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研究发现,柑橘采收作业是具备劳动密集度高和市场导向性强的资本经营农业,在计重工资制的作用下,使其呈现出较高的薪酬水平,采摘工成为“一岗难求”的就业机会。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丰富农村非正规就业的研究
农业现代化的中心逻辑是“以深化商品关系为基础来提高农业生产”,而不论是私有还是公有,也不论是小生产还是大生产,都意味着使农民更深地陷入市场之中,为出售商品而进行生产,同时也购买和使用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农民成为依靠出卖劳动力而维持生存的“劳工阶级”,这种形式的劳动剥削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中①。土地流转被视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先决条件②,随着资本下乡和全国范围的土地流转大规模展开,农地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导向越来越明显,小农经营型农业逐渐向资本化农业转型。资本化农业包含资本流转土地、建立规模农场、开展雇工经营等③。在资本化农场经营的具体实践中,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剩余,也制造了丰富的非正规就业机会,资本化农场经营过程中主要雇佣地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其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雇主和劳工没有签订劳动合约。本文所指的雇工主要表现为没有签订正式劳务合同的非正式雇工,其雇佣关系大多为临时性的,极少数维持长期的雇佣关系。他们在土地被流转、生产和生活资料被商品化之后,自身又经历了劳动力商品化的新一轮冲击,成为土地上的“半无产化劳动者”,农民在雇佣化的劳动过程中不仅被利用工具性和个体性,也遭受生产环节的被拆分④。因此,研究农业生产中的雇工是研究我国农村庞大的非正规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如何整合土地流转后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1.基于劳动过程的有关研究
(1)西方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路径
“劳动过程”最早源自马克思的专著《资本论》,意旨通过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将自然物品或者原材料转化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的过程②。由于生产资料私有,为保障劳动力的稳定性和将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生产力,必须通过各种控制手段严格管理工人的劳动过程,进而占取劳动产品的剩余价值实现资产增值。布雷弗曼结合早年的工匠经历认为工匠是把握着劳动过程全过程及知识的,而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及“泰勒制”和“福特制”等科学管理和机械化手段的盛行,布雷弗曼将技术、设备和组织管理纳入分析框架,总结了三个科学管理的原则:劳动过程和工人的技术相分离、概念和执行相分离、利用知识垄断来控制劳动过程,从而资本家实现了对工人的去技术化,工人逐渐被剥夺关于劳动过程的控制,造成工人对资方的难以反抗和谈判。
布雷弗曼在《劳动与垄断资本》中阐述了“去技术化”命题后,在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重新引发了学界对工作现场和劳动过程的探讨,但也遭受了诸多学者的批评。以梅耶等人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以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疑问:劳动过程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工人会不满②?布雷弗曼笔下的劳动过程是一个充满阶级对抗的权力运行过程,前提是工人是不顺从的、需要被控制的,忽略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抗争性。爱德华兹认为应重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适应工人抗争,提出“直接控制”和“责任自治”等管理策略,前者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和严格的监督对工人实施去技术化和限制劳动力变化,“泰罗制”是典型的直接控制策略;后者则认为应当对工人保留一定的管理控制权以提高工人的灵活性,鼓励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采用对生产有益的策略。1979年,埃德沃兹出版《充满斗争的领域》一书,指明资方对工作场所的控制从简单控制变成包含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等手段的结构控制,技术控制侵蚀了劳动过程对工人技能的需要,将工人变成同质化的劳工大军,而官僚控制则通过把管理权力等级化和制度化把劳动控制规则转变为非个人的权力,工人获得申诉的渠道和激励奖赏的途径,无形中加剧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将劳资双方的矛盾转移为工人之间的矛盾③。
.........................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
1.参与式观察法
参与式观察法是定性研究的经典方法,是指研究者本人深入到研究对象进行工作或生活的具体场景中,并在参与中实现对研究对象日常社会活动的观察,从而积累关于研究问题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在本文的研究问题下,笔者首先通过熟人的关系成为雇工的角色,接着深入到资本农场的生产劳动中进行为期2-3个月的田野调查实践,观察工人们的具体劳动情景和雇工的行为策略以及呈现出来的“关系”特征。比如雇工准入、队伍管理、薪酬分配等具体的劳动程序,以及工人们在农场中发生的轶事。
