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意义
政治稳定是双边贸易得以持续的基础,中非之间有着悠久的政治友好传统,为中非之间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合作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就是中非商贸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做出的理论探讨,具有实践的借鉴意义。面对中非服装贸易的新形势,中国服装产业必须寻找对策积极应对。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服装贸易的深入分析,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中国服装贸易企业应该如何在不利的国内外形势下,通过使贸易价值与企业生产成本之差最大化的途径,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完成中国服装贸易在世界服装产业价值链上的升级。这对于促进中国服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服装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在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但就对非洲一些国家而言,提升纺织工业整体实力的政治、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并未完全具备,纺织工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中非纺织服装贸易主要是以中国向非洲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主,在中国服装进出口市场上,非洲市场的比例占到 2.84%。从2005年到 2011年,中非之间的服装贸易额从五十亿美元增长到几百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 28%,实现了快速平稳增长。不过,非洲人口总数超过 9.2 亿,相对于非洲的人口总数而言,非洲的服装市场并未得到有效开发,服装消费市场潜力仍然十分巨大,有待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开发。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中非纺织服装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非洲来华商人的状况研究以及中国在非洲的贸易情况研究。其中 AdamsBodomo(亚当斯·博多莫)的论文《Africanimmigrants,gravitatingtoChina》(《中国对非洲移民的吸引力》)对近些年来非洲来华商人进行了研究,包括对来华商人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他们来华的背景和原因等问题。AdamaGave(阿达玛盖伊)的论文《China-Africa:thedragonandtheostrich》(《中国——非洲:龙与鸵鸟》) 对中国近几年在非洲贸易情况做了总结。以上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本信息。
二是对服装产业的贸易模式的研究。格里芬(GereffiCz)在这方面的观点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是由大型品牌制造商、品牌营销商、服装零售商主导的购买者驱动型网络。这三者既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的购买者也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的主导者,它们多来自发达国家;服装加工厂和供应商大多来自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赚取微薄的利润;除以上两者以外,在购买者与供应商之间,一般情况下会存在中间贸易商,也叫做海外购买者,中间贸易商是接受购买者委托,从供应商处购买货物,通过自己的渠道发送到购买者手中,从而赚取费用或者从交易额中提成来获利的中介平台。
三是对服装产业升级的研究。HumphreyandSchmitz认为,服装产业升级有三种模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以及功能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改造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准备、裁剪、车缝、整理、质量及成本管理等工艺与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升级是通过积极引进新产品、改造旧产品,以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不断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功能升级要求进入产业的高附加值阶段,例如设计、研发和营销等知识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阶段,而不是停留在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阶段。产业升级的一般过程先是流程升级,再到产品升级,然后到功能升级,最后到整个产业链升级;除非有突破性创新技术的出现,升级轨迹才可能有突破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否则产业升级将按照上述过程逐步进行。
第2 章 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发展概述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经贸往来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商品贸易的发展都比较稳定。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地区的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好转,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尤其近些年来,中非服装贸易的发展较为顺利。2010 年,中国首先实施了对非洲最不发达地区 60%产品的免关税政策,免关税的受惠商品增加到 4700多个,中非服装贸易额在 2010年达到 657亿美元,较2006年的406亿来讲增速较大,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形态。
2.1 中非服装贸易发展概况
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除通常意义上的衣服之外,手套、袜子、披巾、领带等配饰都属于服装范畴,但本文所使用的服装的概念是狭义的服装概念,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上、下装,内、外衣等的范畴。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包含两个部分,进口贸易(Import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Trade)。但是由于不论是中国对非洲的服装贸易还是中国在国际服装贸易中都是贸易顺差国,且每年的贸易顺差巨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对非洲的服装出口贸易。此外,本文所指的中国服装企业指的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服装制造并有出口业务的生产性企业,出口业务可以是进出口经营权,也可以自营出口,还可以通过贸易公司进行出口;专业从事服装贸易不从事服装加工生产的流通性企业并不包括在内。
2.1.1 贸易规模
长期以来,中非服装贸易规模迅速增长。十多年来,中非服装贸易额由1990年的168.88亿美元,上升到 2013年的 1621.7 亿美元,贸易额高出十倍多;中非服装贸易出口占世界服装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7.95%上升到2013年的41.34%,高出近六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历年中非服装贸易出口额均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2013年,中非服装贸易额占全世界服装商品总贸易额的 14.1%。而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的服装贸易额远远落后于中非服装贸易额,由此可见中非服装贸易相对竞争力要较强一些。
