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民食物结构升级换代,肉蛋奶需求激增,动物性食物消费不断增加,畜牧业发展突飞猛进。传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必须更新,应该从整个食物系统来重新定位粮食安全。有学者指出根本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途径是发展草地农业,走节粮型、非粮型饲料道路(任继周等,2007)。因此,应该把发展优质牧草产业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由于草畜耦合系统从生产到管理的断裂导致了2008 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任继周等,2009),也暴露了我国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奶业标准高,但粗饲料蛋白不足,缺乏苜蓿等优质牧草(刘晓宏等,2012)。国内奶牛企业大量进口苜蓿和燕麦等优质干草导致进口量激增(刘玉凤,2014),从 2008 年到 2019 年,我国苜蓿和燕麦干草进口量分别增长了 69.18 倍、160.12 倍,另外,我国天然牧草在 2016 年 12 月也实现了由临时性进口向常态化进口的转变①,牧草对外依赖度愈发严重。而国内牧草供给情况却不容乐观,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预计 2020 年,我国优质苜蓿供需比为 0.74,未来国内优质牧草供需缺口依旧很大。而我国牧草产业尚处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牧草生产效率低,草产品商品化程度不够,产业布局不平衡等问题,中美贸易战将会进一步提升牧草进口成本(郭婷,2019),因此,国内牧草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甘肃是最早发文实施草地农业并建立草地农业试点县的省份,目前,草地农业也成为了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方式(南志标等,2020)。甘肃作为传统的种草大省(谭立伟,2014),发展草产业具有草种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草业科技力量强大、政策环境优越等优势(王致晶,2004)。但全省草产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很低,尤其是全省紫花苜蓿和燕麦商品化率仅为 28.36%、19.39%②。因此研究甘肃省草产业的生产效率对对全省及全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牧草产业历史
我国牧草产业经历了萌芽-快速发展-低迷期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中国牧草产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农业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抽样调查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六大牧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均气温-0.3-14.8℃,年降水量 300-860mm,年蒸发量 1100-3000mm,是典型的农牧过渡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光热资源为牧草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谭立伟,2014)。作为全国最适宜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区域之一,早在 2000 多年前就种植紫花苜蓿的历史(毛培胜等,2015)。甘肃是种草大省,也是苜蓿种植大省,苜蓿种植面积占全国苜蓿种植总面积的 1/3(韩建民,2000)。甘肃省发展草产业有草种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草业科技力量强大、政策环境优越等优势(王致晶,2004)。截至 2018 年,甘肃省人工种草面积为 2196.765 万亩,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为 75.46%、24.54%,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为 1296.09 万亩,燕麦种植面积为 112.5 万亩③。

农业论文参考
2.2 研究区牧草生产概况
2.2.1 全省人工种草面积和产量
2009-2018 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如图 2-2)。从 2009年的 2156.00 万亩增长到 2018 年的 2235.54 万亩,年均增长率为 0.40%。而产量在 2009-2018 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 2009 年最高,为 2002.34 万吨,2018年最低,为 1260.41 万吨,年均降低 5.01%。其中,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从 2009 年的 374.14 万亩增长到 2018 年的 539.11 万亩,年均增长率为 4.14%。产量从 2009 年的 254.31 万吨增长到 2018 年的 442.69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6.35%。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在近 10 年略有降低,从 2009 年的 1781.99 万亩降低到 2018年的 1657.66 万亩,年均降低 0.80%。产量降低幅度较大,从 2009 年的 1748.03万吨降低到 2018 年的 1657.66 万吨,年均下降 8.09%④。
综合来看,全省人工种草面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 0.40%,但产量却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 5.01%。全省人工种草面积中,主要以多年生省牧草为主,年均占比为 83%;一年生牧草年均占比为 17%。从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甘肃省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 0.80%,而一年生牧草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 4.12%。其中,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速率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4.14%、6.35%。而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年均下降 0.80%、8.09%。
.........................
第三章 甘肃省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18
3.1 全省牧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18
3.1.1 全省牧草投入 .......................................... 18
3.1.2 全省牧草产出与收益 .................................... 19
第四章 甘肃省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定 ..................... 24
4.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24
4.1.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24
4.1.2 模型构建 .............................................. 25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35
5.1 结论 ............................ 35
5.2 政策建议 ........................... 35
5.3 不足与展望 ............................... 36
第四章 甘肃省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定
4.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4.1.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1)总产值 Y:指甘肃省牧草企业或合作社每年销售总收入,单位为万元,甘肃省牧草企业或合作社每年销售收入包括种植和收购牧草所得销售收入、农机服务收益等。牧草企业和合作社总产值中不包括转移支付,例如粮改饲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补贴等。
(2)要素变量 :指资本,单位为万元。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甘肃省牧草企业或者合作社物质资本,包括牧草种植环节各项生产性投入费用,种植环节各项投入费用包括种子、化肥、地租、农药、机械、临工、灌溉过程中的水电费、农药、地膜、田间管理和滴灌等其他费用等。另一部分为甘肃省牧草企业或者合作社加工销售环节各项费用,主要包括收购和加工牧草各项费用和销售环节各项费用、也包括牧草科研投入、运输费、销售管理费用等。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问题,也更符合经济学原理。
(3)要素变量 :指劳动,单位为万元。采用甘肃省牧草企业或者合作社固定人员工资(含奖金、福利、员工培训费)和临时工工资(包括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临工工资)。取对数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 4-1 所示:

农业论文参考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1)2015-2019 年,甘肃省草产业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全省草产业在产量和效益方面整体向好。此外,甘肃省草产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全省草产业仍未实现规模经济。其中,技术效率不断提高,年均技术效率为78.34%;甘肃省草产业 TFP 整体呈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 2.41%。从 TFP 增长率分解来看,甘肃省草产业 TFP 增长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全省草产业 TFP 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是不断降低的技术效率变化率和无效的规模扩张。
(2)分不同经营主体来看,甘肃省牧草企业生产效率高于合作社。其中,牧草企业技术效率高于合作社,技术效率年均值分别为 80.35%、79.11%;牧草企业 TFP 增长率高于合作社, TFP 分别年均增长 4.45%、2.92%。制约甘肃省牧草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的最关键内外部因素分别是是资金短缺和销售渠道不畅。
(3)从不同种植模式来看,旱作区生产效率高于灌溉区。其中灌溉区草产业 TFP 年均降低 0.61%,而旱作区 TFP 年均增长 2.98%,从 TFP 增长率分解来看,灌溉区规模效率变化年均促进 TFP 增长 0.36%,而旱作区规模效率变化年均阻碍 TFP 增长 4.75%,说明了灌溉区全要素投入增加对 TFP 有积极作用,灌溉区全要素投入与规模报酬相适应,而旱作区却相反。这说明规模扩张并非是所有种植模式的最优选择,应当考虑不同种植模式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商品草产业。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