其次,参与到工人们在劳动时间以外的日常村庄社会生活,试图探寻工人带入劳动过程中的先赋性关系作用于劳动过程的社会基础。比如在村庄中,可以发现雇工在劳动场所以外的生活节奏、社交活动等的互动。
2.半结构式访谈法
访谈是对观察法的补充,观察法能够肉眼捕捉到行动者反映出的表面现象,而访谈法可以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谈话来揭示研究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包含情感、态度和潜在的动机。访谈法在资料收集上优势显著:一是可以围绕研究者的主要研究目标展开针对性地访谈,可以更有效地收集相关的资料。二是可以扩展得到新的发展,获得更加细致的田野事实。因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根据事先设计的粗略式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非正式的访问,目的是了解工人们对企业主雇佣关系、对同组工人协作及分账的情况、对组织内其他工人的关系、资方对工人队伍的管理等层面的有关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半结构化的访谈多半在中午午休及收工后的时间内展开。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二)Y村及企业的基本情况
1.Y村的概况
Y村位于广西贺州市Z县西北部,是一个隶属于T镇的行政村,下辖8个自然村落,行政村辖域内总人口约3500人,约1000户。辖域内耕地面积大约4000亩,其中旱地约800亩、水田约3200亩,生态林地面积约3000亩。耕地转租约3300亩,其中转出约2000亩耕种柑橘,约800亩耕种水稻和香芋,农业经济方面主要发展柑橘、香芋、花生、水稻、鸡、烟草等农业产业。总体而言,Y村已经实现80%以上的土地流转率,大大解放了当地的农村劳动力。据Y村村委干部描述“田地大部分被承包以后,除了极少部分的自留耕地,农民的农务少了非常多,所以在我们村里,十个人有八个人去外省务工”,因此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而言,新型经营主体的引入,也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近务工几乎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2.Y村柑橘企业的基本经营信息
(1)“引进企业、合作社+本地致富带头人+农户”经营模式
合作社由当地党组织领导企业家、乡贤能人投资建设,负责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农产品的培育、收购以及销售,并为成员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同时提供技咨询和信息交流的服务。本地致富带头人在当地政府和合作社的帮扶下,承包具体的培育生产工作,负责产业内的日常经营和管理。Y村通过土地流转、农产品购销和劳动力用工,带动当地农户在自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2)Y村柑橘企业的发展经营现状
在Y村,柑橘是新型经营的主要经济作物。踏入Y村的辖域,水田中种植着成片的香芋产业,而在旱地一眼望去都是柑橘作物,包含广西著名水果砂糖橘、沃柑、皇帝柑等品类。Y村转租种植柑橘的土地面积大约2000亩,由五大经营大户分包种植,规模最小的大户种植约有430亩,规模最大的达750多亩,亩产值约为每亩50万-70万斤,根据近两年的销售情况,约为每斤2-4元的订购价售出。因此对于当地的种植大户而言,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
三、采收工人的劳动形式........................................15
(一)果农作业程序及其特征............................15
1.果农采收作业的一般程序..........................................16
2.果农采收作业的一般特征......................................18
四、劳动控制的双重性........................................23
(一)劳动中的关系霸权与专制控制..............................23
1.“自己人”内部的关系霸权..............................23
2.雇佣队伍的专制控制........................................25
五、双重控制的生产政体和实践基础................................38
(一)控制的双重性:生产政体的形成...........................38
1.国家干预........................................39
2.市场竞争...............................................40
五、双重控制的生产政体和实践基础
(一)控制的双重性:生产政体的形成
分析劳动控制双重性的实践逻辑离不开关于生产政体的讨论,生产政体为劳动控制形塑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力量,在雇工的非正规化就业中实现独特的关系控制和专制控制等双重作用机制。
1.国家干预
(1)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
