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探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社会科学 点击次数:187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208260242032617 日期:2012-08-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新人文精神来牵导与支撑。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内在灵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和谐共存的内在要求,表达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具有与自己独特的时代、民族相一致的本质特征:以“以人为本”为根本、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以平等自由为取向、以“以人为本”为根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变革、人文教育的发展、日常生活领域的现代重建、借鉴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等。
        苏格拉底说过:“人应该追求更美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人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人不能忍受没有根基和意义的生活。人类必须努力构筑与时代相契合的人文精神,真正实现人与人自身、自然、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找回人类的美好的精神家园。关于人文精神的探讨,正是回应了我国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实践要求,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爱。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视野中去把握人文精神的现代意蕴和当代主题。
        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时空跨度颇大的概念,因此对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必须运用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哲学的方法。主要包括逻辑的方法、辩证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等。运用哲学的方法,能够增加研究的深度,更好地发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升问题研究的价值。同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站在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文精神内涵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社会学的方法。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学的方法就是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探讨人文精神的内涵,更需要运用社会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专著类:[l]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版。
[2]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3]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4]周辅成:《论人和人的解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5]葛晨虹:《人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漆玲:《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7]赵凡:《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8]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华夏出版社,1993年北京。
[10][美]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版,第93页。
[11]庞朴:《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版,第29, 30页。
[1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3][德]弗里德里希咆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卷,第23卷,第42卷。
[15]杜时忠:《人文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16]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摘要 2-3
Abstract 3-4
引言 7-8
第一章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8-13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9-11
    二、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 11-13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13-2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13-1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 15-18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18-25
        (一) "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 19-21
        (二) 科学发展——人、社会、自然和谐共赢、持续发展 21-22
        (三) 公平正义、个性自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22-23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时代文明、社会风尚 23-25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 25-3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26-2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具体途径 29-34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9-30
        (二) 转变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 30-31
        (三) 进行日常生活领域的人文精神教育 31-33
        (四) 对以往人文精神的扬弃与创新 33-34
结束语 34-36
注释 36-37
参考文献 37-39
后记 39-40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