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休闲农业示范园空间结构成及优化概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15
论文字数:35200 论文编号:sb2014082609445510322 日期:2014-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1绪论


1. 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不堪压力负重的现代社会城市居民越来越期望远离水泥森林,走向山水田园,去追求海德格尔理想中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状态。自1995年开始实行每周双休工作制及2008年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进行调整以来,我国法定休息日(115.3天)和法定节假日(11天)合计约达到126天,中小学生、教师以及离退休人员的闲暇时间较之更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为国民旅游时间提供了保障。另外,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需求及选择将更加的多样化。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休闲需求的旺盛、国家对假曰的调整及呼之欲出的带薪假日的来临,标识着休闲时代己经到来,也预示着休闲农业旅游将迎来发展新契机。休闲农业源于19世纪的意大利,并于20世纪初期得到较大发展,后逐步从欧洲扩展至亚、美洲的一些国家,目前国外休闲农业已经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与之相比,尽管国内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其发展也如火如荼。1998年国家旅游局首次正式倡导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紧接着在2007年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并于同年开展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比;2011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吸纳了全国近6.9%的农村劳动力(约2800万人)就业;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可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概况、空间结构类型以及显现的空间集聚状况、空间连接性等特征,展现当前湖北省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现状,揭示所存在的问题。
(2)针对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尝试性的提出湖北省休闲农业空间结构总体优化思路和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掘湖北省休闲农业开发的资源优势、特色。
(3)所得的结论能够为湖北省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等提供参考依据。
…………..


2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探讨


2.1概念界定
从前文休闲农业概念综述可以看出,由于对休闲农业根本属性的认识不同,国内对于休闲农业概念界定持两种观点,即①强调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属性Pl][22][23][26];②强调休闲农业的旅游属性[24][25]。严贤春认为休闲农业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休闲农业涵盖范围较广,包含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不同概念;而狭义的休闲农业仅指经营者在生态优良的田园、山林、景区附近等地所开发的,能够满足并吸引游客来此进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形式[48]。休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特殊形态,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形态之一。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本文从休闲农业所具有的旅游属性出发,借鉴其狭义概念,将休闲农业定义为:依托田间生态景观、农业资源,深度挖掘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结合农事生产活动为游客搭建体验平台,满足其休闲、观光、求知等需求,将"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旅游新业态。根据前文关于休闲类型的综述可知,所依据的分类标准的不同决定了休闲农业分类方式的多样,可从资源、功能、区位等多角度对休闲农业类型进行划分。鉴于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多数为兼具若干功能的综合型园区,因此,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功能特性,结合湖北省各示范点自身不同资源条件的侧重点,将其划分为观赏娱乐型、参与体验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五种类型,见表2-1。
…………..


2. 2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是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被用于探索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其空间相互关系。根据经济活动内容的差异,可以将区位理论具体分为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等。其中,农业区位论较有代表性。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于1826年提出。作为农业景观空间形态的研究理论之一,它是在对影响产品运输的诸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的同时,侧重研究了农业耕作方式与距城市远近的关系,从而形成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农业分布圈层理论。该理论的确立明确了市场距离对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农产品、农业设施、生产过程等农业项目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尽管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农业区位论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发展情况,但农业区位论对于休闲农业的布局依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从旅游市场上来说,农业圈层在地理分布上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与能够实现旅游者接待量的多少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即距离会影响旅游者的到访率。综上,区位理论是休闲农业旅游在开发和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20世纪50-7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包括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同步发展,以及发展空间的均衡化;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则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对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进行优先发展,突出经济效益,从而利用优先发展这些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经济效益的增长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借鉴了区域发展理论中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点一轴”理论、网络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


…………


3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18
3.1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概况....... 18
3.1.1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分布....... 18
3.1.2休闲农业类型分布 .......20
3.1.3空间分布密度 .......21
3.2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 .......26
3.3空间集聚特征 .......28
3.3.1集聚程度 .......28
3.3.2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与距市中心距离....... 30
3.4湖北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连接性特征 .......33
4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9
4.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9
4.2农业基础条件....... 41
4.3旅游资源禀赋....... 42
4.4客源市场 .......44
4.5区域交通因素....... 46
4.6其他因素 .......47
5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 49
5.1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49
5.2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优化思路及对策 .......51


5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


5.1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多因素的影响,休闲农业示范点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集中。从总体数量上看,武汉市、十堰市、荆州市、荆门市、襄阳市等五地市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均为10家以上,占总数的50%;其他地市所占比重较小,其中仙桃市仅有一家示范点。从各地市示范点侧重的功能类型上来看,观赏娱乐型多分布在荆门、武汉、孝感等市;参与体验型分布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武汉、鄂州、荆州等市;休闲度假型主要分布在鄭西、鄂东地区;科普教育型在孝感、咸宁、武汉等地分布较为集中;民俗文化型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结合各地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休闲农业各类型集中分布的地市(如武汉、孝感、荆门等)呈现集聚分布格局,过度的集中不仅容易导致发展类型相似度高,且在项目、产品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雷同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争夺客源市场、屏蔽效应的不良现象,进而影响当地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业态的丰富与发展。图5-1休闲农业业态类型结构图显示:仅有武汉、十堰、荆门、随州、孝感、荆州、宜昌、黄岡、咸宁等9个地市拥有五种休闲农业类型中的4类,其余地市所发展的类型更少,这反映了休闲农业业态类型在全省各地市也存在分布不均现象,整体布局及各地市发展类型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


结论


本文以湖北119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以休闲农业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最邻近指_法、GIS、SPSS分析法等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优化思路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所得结论如下:
(1)明确休闲农业及其相关概念从休闲农业所具有的旅游属性出发,将休闲农业定义为:依托田间生态景观、农业资源,深度挖掘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结合农事生产活动为游客搭建体验平台,满足其休闲、观光、求知等需求,将“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旅游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开展旅游活动的休闲农业经营综合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位置关系、集聚程度以及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体现出来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农业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此外,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功能特性,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赏娱乐型、参与体验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五种类型。
(2)湖北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总体概况由湖北119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图可知,示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十堰、荆州、荆门等地市;从功能类型来看,湖北省休闲农业类型较为齐全,按照各侧重功能不同可分为观赏娱乐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民俗文化型等五类,其中参与体验型数量最多,观赏娱乐型、休闲度假型其次,科普教育型与民俗文化型数量较少;从分布密度上来看,整体上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各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在不同地市的分布密度值存在一定差异。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