员)。涉及运动项目主要有田径、举重、网球、武术、散打、拳击、滑雪、游泳、柔道、攀岩、体操、跆拳道、跳水等21项。共发放问卷763份,有效问卷74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7%。使用SPSS 24.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1,从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男女占比较为接近,363人(49.1%)为男性,377人(50.9%)为女性,性别比例相近。从教练员性别来看,男性教练员占主导地位,563名(76.1%)是男性,177名(23.9%)是女性。从运动年限方面来看,31名(4.2%)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不足一年,312名(42.2%)运动员的运动年限在一至五年之间,219名(29.6%)运动员的运动年限在六至十年之间,178名(24.1%)运动员的运动年限超过十年。从运动员等级方面来看,310名(41.9%)为二级运动员,252名(34.1%)为一级运动员,158名(21.4%)为运动健将和20名(2.7%)国际级运动健将。

体育论文参考
体育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在明确了本研究的主题和研究方向后,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说明。然后,对研究所需变量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了整理,提出了构建模型所需的理论,根据意志控制理论和反应风格理论这两个既有的理论,提出了研究的假设,并构建了反刍思维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对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提出的所有假设都得到了检验,并得出以下结论:
本研究证实,反刍性思维可以正向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反刍思维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在本研究中,对74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反刍思维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刍思维较高的运动员对更有可能出现心理疲劳。积极思考、冥想和给予运动员支持可以预防反刍思维的出现,降低反刍思维给运动员带来的伤害,从而克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因此,本研究的实证分析表明,预防和解决反刍思维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发生具有适用性。
本研究考察了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发现反刍思维通过特质焦虑可以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反刍思维可以通过以特质焦虑为中介,间接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以往的研究只考察了反刍性思维对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涉及其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考察了特质焦虑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以及特质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体育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