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67
论文字数:36586 论文编号:sb2015051915514912473 日期:2015-05-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1绪论


1.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设施农业是通过被人类影响的可控环境技术装备而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逐步脱离自然条件的约束,实现程序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当今科学技术支持的生产方式的有效生产活动。设施农业是伴随着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村种养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投入高、产出也高,是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朝气的当今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质量、活跃农副产品市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我国及永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我国的设施农业在科技水平、设施使用水平以及经营管理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含量低、设施水平低下、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等特点。此外,还存在土地利用率相对低下、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甚至有些地区依赖农业资源的有力优势,对设施农业不感冒,即使在有条件发展,发展起来对当地经济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的情况下,也满足于现状,不引进,或者停滞不前。《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省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基地,要增强设施农业集成效应,要完善设施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有效开发农业生产潜力,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设施农业”最早是由日语通过翻译而来的,在西方说法各一,很多提法词义上相对接近,但没有与之确切对应的词语。如“Environment Controlled Agriculture" (ECA)、"Greenhouse"、“Plant Factory,,在词义上相对比较接近,只是文字表述上的差异,或者属于设施农业的一个部分。由于设施栽培、设施园艺、设施养殖、设施畜牧业的产生,一种新兴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也就产生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设施农业”⑴。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包括以色列、荷兰、美国和日本。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和韩国等国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0世纪7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使用设施促进农业的发展方面就有较大的投入,可以说设施农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石油农业”,指的就是使用工业反哺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法来实现农业经济的管理,使得农业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以往的传统和封闭。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工厂化。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农业发展由于受到当时的认识水平及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消耗为代价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有的西方研究者提出“自然农业”的思想,也就是说农业要使用自然的生物、物理作用来达到效果,如轮作、间作、套作、堆肥等,而不是使用化肥等化学物品促进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有英国的霍华德通过有力的论证提出的“有机农业”理论[3],美国艾希瑞克提出的“生态农业”,日本福同正信提出的“自然农业”理论[4]。但自然农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产出率低下,经济效益低,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是不适用生产力的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发展成为美国等国家理论研究的热点。
………..


2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状况


2. 1区域概况
2. 1. 1自然资源条件
永安市经度居于东经116度56分至117度47分,讳度居于北玮25度33分至26度12分。其位置处在福建中部偏西方向,东边日比邻大田,西边与连城相接,南部是漳平,北部是明溪、三元。永安市在抗战时期曾经作为福建省临时省会长达7年。1984年撤县改市,今天的永安市共有4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8个镇。共有31个居委会、228个行政村,辖区面积294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34. 8万。


2. 1. 1. 1地形地貌
永安市的地形地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著名的武夷山其山脉向东南方向绵延至永安市,永安的东部和南部处戴云山脉,整个市的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渐低。永安市境内山地居多,“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意思就是山地占了 90%,另外10%—半是水一半是田。永安的重要山峰共有159座,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有84座,最高的山峰位于永安市罗坊乡大丰山的棋盘丰,其海拔为1706米,而全市海拔最低的点位于贡川镇的沙溪河沿岸,其海拔只有一百五十米,高度差达1556米。受地壳运动和流水冲刷等原始因素作用,永安市山地、丘陵占辖区面积的九成以上,平地仅占不到10%。
………


2.2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设施农业作为需要较高的资金和劳动投资,但也能获得较高的产出的农业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种植的季节性,实现了蔬菜瓜果常年性。设施农业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界的束缚,是永安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永安市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增强了农民和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设施农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业产业的一大特色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永安市设施栽培的蔬菜主要体现出了其反季节性,还可以防御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进一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2013年,永安市设施蔬菜面积80公顷。主要分布在燕东街道、大湖镇、贡川镇,品种主要有黄椒、鸡爪椒、西红神、前子、苦瓜、黄瓜、空心菜等,龙头单位主要有永安市农友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安市吉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永安市农大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


3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15
3. 1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15
3. 1.1自然条件优越....... 15
3. 1. 2区位优势明显....... 15
3.1.3产品特色鲜明....... 16
3. 1.4市场空间广阔...... 16
3. 1.5种植基础良好....... 16
3. 2永安市发展设施农业存....... 17
4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案例及启示....... 19
4. 1日本设施农业 .......19
4. 2荷兰设施农业 .......21
4. 3福州设施农业....... 22
4. 3. 1政府主导带动型....... 22
4. 3. 2龙头企业带动型....... 23
4. 3.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 .......23
4.4国内外设施农业对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启示....... 24
5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26
5. 1基本思路....... 26
5. 2主要对策....... 26


5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5. 1基本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品牌运作,进一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由上至下形成由领导牵头、部门协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整体部署,并从农业、科技、金融等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分工负责,以该机构作为市委、市政府负责设施农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推进工作,从组织上切实保证把有关设施农业方面的规划任务落到实处。根据永安市各地资源条件、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制订永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年度发展计划,使永安市设施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科学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全部,实现产业与环境、资源、生态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农业、科技、金融等部门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将规范内容落到实处,并做好相关的监管考核。相关职能部门要联系发展实际,与领导小组紧密合作,形成发展设施农业的合力。要从思想上重视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推手。各级政府除加强组织领导外,还要切实做好服务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好技术、好产品村村知、户户晓。营造重视设施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与总体规划部署相一致的工作力量,切实提升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各级各部门拿出设施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在各个阶段分别给予相关科研部门、企业、个人相应资金奖励,鼓励和引导这些单位和个人参与进来。
…………..


结论


推广设施农业地方基地化,建设省级以上示范基地,发挥带头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先进设施装备水平的示范园区,推广高效管理水平。坚持“建设一个示范区,配套一个标准体系”的原则,以体系建设模式,完善农业生产依据。依托现代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全面提高信息分享水平,实现主体质量提升,设施化水平的相关配套能力全面增强。广泛幵展宣传和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各类型培训班,发放各种宣传和技术资料,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普遍提高广大农户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技能。简易设施、一般设施、智能设施协调发展,一般设施、智能设施比重应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设施基地规模稳定增长、产业关联度增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设施农业产业带、生产区(片)。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黑龙港区域盐碱地整治及农业环境变迁概述(1949-1979)
下一篇: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