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生态循环农业理论等多维框架,以山东费县栗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复杂驱动机制与行为特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农业正面临结构性矛盾深化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双重挑战,传统生产模式导致的产业链条短、要素活力不足、质量效益低下等问题,与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承载压力加剧形成叠加效应,亟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构建集约化、低碳化、数字化的发展新路径。在此背景下,中央政策体系呈现出从“补短板”向“促转型”的战略演进,2022年着重构建产业帮扶长效机制,强化粮食安全保障;2023年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约化经营与品牌价值提升,重点培育乡村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三产融合的新型业态创新;2024年战略聚焦农业生态化转型,构建包含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在内的环境友好型生产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纳入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布局,系统部署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路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确立核心目标(资源消耗控制、污染排放控制、生态效能提升),重点构建节水节能型生产体系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闭环系统;至2025年明确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整合要素资源,实现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的双重突破。政策迭代印证了“问题导向—路径创新—制度完善”的内在连贯性,特别是2025年将生态循环农业纳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框架,通过绿色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模式创新,形成经济生态效益双赢的实践方案;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高效、低碳、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山东省费县板栗种植区为研究对象,聚焦农业生产主体栗农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行为决策机制,旨在揭示生态化转型的多元驱动力作用路径。通过整合MOA理论与NAM理论,构建“经济理性—生态伦理”双轨驱动模型,系统阐释生态循环农业参与过程中经济理性、生态认知与政策环境的多重交互效应,定量分析栗农参与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系统深入研究,从而推动板栗产业生态循环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型丘陵山区特色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决策支持工具。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解构栗农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决策机制,构建“经济理性—生态伦理”双轨驱动模型,深化了农业绿色转型中农户行为决策的理论认知。突破传统环境行为理论中“经济理性主导”的单一解释框架,创新性整合生态认知理论与社会实践理论,阐明费县栗农在“风险规避惯性”与“生态价值认同”张力下的行为选择逻辑,弥补了现有研究对木本经济作物生产者生态循环转型心理机制的关注不足。
(2)现实意义
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态化转型路径,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推动费县板栗产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板栗生态循环发展旨在通过优化板栗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式,实现板栗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板栗产业生态循环高效发展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价值,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农户行为
农户行为决策本质上是微观经济主体在制度约束与资源禀赋条件下,通过适应性调整策略实现效用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农户作为有限理性决策单元,其行为选择受到外部环境激励结构与内生偏好系统的双重规制,具体表现为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与社会资本积累等复合目标导向(Williamson,1985)。在经典理论层面,宋洪远(1994)基于中国农村实证研究提出二元行为模型,将农户经济活动解构为生产决策与消费选择两大子系统,揭示出市场信号传导与政策干预对行为决策的调节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环境变迁过程中,农户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要素投入等适应性措施,对政策信号和市场变化做出动态响应在此过程中,农户会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力求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张启明(1997)进一步强调,作为经济主体,农户的核心目标无疑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户行为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领域,而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属性。钟涨宝(2004)认为农户的行为目标已经超越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单一导向,开始更多地考虑到社会和环境因素。何悦(2020)表明农户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生态循环生产经济效益的预期,均会影响其行为态度;研究表明,农户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态度越积极,其参与生态循环农业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农业论文参考
........................
2.2理论基础
2.2.1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亦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生态学和系统理论为支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减少资源投入,并将生产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过程。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K.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雏形。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著作《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此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3R原则),通过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闭环循环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白金明,2008)。循环经济是一种旨在实现旅游与环境、物质文明与情感文明、有机生态与人类社会之间高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于法稳(2021)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腾飞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在农业领域,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基于循环经济提出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及“3R”原则,本文结合费县现有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板栗产业。本研究聚焦于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整合与资源循环模式创新,通过系统重构板栗栽培系统的功能网络与产业价值链,实现生物质能梯级利用与生态服务功能协同增效;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框架,重点构建污染物源头阻控机制与副产品全量利用路径,推动板栗产业从线性生产模式向闭环生态系统转型。通过上述系统性解决方案,促使板栗产业发展与区域生态承载阈值形成动态适配关系,最终实现产业代谢过程与自然生态循环的深度融合。
.......................