针对新时代“三农”问题,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产业兴旺是各地区展开乡村振兴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广西致力于培育品牌产业,在农业方面持续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扩大砂糖橘等柑橘水果的种植面积。其中,广西的砂糖橘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年产量更是高达68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据了全国的一半,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重要水果产业。广西柑橘产业的繁荣,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柑橘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加,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完善。例如,砂糖橘的深加工产业逐渐兴起,可以深加工为发酵果汁、果酒、果醋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受市场的青睐。此外,随着柑橘产业的壮大,与之相关的物流、包装、销售等环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尤其对于吸纳农村的留守劳动力而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秋砂糖橘产业示范区是Y镇调整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生产标准化、设施装备化,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和升级,积极探索和推动全镇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同时采取“引进专业合作社和大户、扶持本地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形式,以点带面,使镇内广大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有效地加快了Y镇产业兴旺的步伐。同时,Y镇积极鼓励动员农户参与到柑橘采收的作业中,促使农民从“自耕农”转变为“就地兼业”的“半耕农”。作为Y镇的主要农业结构,柑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柑橘采收环节而言,一季的劳动收入可抵得上农民们一年雇工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因此,对于农民而言,从事柑橘采收能迅速赚取高薪的务工收入,关于采收的高薪情况时常在民间广为流传:“XXX去摘砂糖橘,一季下来可以赚到蛮多钱,一天四五百块钱呢,在外面打工都赚不了这么多,有些打工放假回来早的,也会跟着她们去摘,你以为呀!”类似这样关于柑橘采收的高薪待遇也吸引着每一位农民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柑橘采收行业的过程中。
社会学论文参考
............................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劳动过程理论探究分析了Y村柑橘采收作业的劳动过程,基于农村留守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出发点和资本下乡的背景讨论资本农场雇工的用工模式,对于解决及展开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柑橘采收作业是具备劳动密集度高和市场导向性强的资本经营农业,在计重工资制的作用下,使其呈现出较高的薪酬水平,采摘工成为“一岗难求”的就业机会。在以往的农业雇工劳动过程研究中,研究主体大多置身于同一村庄,也因此受到同一种关系伦理的束缚①②,然而随着资本化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实际在劳动过程中并非只有来自单一村庄单元的雇工,而是混杂了多个村庄单元的劳动力,因此仅从某一村庄社会的熟人社会关系伦理讨论劳动过程中的关系控制显然是不足的,恰恰是劳工群体的异质性引发了劳动关系的异质性。
首先熟人社会中“内外有别”的关系区隔,使得劳动场域内呈现出“自己人”(村里人)和“生人”(村外人)两种雇工类型。在不同的关系类型下产生了不同的行为逻辑,从而分化出雇工队伍内部“自己人”内部的关系霸权和“生人”之间的专制控制:在“自己人”内部中,关系的亲疏远近成为雇工准入的首要影响因素,作为核心工人的牵头人首先考虑关系亲近的同村人;劳工队内形成了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在劳工队的劳动过程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以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若成员表现不佳则会被劳工队淘汰出局,并且通过声誉机制控制工人的抵抗行为;最后,无论是团队激励抑或是淘汰惩罚,雇工都严格受到团队内成员的直接监督和村庄道德伦理的间接束缚;“自己人”内部的劳动过程监督和约束意味着劳动场所外的社会关系与劳动场所中的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农业雇工的劳动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双重建构。在与“生人”的关系之间,劳动的异质性引发了不同村庄的雇工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起源于计重工资制的物质利诱,更来源于农村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得非正规就业的雇工受到严重的市场挤压,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在雇主面前表现良好以积累就业市场的经验;除此之外,“生人”的关系类型在上下游环节之间实现了劳动监督和控制的作用,满足了雇主对于生产质量的监控,而雇主站在权力的金字塔,把控着整个采收作业的过程监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