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与融通—科学与人文的门类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点击次数:200
论文字数:20000 论文编号:sb201208181629402241 日期:2012-08-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科学与人文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实的情况中,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从人文方面给子思想上的支持,同日寸也产生了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科技哲学就是研究科技同现实的关系问题,所以就需要对科学与人文二者的关系作出分析与说明。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人文文化也更加显得重要,一方面科学自身同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文环境,科学的应用也必然产生出特定的人文问题,这就是科学形成中的人文制约和I影响以及科学后果的人文效应问题,Ifn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由科学自身来解决的,必须诉诸十人文的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也必然要与人文相关联,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世界和审美能力以及他们的伦理准则,哲学方法和艺术想象,都具体地影响着他们的研究思路和结果,不可能与人文文化相隔绝。虽然科学与人文的Isn IyJ还未消除,但是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还是人文的进步,寻求二者的融通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科学与人文的思想源流
            人类的文化现象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巨大系统,将其区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一种比较基本的划分,这两种文化现象,其拥有各自独立的含义虽然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的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他们分化的萌芽形式,这尤其表现为古代的哲学研究从“专注自然”到“专注人事”的中心转移,由此才有了文化意义上的两种传统。
1. 1两种文化现象的缘起
        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和对自身的知识基本上是分流运行的,但是在文明时代以前,就已经发生过将人的知识,主要是人对自身的种种体验和猜测加诸十人之外的对象上的活动,那就是最早产生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它们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学科发展的前车之鉴。一旦最早的科学产生时,就以排斥的姿态,专注十自然本身也就是外在对象的运行。比如在西方,继巫术,占星术和宗教之后,首先对经验知识(如简单的算术,年历,对天象的周期性的认识)加以理性考察的,首先探索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事实上也是首先创立原始形态科学的,是古希一腊爱奥尼亚的自然科学家,“这些自然科学家在物质中寻找实在,渐渐创立了关十基本兀素的学说”最初人们意识到撇开了人}fn专注十自然之不足时,并不是将人文内容渗入到科学认识以弥补其不足,}fn是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做法:实行研究对象上的彻底转向,撇开自然}fn专注十人,所以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雅典学派兴起以后,上学就代替了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fn把目光转向自身。这样的转向,虽然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却又限制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造成了对科学发展的阻滞。这就是科学与人文各自分流发展所必然形成的局限。
        在古希一腊哲学的发展中,苏格拉底以前的早期著名的哲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和关注焦点,那就是“世界的本源”问题。他们几乎都要相信有一种或是几种世界的本源存在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们产生,衍变出来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认识能力,主要是理性,是可以将这个本源找出来的一这正是科学对事物机理的好奇及其可知性的古代表现形式。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各个哲学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性联想能力,提出了种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直接根据的“世界本源说”,像是泰勒斯的“水本源说”,阿拉克西米尼的“气本源说”,赫拉克立特的“火本源说”等等,当然,最高成就理应是德漠克里特德“原子说”。这些世界本源学说都是在人之外德对象中进行探索,都运用理性把握了一定程度的事物或是客观现象之间的转换及其联系,并运用理性的法则,按照某种规律性和!必然性构筑了世界的井井有条的图景,和谐运动的过程,生生不息的循环。这些尽管谈不上是真正的科学认识,但是却可以见到科学认识所需要的种种品质和特征,比如它是用论证的方法}fn不是神话般信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尤其是从自然本身寻找各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更是包含着科学思想的态度,无疑是科学最贴近的前身及萌芽,表现的是力求把握对象之间机理的精神。所以汉密尔顿这样写道:“世界是什么?希一腊人对她进行认真的思考为我们今天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丹皮尔.科学史「M].商务印}弓馆,1975.
[2]、伊迪妊汉密尔顿.希腊方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罗素.西方析学史「M].商务印}弓馆,1963.
[4]、奥占斯丁.忏悔录[M].商务印}弓馆,1963.
[5],费尔巴哈著作选集[M].北京二联}弓店,1962.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卞义传统「M].北京二联}弓店,1997.
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析学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商务印}弓馆,1959.
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卡希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斯宾塞.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爱因斯)} I文集第二卷「C].商务印}弓馆,1979.
查尔默斯.科学究竞是}I一么「M].商务印}弓馆,1982.

 

引言 7-8
第一章 科学与人文的思想源流 8-18
    1.1 两种文化现象的缘起 8-12
    1.2 文艺复兴-科学与人文的汇合 12-14
    1.3 两种文化现象在近代的对峙 14-18
第二章 科学与科学精神 18-25
    2.1 何谓科学 18-19
    2.2 科学活动的特征 19-22
        2.2.1 实验方法 19-20
        2.2.2 逻辑的理性 20
        2.2.3 数学方法 20-21
        2.2.4 中立性 21-22
    2.3 科学精神 22-25
        2.3.1 客观态度 22-23
        2.3.2 理性精神 23
        2.3.3 公平和宽容 23-24
        2.3.4 批判与创新 24-25
第三章 人文与人文精神 25-35
    3.1 人文与人文学科 25-27
    3.2 人文思想 27-30
        3.2.1 古代人文思想 27-29
        3.2.2 现代人文思潮 29-30
    3.3 人文精神 30-35
        3.3.1 人是万物的尺度 30-32
        3.3.2 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32-33
        3.3.3 文化品格与精神意义 33-35
第四章 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35-50
    4.1 科学对人文的呼唤科学崇拜与科学忧惧 36-38
        4.1.1 科学崇拜 36-38
        4.1.2 科学忧惧 38
    4.2 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38-41
        4.2.1 科学技术同人的自由 38-40
        4.2.2 科学技术的人文定位 40-41
    4.3 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41-50
        4.3.1 新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史 41-43
        4.3.2 科学技术人学 43-47
        4.3.3 生命的科学意义与人文意义 47-50
结束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3
致谢 53-54
个人简历 54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