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债券评级基本内涵
债券评级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美国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在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随着
债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债券评级公司也应运而生,目前己有中诚信国际、大公、联合等多家评级机构。
债券评级是指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人还本付息能力和违约可能性的综合评价并给出的相应等级,并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需要说明的是,
债券评级并不是评价债券发行企业的整体实力,而只是对其偿债能力进行评价;债券评级也不是向债券投资者推荐购买、销售或持有某一债券,因为它不是对
债券的价格或某种债券是否适合某个投资者进行评估。债券评级可以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并且为投资者充分揭示发行人的信用风险
状况。
从广义上讲,评级的目的就是“通过给固息债务评定级别以增加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穆迪定义),评级可以帮助交易各方迅速估计特定固息证券的风险
状况,并更容易更准确的对该风险进行定价。
具体讲,评级对投资者有如下好处:(1)可以在不熟悉的信用风险领域获得较大帮助,从而可以专注于固定收益分析,降低其分析成本(2)制定信用风
险限额,指导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分散化(3)在评级机构的分析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特质性的信用分析;评级也可以使发行人受益于:(1)获
得比未评级证券更广泛的融资渠道(2)获得比未评级证券更低的融资成本(3)根据评级机构的意见进行整改,以利于进一步的融资。
在美国,债券评级非常重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债券级别的高低与债券的风险和未来的收益有着直接的联系;二是由于债券评级是债券发行的必
要条件,并且在一些投资领域对债券的级别有明确的要求。从国外成熟市场来看,监管者和市场各方都认为评级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金融信息服务,广泛的
加强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如果发行人的偿还能力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债券价值。因此债券评级对债券的偿还可能性进行信用风险的
即时评估,可以推动信用关系的良好发展。据此,评级机构的评级效率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2债券评级的有关特性
1、短期评级与长期评级
短期评级只是基于违约率进行评级,以长期评级为基础,很少能超越长期评级。长期评级对配置型投资者很重要,而短期评级对交易型投资者更为重要。
国内的评级机构都是长期评级,对信用债券的跟踪评级频率较低,不能即时反映市场信用利差的变化,对于基金公司等交易型投资者,开发短期评级很
有必要。
2、主体评级与债项评级
主体评级针对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和其他定性分析给出,债项评级在主体评级的基础上,加入担保和债务优先级等因素后给出。有担保(这里指无条件连带
责任担保)债券违约的可能性肯定低于担保人和发行人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因此有担保债券的评级应不低于担保人和发行人两者间最高的评级。
近些年来公司债券市场担保形式多样化,使其增信作用难以准确量化,各评级机构对于同一种担保形式所给与的增信程度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交易型投资者,主要关注主体评级的变化,因为债项因素在债券存续期内很难改变,短期内主体评级的变化趋势决定债券信用利差的变化方向。
3、评级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评级机构追求评级的稳定性,尽量降低评级调整的频率和大幅度甚至前后反向的评级调整的可能性。投资者追求评级的精确性,希望评级能及时反映信
用风险的变化,以避免信用利差变化带来的损失。所有的评级模型都要在稳定性和精确性之间权衡。
针对精确性和稳定性,存在两种不同评级方式:“即期评级”和“贯穿经济周期评级”。前者基于当前获得的信息来反映评级对象的相对信用风险,而与以
前的评级结果无关,对短期违约预测的准确性更高;后者通过对企业进行一个经济周期的压力测试(适当的不利环境假设)来获得评级,只有能够确认影响
公司长期信用基本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才对评级进行调整,而忽视那些临时
参考文献
Fisher, L. Determinants of Risk Premiums on Corporate Bond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9: 5966.
Horrigan, J .O .The Determination of mid-Term Credit Standing with Financial
Ratios.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1966, Supplement: 4462.
Pogue.T, Soldofsky R. What is in a Bond Rat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69, (4): 201228.
Pinches, GE. Mingo.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Bond Ratings.Journal of
Finance, 1973, (28): 1一18.
