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立题背景及意义
自古以来,世界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漫长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日益剧增,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己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替代农业”相继出现,而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巳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化的过渡阶段,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水土流失、荒漠化、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大环境背景因素扰动,对农业稳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I],加之农业环境质量还受到化肥、农药等自身污染问题的困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显突出[2];第二,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水资源严重短缺,还缺少对水土资源组合的科学规划,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第三,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标准滞后以及安全性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屡屡受到“绿色壁鱼”的阻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己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瓶颈;第四,中国农业还面临着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难卖”现象、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农民增收困难等严峻的“三农”问题[3]。因此,基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资源以及国内外严峻形势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在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倡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已构成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分,其发展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4]。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譬如理论和实践稱合欠佳、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不健全、技术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还不适应生态农业的要求、推广力度不够等[5],而这问题在四川省江油市由显突出。因此,对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尤显重要。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农业”由美国著名的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首先提出,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定义,即生态农业是指“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7][8]。此后,美国学者又相继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持续农业的模式[9]。巴西、墨西哥和印度也对农业持续发展问题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做了探讨tiG][n]。在瑞典,人们把绿色化肥作为蔬菜生产中的一项多功能工具,对其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和发展。罗马尼亚学者通过实验发现,在生态农场中,可以运用畜牧堆肥增加有机肥来影响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玉米作物的生长[13]。德国学者通过高地农业的试验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利用农业集约化来为现代农业生态工程提供一些保障。至此,在西欧,以生物农业和生物动力农业为主要形式的替代农业日渐兴起。而在亚洲国家,替代农业也备受关注,如菲律宾的马雅生态农场、泰国的“蜀农场”、日本的"自然农业” [15]。总之,国外的生态农业重视保护环境与人类的健康,在生产过程中坚决抵制化石能源、化学物品以及机械的投入和使用,是一个全程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控制体系,以力求确保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
……………
2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洁江中上游,龙门山脉东南地带,地理坐标界于东经]04。31'35〃-105。17'30〃,北祎。32'26"—32。19'18"。市境东与广元市区和剑阁县接壤,南抵梓撞县、绵阳市游仙区和洁城区,西与安县、北川关族自治县田比邻,北与平武县、青川县连界,距离绵阳市30kni,成都160krn。市境轮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宽带状,宽39km,长108km,幅员面积2719.88km2。江油市区域位置如图2.1所示:江油市地处龙门山北糟皱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处于平原区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以香水、大康、永胜、重华、文胜、二郎庙、云集为一条界线,将全市划分为两大地貌类型。西北部主要为山地,海拔为800-1500m,最高峰为平武县与楓顺乡交界处的轿子顶,海拔2356m;东南部多丘陵和平坝,海拔为500-700m,最低点位于龙凤镇飞凤山麓涪江河谷,海拔462m。东南部属四川台琐,地貌表现为低矮的丘陵和大小不等的平琐,间有少量台地。在全市幅员面积中,平现占8.6%,丘陵占49%,山地占42.4%。
……………
2.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证分析,系统研究结合典型研究,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把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研究。对于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调查数据等,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运用了一定的数理统计和计算软件如MATLAB、EXECL等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与计算,以求论述的准确性。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利用频度统计法、系统理论分析法和德尔菲法(Delphi)建立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综合集成赋权法(即主观赋权法结合客观赋权法)确定其权重;②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江油市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③运用灰色预测法对江油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预测;④最后运用MAPGIS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对农业生态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实地走访调査与收集资料等形式向广大农户及政府机构咨询调查江油市各主要乡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主要资料包括:2001年至2010年《江油市统计年鉴》、《江油市农业统计报表》、《江油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江油市现代22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江油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江油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査报告、江油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指南、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灾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文件汇编等。
…………
3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25
3.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5
3.1.1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26
3.1.2农产品质量建设情况 ........27
3.1.3生态农业管理基础条件........ 28
3.1.4先进技术应用情况........ 29
3.1.5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30
3.2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31
4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32
4.1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4.1.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33
4.1.2指标体系的确定........34
4.2指标权重的确定........ 36
4.3综合研究........43
5江油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预测........ 60
5.1灰系统与灰色生成 ........60
5.2灰色预测与GM(1,1)模型........ 60
5.3江油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灰色预测........ 62
7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7.1政策方面
农业本身受天灾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5. 12”地震和随后的洪错灾害对绵江产业带农业产业与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使产业带上的企业、农民蒙受巨大损失。农业保险体系可维护农户、企业的利益并保障其持续发展。因此,须加快探索建立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险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提高江油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基于农业的特点和其具有的巨大外部性,政府应对于农业保险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大多欧美国家政府对保费的补贴在50%-80%左右。同时,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引导、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鉴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完善科学民主管理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重点应理顺专合组织内部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户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利益调节与分配关系,既保证农民从专合组织的服务中实现增加收入,又保证专合组织通过服务取得收益,从而不断发展并进一步增强带动实力。积极发展以劳动、资金、技术、和土地等形式入股的股份合作组织。维持好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村专合组织支持,但不可由龙头企业取代农民的专合组织。
……………
结论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以江油市为例着重对县域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模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文从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产品质量建设情况、生态农业管理基础条件、先进技术应用情况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五个方面对江油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优势为: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灾后重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加明显、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更加强劲、更加突出的开放发展优势。存在问题有:发展机制不适应、产业体系不健全、物质装备条件较差、自主发展能力弱以及服务体系不完善。
(2)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反映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3个准则层,27个具体指标。准则层分为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具体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概率、节水灌溉率、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膜利用水平、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农业占GDP比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强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