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策略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66 论文编号:sb2024070510231552581 日期:2024-07-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借助访谈、扎根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太湖县旅游业、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当地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现阶段存在问题及促进策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1986年国内首家农家乐成都“徐家大院”诞生,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成立,正式拉开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此后四十多年间,在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的驱动下,我国乡村旅游事业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收益额在旅游市场占比不断攀升。国家旅游局和农业农村局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营业收入85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5.73万亿元)的14.83%,同比增加10.2%,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8%。”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7年10月,乡村振兴战略被作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被提出;2021年年初,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历史任务和政治使命;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2022年1月,《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①;2023年1月,《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乡村振兴事业再次作出部署规划。综上可以看出,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不仅能够直接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增加从业农户收入、提升社区整体经济水平,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使农村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但太湖县目前大部分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社区及居民作为当地自然资源的拥有者和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对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加深和扩大太湖县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与范围,关键问题是如何系统梳理出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筛选核心要素,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针对性地制定对策,解决现有落后社区参与权力不够、参与能力不足、参与流于形式、利益分配不公、政府服务不到位、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等问题。本文以太湖县为案例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访谈的方式从利益相关者中找出关键、重要和一般性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丰富太湖县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成果。
二、现实意义
社区及居民的积极、广泛参与是判断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太湖县身处大别山区,拥有多个知名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在地居民较多,可以作为一处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本文以社区参与为研究视角,借助相关理论,研究其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和社区参与现状,对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为其他相似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学者佩拉莱斯(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一般可以归为“探亲”旅游,现今依然存在,但它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未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乡村旅游可以理解为一种出于体验、放松及享受动机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它的概念却没有完全统一。Gilbert、Tung(1990)将乡村旅游理解为旅游者在农场、牧场等典型农村地区满足食宿需求并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世界经合组织(1994)则认为乡村旅游是田园风味为卖点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Reiche等(1999)将其理解为在农村地区开展的规模较小、区域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旅游。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集农业观光、教育与文化、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基于乡村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复杂多样,乡村旅游类型也不相同。综上,国外乡村旅游大体可分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动物农场、花卉园艺、旅游购物、体验和度假6种类型。
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对它的起源较为统一的是20世纪80年代深圳首次荔枝节的举办。改革开放后,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关于它的研究也更加广泛。杨旭(1992)开展乡村旅游学术研究较早,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业资源和乡村社会化资源作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马波(1996)将体验性视为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和属性。王兵(1999)扩充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在满足城镇游客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度假的基础上,增加了观察、考察、学习求知等需求动机。何景明、李立华(2002)强调欣赏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乡村性,即乡村旅游活动一定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王云才、郭焕才等(2006)将其定义为都市居民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背景,为欣赏乡野风光、了解风俗民情、体验农事劳作和体验回归自然感觉所进行的一种旅游方式。陶玉霞(2010)对乡村旅游的界定主要从地域范围及景观资源、活动内容、规模层级、客源市场四个方面进行。崔经浩(2019)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到一些具有传统特色和意义的乡村欣赏自然美景、了解民俗风土、体验乡村生活的一种活动。
........................
第二节相关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是企业领导者为了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平衡各方关系、维持企业良好运转而进行的内部管理活动。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利益相关者”一词,他认为“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都可被称为利益相关者,这一表述也得到了管理学界的广泛赞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划分也提出了不同见解。Rederick(1988)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划分出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Charkham(1992)按照是否存在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和公众型。Mitchell等(1997)提出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应当满足三个条件:权利性、合法性、紧迫性。Wheeler(1998)从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方面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发展研究当中。部分学者意识到,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经济利益外,如何在实现更高发展目标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与绿色生态有机统一也至关重要。利益相关者理论则为旅游、社会和环境的统一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理论支撑。旅游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
第三章 太湖县背景介绍 ................................. 13
第一节 太湖县概况 ................................... 13
第二节 太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 14 
第四章 太湖县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调查及结果分析 ............ 19
第一节 调查方法与研究设计 ..................... 19
一、访谈对象选取 ................................ 19
二、访谈提纲拟定 ...................................... 19 
第五章 太湖县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促进策略 ...................... 33
第一节 提升偏远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 33
一、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 33
二、增强居民参与能力 .......................... 33
三、提高居民参与程度 ..................................... 34 
第五章太湖县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促进策略
第一节提升偏远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鉴于偏远社区参与程度低、范围窄等问题,应着重从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增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三个方面来丰富其社区属性,达到“内强”目的。
一、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一是加强旅游宣传教育。积极向偏远社区居民宣传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加强偏远社区乡村旅游宣传教育、特色文化教育、旅游影响教育和发展全局意识教育,改变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观望态度,让社区居民不论是作为普通成员还是乡村旅游中的管理人员、个体从业者参与,都清楚地明白所在社区参与决策、监督或是经营的流程以及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引导他们把自己真正当成一个“旅游社区人”,而非发展局外人和旁观者。二是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稳固本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文化等文化资源本体地位,加强居民对当地文化遗产价值和内涵的理解,动员他们主动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在提升居民文化保护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科学经营和高水平参与。
二、增强居民参与能力
一是加强培训教育,政府可设立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教育和培训体系,经常开展旅游专业化培训,邀请发展能人、返乡大学生、社区精英等向偏远社区居民传授旅游相关基础知识、服务技能、经营要点、经济行为能力,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定期举办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大赛,培养他们洞悉旅游市场的经济意识和长远投资眼光、适应变化的意识与接受能力、风险辨别意识和抗风险自救能力,帮助及时调整经营方式与参与方法。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借助访谈、扎根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太湖县旅游业、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当地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现阶段存在问题及促进策略。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社区属性作为基础因素直接影响社区参与的水平和范围,尤其是居民的素质和能力、社区精英数量、社区权力结构、社区领导的能力和眼光等直接决定了社区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夺回“主体”地位,社区经济体系即旅游效益与利益分配占比则是参与的直接动机,衣食住行等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会影响参与好感度。
第二,政府干预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主要负责协调利益主体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是一种“中介”。负责旅游发展决策、规划、招商,调配社区参与与企业经营权力,监管旅游市场和企业,并履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义务。
第三,外来资本、企业、游客等外部力量是旅游社区参与的决定因素,外来资本、企业提供投资、人才、设备、技术、营销等经济支撑,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经济收益;游客是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来源,对目的地的评价与旅游消费额、回头率挂钩,影响社区参与积极性。
第四,不同目的地发展阶段的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地位、权力都有明显变化,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帮助社区理清参与思路,总结发展经验,是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沈阳市工业遗产旅游游客满意度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旅游管理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