3费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实践探索...........................23
3.1费县基本概况.............................................23
3.1.1行政区划................................................23
3.1.2地理位置..........................................24
4栗农参与生态循环农业意愿现状分析................................33
4.1数据来源与调研内容............................33
4.1.1数据来源...................................33
4.1.2调研内容................................33
5栗农参与生态循环农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6
5.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6
5.1.1 MOA理论........................46
5.1.2 NAM理论...............................46
5栗农参与生态循环农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MOA理论
MOA理论(动机—机会—能力)理论由MacInnis等人于1991年提出,该理论从动机、机会和能力三个维度出发,用于解释个体参与特定行为的意愿。其核心假设是,个体在具备行动动机和执行能力的前提下,若环境条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机会,则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将显著提升。只有当动机、机会和能力三者同时具备时,个体的行为意愿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MOA分析框架作为行为驱动机制研究的经典范式,由Freel(2005)提出的三元交互作用模型构成,其理论内核揭示了个体决策过程的三个维度:动机要素、机会条件与能力禀赋的协同作用机制。该模型通过构建“动机—机会—能力”三维度耦合方程,为解释复杂社会情境下的行为选择规律提供了整合性分析框架,展现出显著的理论普适性和实证解释力。基于此,文中系统地剖析了动机、能力和机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影响费县板栗种植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意愿的机理。
动机,作为驱使个体行动的内在或外在力量,涵盖内在激励与外在诱因,构成行为启动的关键动力源。宋小康等学者(2020)指出行为动机作为个体开展特定实践活动的核心动力机制,本质上是驱动行为主体产生特定实践倾向的内部作用因素;该研究强调,动机不仅影响行为决策的方向选择,更通过认知调节机制持续引导行为实施过程,这种内在驱动特性使其成为解释人类行为模式的关键变量。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农民在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投入时会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如果栗农认为参与生态循环农业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环境改善或政策支持等正面动机,更可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农业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路径,其推广效果高度依赖农户主体的参与意愿。本研究以山东费县板栗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305户栗农的微观调研数据,整合MOA理论与NAM理论,构建“经济理性—生态伦理”双轨驱动模型,运用PLS-SEM方法揭示了栗农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行为逻辑,进一步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并结合现有研究对假设结果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值仿真分析,探索费县板栗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政策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议和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费县生态循环农业呈现“政策驱动为主、市场内生动力不足”的初级阶段特征。
第一,费县板栗产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已初步形成多模式共存的发展格局,但在推广深度与实施效果上仍面临显著挑战。目前,当地主要推行五大生态循环模式:有栗香生态循环模式、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立体复合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模式及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模式;其中,有栗香生态循环模式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模式因政策扶持力度大、操作简易且边际成本较低,农户参与率最高,成为主流推广方向。相较之下,技术复杂度高、初期投入大的立体复合循环模式参与率较低,凸显技术适配性与成本约束对模式选择的关键影响。
第二,政府主导的推广机制虽在短期内提升了部分模式的覆盖率,但实践中的“高意愿—低行动”悖离现象突出。尽管51.4%的农户表示愿向他人推荐生态模式,实际参与率仅为28.9%,行为决策受制于技术学习成本与资金门槛;此外,占主体的老龄农户(55岁以上占比62.3%)受传统路径依赖制约,对技术变革的适应性较弱。
第三,产业链整合层面,板栗生态循环系统的闭合度仍待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仅达47.6%,深加工环节的循环技术渗透率不足30%,且区域间协同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尽管政府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与补贴政策推动模式落地,但小农户生产碎片化导致规模效应难以释放,制约了循环经济的整体效能。当前发展现状表明,费县生态循环农业仍处于“政策驱动为主、市场内生动力不足”的初级阶段,需通过技术模块化简化、收益分配机制优化与代际知识传递创新实现进阶突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