Altman, K. Katz. Statistical Bond Rating Classificatlon Using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Data. Top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Edited by: Schif, M.,Sorter. C. 1976.
Bhandafi, S. Soldofsky, R.Boel. Discriminant Analysis Model for Predicting Bond Rating
Changes of Industrial Bonds. Financial Management, 1979, (8): 7481.
Dutta, S .Shektar .Bond ratings:A Non一Conservative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1988. (2): 43--450.
Zaima, McCarthy, J. The Impact of Bond Rating Changes on Common Stocks and Bonds:
Tests of the Wealth Redistribution Hypothesis. Financial Review,1988, (23): 486498.
Holthausen, R .Lefiwich .The Effect of Bond Rating Changes on Comm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6, (17): 5789.
Altman E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123(4): 589609.
M Kamstra, P Kennedy, TK S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98,14(1): 8393.
S Dutta, S Shekhar. Bond rating: A non-conservative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s.Proc.IEEE Int.Conf:on Neural Networks, 1992,(2):154173.
Cantor R. and R Packer. Determinants and impact of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6, (2).
Trevino, L. and S. Thomas.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currency
sovereign ratings by rating agency discussion papers in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 :00153,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2000a.
Trevino, L. and S. Thomas. The statistical determinants of local currency sovereign ratings.
discussion papers in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 :00158,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长2000b.
杨怀东,郭亚军,东明.分段效用决策的信用评级方法.系统工程,2004 (4): 86}-90.
谢禹,王雅林,林洪进,闰苗苗.基于模糊积分的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中国软科
学,2004 (9): 145149.
夏英俊,李元.债券评级的一种方法一主成分分析法.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引言 8-30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8-11
1.1.1 债券评级基本内涵 8-9
1.1.2 债券评级的有关特性 9-10
1.1.3 信用利差 10-1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 11-15
1.2.1 现有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 11-12
1.2.2 国内债券评级存在的问题 12-14
1.2.3 本评级模型的创新及意义 14-15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5-27
1.3.1 国外评级机构的评级基础 15-16
1.3.2 债券评级的定性方法 16
1.3.3 债券评级的定量方法 16-20
1.3.4 基于违约概率测度模型的评级方法 20-24
1.3.5 国内学者对于信用评级的有关研究 24-25
1.3.6 国内金融机构使用的信用评级方法 25-26
1.3.7 有关债券评级的其他研究 26-27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7-28
第五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 28-30
第二章 评级使用解释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30-36
第一节 模型使用的解释变量 30-31
第二节 变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31-36
2.2.1 财务比率变量的数据处理 31
2.2.2 公开评级的量化方法 31
2.2.3 定性变量的量化方法 31-36
第三章 拟合公开评级模型的构造和检验 36-56
第一节 构造模型的前期准备 36-41
3.1.1 样本的选取 36
3.1.2 模型的原理 36-37
3.1.3 解释变量的因子分析和正交变换 37-41
第二节 模型的构造与参数估计 41-49
3.2.1 定量评级模型的构造与参数估计 41-44
3.2.2 内部主体评级模型的构造与参数估计 44-47
3.2.3 内部债项评级的生成方法 47-49
3.2.4 模型总结 49
第三节 内部债项评级的检验及信用利差定价模型 49-56
3.3.1 检验原理及定价模型 49-51
3.3.2 模型构造及参数估计 51-53
3.3.3 信用利差定价模型的检验 53
3.3.4 信用利差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53-56
第四章 拟合市场利差模型的构造和检验 56-60
第一节 模型的构造与参数估计 56-58
4.1.1 模型的原理 56
4.1.2 模型的参数估计 56-58
第二节 模型失败原因的探讨 58-60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60-63
第一节 文章的结论 60-61
第二节 研究展望 61-63
参考文献 63-65
致谢 65-66
附录 A 因子分析与正交变换 66-73
附录 B 模型评级过程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