2.1.2 出口市场
中非双边贸易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 亿美元,1990年为1.6645亿美元,2000 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56 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 48.7%。中国对非出口110亿美元,从非进口146 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 30%,51%。

2.2 中非服装贸易的特点
2.2.1 增长迅速,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
中非服装贸易增长速度均较快,且世界经济形势对中非服装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很大。中非贸易增长情况如下:中国2006年的增长幅度最高,为24.91%;非洲2005年的增长幅度最高,为22.64%。近年来的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和非洲存在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比非洲大很多;具体表现是,1998年中国与非洲纺织服装贸易均呈负增长,中国的负增长比率为9.22%,而非洲只有3.51%,2009年中国服装贸易降幅达到10.56%,非洲则仅下降了 4.01%。可见,中国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非洲。
2.2.2 中非在服装贸易上均为顺差国
中国和非洲在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市场上都是很有竞争实力的,在服装贸易上均为顺差方。2007 年,非洲贸易顺差额为202亿美元,其顺差规模水平与中国1996年的水平相当。2011年中国服装贸易顺差规模是非洲的 8.46 倍。但是中非贸易竞争力变化趋势却呈现出相反的状况,非洲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其中1990 年为0.84,而2012年下降到0.71;而中国的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1996年仅为0.35,而2012年上升到0.82,超过同期非洲的竞争力水平。
2.2.3 对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下降
中非两国对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对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大于非洲。中国在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7.82%,到2012年逐步下降为 8.1%。非洲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3.7%,到2012年降低到5.02%。总体来看,中国对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非洲。
第3章 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11
3.1 中非服装贸易投资规模较小.............................11
3.2 中国对非服装贸易不平衡...........................11
第4章 中非服装贸易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15
4.1 中非服装贸易的促进因素.............................15
第5章 中非服装贸易价值创造的对策...................17
第 5 章 中非服装贸易价值创造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电子化趋势不断显现的形势,中国服装业在跟非洲的贸易中,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市场环境越来越严峻,又面临着国际各大服装品牌之间的剧烈竞争。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服装业更加认识到打造国际品牌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营销战略在打造国际品牌过程的作用。
5.1 加强中非相互了解
首先,鼓励中国企业和人民积极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由于历史传统的沿袭,中非交往历来重政治轻经济。特别是2000年以前,中国对非洲的宣传往往是一些政治事件,而涉及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很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能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闭门造车再也不能适应当今的世界环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此背景下,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培育更多的“非洲通”式的人才,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了解真实的非洲。
其次,要让非洲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非虽有友好的政治交往历史,但两地相隔遥远,文化差异巨大,若忽略双方的相互了解在交往中很可能会造成误解。中国企业要想长期立足于非洲市场,就必须让更多的非洲人民和非洲企业了解中国的政策、认可中国文化,消除西方捏造的“中国威胁论”给非洲人民产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长期发展奠定友好关系和文化基础。
最后,中国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指导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帮助中国企业了解非洲的市场状况与法律、政策等,保护其在非洲的投资利益,才能使广大中国企业安心的在非洲投资。同时应注意规范其投资行为,加强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与监督,维护中国企业形象、国家形象。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随着中非的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中国与非洲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服装贸易上的往来也日益增多。2013年10 月闭幕的“中非智库论坛”将中非合作推向了又一新热潮,越来越多的非洲商人到中国从事服装贸易。为应对中非服装贸易,中国既要培养优秀的企业家、会计师和工程师,也要培养杰出的服装设计师、服饰史专家、服饰评论家、服装专业教授、时装名模、服装名记者、服装摄影家和服装收藏家等。只有让各方人才结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服装事业,才有可能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强势国际服装品牌,将中国服装品牌更好地推向非洲。
本论文介绍了在日渐密切的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在华非洲商人在中国的贸易活动情况。文中以广州和义乌为例,分析了非洲商人经营服装商贸的特点,总结了非洲商人在华商贸活动的促进和制约因素,为解决在华非洲商人的问题、促进中非商贸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指出中国政府要制定针对非洲商人的特殊政策和法规,为在华非洲商人提供更优异的经商环境,规范非洲商人的商贸活动,促进双方友好经贸往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