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农业背景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代表着生产力的显著提升,着眼于全区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最大化,但同时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2004年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联系8年以“三农”为主题,凸显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到推进新农村建设再到城乡统筹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逐步清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共同繁荣。2008年,浙江省在农村实施了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将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约有111万户)作为帮扶对象,计划用5年时间让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使7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通过实施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金融服务支持、杜会援助关爱等“八大行动”为主要途径的“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实现了扶贫方式从开发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向综合性扶贫的提升。在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对比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人居环境、村庄形象以及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在浙江省的特色实践,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深化提升。
1.1.2文化环境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豚,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将生产要素驱动逐步转向科技创新驱动,逐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很多传媒在阐述文化的时候,说它有可能发挥的效果,如“凝聚力”“软实力” “精神家园” 3等等,而近来,“创意产业”更是将文化的现代职能挖掘出来。从文化的定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它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 “文化差异”的来源,即是某种精神价值或生活方式的差异。石梁地处天台山,而天台山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范,她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区域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自南朝形成以来,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天台人。她以神秀的山水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并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3旅游背景
近几年来,天台县大力实施了 “小县大城”战略,立足长三角,依托天台特有的佛道文化、山水资源,以佛宗道源地、心灵瑜伽馆、品质天台城为发展目标,提出“养生进山、旅游靠山、城市西进、工业东进”的发展策略,从全县角度统筹安排生产、生活、消费三大功能板块,形成“一心两翼两片”(依托县城的一个品质服务中心,东翼活力产业区和西翼静雅生活区,北片文化旅游片和南片生态旅游片)的空间布局,建立城乡互朴、互通、互促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2研究对象发展模式分析
2.1国内外发展经验回溯
2.1.1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我国农业最初是演变成旅游农业。它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旅游农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旅游农业。进入21世纪,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旅游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做出了积极贡献5。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旅游农业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旅游农业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旅游农业示范点156个。到2010年,全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共有36个。旅游农业开始阶段都是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而现在已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在大城市,也从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分布的新格局。就北京而言,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边50公里以内,为观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饮、购物旅游圈;城市周边50?150公里以内,为观光、休闲、体验、住宿旅游圈;城市周边150?250公里以内,为休闲、度假、特色文化旅游圈。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过去一些旅游景区主要从自身考虑,现在则开阔了思路,把景区旅游延伸到农村,实行景区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业,走旅游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道路。从旅游农业向人文内涵的旅游农业转型。过去旅游农业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已不满足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在发展农业旅游和农家乐的同时,还开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了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等内容,从而使旅游农业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
3 SWOT法分析研究对象.......... 18
3.1 SWOT 分析法.......... 18
3. 1. 1优势分析(S).......... 18
3.1.2劣势分析(W) .......... 20
3. 1. 3机遇分析(0).......... 22
3. 1.4挑战分析(T) .......... 23
3.2由SWOT矩阵分析得出石梁文化旅游.......... 24
4研究成果.......... 27
4.1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27
4.1.1战略定位.......... 27
4. 1. 2发展目标.......... 28
4.2总体思路.......... 29
4.3发展步骤.......... 30
5 M究成果展望.......... 31
5.1石梁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展望.......... 31
5. 1. 1总体空间布局.......... 31
5.1.2文化旅游业态配置.......... 32
5. 1.3公共空间的建立.......... 33
5.2农业发展区块划分建议.......... 34
5.2.1文化园艺风情区.......... 35
5.2.2创意农业开发区.......... 36
5.2.3产业提升示范区.......... 38
5.2.4高山养生农业区.......... 42
结论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且强调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强调农业经营广度和深度的突破。在农业生产种类上,不仅是传统的粮棉油果、畜牧水产等大宗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文化已成为一种相对于城市的空间载体,具有迷人的绿色生态魅力。由此,要求其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还要提供服务产品即发展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培育创意农业。实际上,这些产业在石梁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石梁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符合了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时代精神。同时,通过特色项目、品牌项目的开发建设,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农业的“高山经济”,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实现产业寻优发展、梯次推进,进一步巩固提升石梁镇“高山风情、佛国山村、梦里家乡”的区域品牌形象,进而带动文化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杨辉,曾玉荣.台湾农业[M].福建省科技出版社,1994: 21-24.
[2]曾玉荣.台湾“富丽农渔村”建设的挑战与走向[J].台湾农业探索,2007(2):1-5.
[3]吕明伟,郭煥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6): 36-38.
[4]顾益康,黄冲平.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J].浙江农业科学,2008 (2): 125-128.
[5]郑鑫,陈丹,柴惠芳.以创意农业促进观光农园发展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1(增刊 2): 54-55.
[6]郭煥成.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与前景[J].休闲农业,2008: 35-38.
[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李道和,李君.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9]黄合水.品牌建设精要[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0]柯丽娜.标准化与农产品品牌建设[J].管理观察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