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增强,与国民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增减,已成为决定市场有效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问题日益凸现,传统农业依然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要求,农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农产品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而品种单一,质量不优,国际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竞争力、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使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⑴。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按照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再一次强调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和城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日益迫切。
衡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地理区域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是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和“家庭小水果县”。农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优质稻、超级稻生产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席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油菜、油茶生产基地,西甜瓜生产基地,小水果生产基地,楠竹生产基地,衡山黄鸡、瘦肉型猪生产及出口基地,属典型传统种养型农业强县。近年来,衡山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培植“粮食、畜禽、蔬菜、林果”四大主导产业,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根据衡山县农业局提供数据资料整理所得,2011年衡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29元和15508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9.2%和13.7%。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总数达到75个,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9: 32.8: 43.3转变为22.6: 35.2: 42.2。虽然衡山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但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就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做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很有必要对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做一个系统的研究。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归纳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并把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衡山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实例,剖析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及现状,总结出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提出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为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科学依据。
1.2.2研究的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中心任务。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各地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利用方向,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优势产区,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既可以解决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及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不同的。通过对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现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可以使衡山县农业和农村资源得到合理持续的幵发利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研究环衡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加快衡山县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县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衡山县农业资源及产业结构状况
2.1衡山县农业资源状况
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穿城而过,经讳度为:东经112°27' -112°57',北祎26°58' -27° 28',南北纵长54.5公里,东西横跨48公里。衡山县总面积934平方公里,地形内高外低,地势向西北、东南逐渐降低,形成两个倾斜面。以山、丘、岗为主,兼有河溪、平原,其地貌组合具有带状阶梯式分布特点,全县山地约占11.4%,丘陵约占42.3%,岗地约占24.8%,平原约占21.5%。衡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光照充裕,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基本同季,雨旱季较明显;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17.5摄氏度,后山比前山气温略低,年平均无霜期为286天,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有利于农业生产。衡山县共有农业人口约35.29万人,9.8万户,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7%。耕地总面积25.9万亩,其中水田24.1万亩,旱地1.8万亩,人均耕地占有量0.65亩[63]。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现己形成了吨粮田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基地、楠竹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席草生产基地,全县农业总产值10.1亿元,农业占全县GDP比重约为三分之一。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45万亩,年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红薯、马铃薯、蚕豆、豌豆、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相桔、红専、梨子、桃、李、席草、烟叶、花生、西瓜、香瓜、蔬菜、茶叶、药材、油菜、油茶、芒麻等优质产品,是湖南省第一批命名的“家庭小水果县”、“家庭小康县”和“生猪生产大县”。
3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分析........ 17
3.1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 .......17
3.2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7
3.3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18
3.4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初见成效....... 19
3.5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不断增强....... 20
4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 22
4.1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2
4.2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24
4.2.1传统农业结构效率低....... 24
4.2.2农业生产者素质低 .......24
4.2.3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24
4.2.4农业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25
4.2.5支持保护政策落实难 .......26
5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7
5.1指导思想 .......27
5.2基本原则.......27
5.3主要目标....... 27
5.4主要措施....... 28
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研究和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证分析,具体介绍了衡山县现有的农业资源情况,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总结了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明确了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认为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集群集约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产业规模扩张与提升产业质量相结合、机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做好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健全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四大对策,努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以期实现主导产业迅速形成、龙头企业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六大目标,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有两个创新性成果:
(1)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三个新阶段的判断:第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是生产规模小,表明目前农村已经进入“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的新阶段;第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主体不是分散的农户,而是新型的经营主体,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入了以发展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新阶段;第三,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应该突破农地产权和土地流转等政策障碍,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入了政府强力行政推动与市场体制机制驱动相互作用的新阶段。
(2)提出了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思想: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努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AndersonKim, 1990,Changing Comparative http://sblunwen.com/nygclw/ Advantages in China: Effeetsonfood,feed,and Fiber Markets,ParisrDeveloPment Centre Studies of DECD.
[2]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导论[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5]克拉克.经济发展的条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Zhao Qingzhen, Wang Changyu. The application of operations research in the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s,Operations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the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1991 (2),194-205.
[7]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8]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9] Lewis. An Economie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in: The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es and Social studies [J]. 1954,(22): 139 - 191.
[10]W.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