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游憩行为及驱动机制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666 论文编号:sb2023120316071551524 日期:2023-12-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理论的影响过程构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游憩行为驱动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435份样本数据的分析讨论,探索了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性感知、怀旧情绪、地方依恋等因素对其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政策背景: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阵地
城市既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又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引领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核心区和辐射区。在全球资本化空间生产席卷的大浪潮下,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忽视了地域性的文化与景观,城市面貌日益趋同,挖掘城市异质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商业潜力成为打通城市旅游消费循环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2)》,文化休闲是继生理活动、工作(有偿劳动或学习)之后的首要选择,已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特别是在城市“存量更新”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承载一个城市发展的起源与记忆的部分,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特色建筑和消费空间符号,成为打开旅游消费的新端口。
历史文化街区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建筑群且有独特历史风情的城市区域,汇聚了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及人文情感等多元化的内在价值。它作为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城市文脉的动力源泉,更是彰显城市唯一性特征的核心旅游资源。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来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和灵魂的积淀凝聚,与城市文脉的生成、传承和创新密不可分,两者共存共荣、休戚相依。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制不断完善,逐步迈入构建保护、传承、发展体系的新阶段。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确定历史建筑约5.75万处;较2016年底,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翻番,历史建筑增长近5倍。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在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前沿,人本视角的保护理念日益受到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目标正在由建筑和空间肌理所体现的历史、艺术、科学等固有的客观价值向表征主观维度的社会价值扩展,强调遗产与社区之间的有形与无形联系。但是,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在国际遗产保护界是方兴未艾的议题,其涵义与界定标准尚未有定论,国内遗产保护研究在这一方面则更加滞后,对地方社会关系的关注显然不足。研究拟从人地关系的理论源头,对其进行心理学和现象学阐释,从地方依恋视角深化其内涵,并且基于一手实证资料分析其在城市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从而立体化地提升对城市遗产社会价值的理解。
(2)丰富人地互动的情感研究。面对城市旅游商业化、同质化、标准化的发展困境,聚焦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人地互动研究,从个体认知探寻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化旅游影响研究和旅游者的体验研究,为全面考察人地关系本质提供补充。研究以微观个体的感知和体验作为分析对象,以街区游憩行为为目标行为,借助地方理论,在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中探究历史文化街区与本地居民的情感联系,打破了以往研究中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二元对立,对侧重人文社会环境的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深入互动进行探索。
......................
2  文献综述
2.1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术语,“历史街区”(Historic Block)是国外通行叫法。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①。历史文化街区大多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在旅游语境下,它既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又是多元凝视下的旅游场域,兼具文化性、独特性、生活性三个属性。
2.1.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历程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日趋重视,显然是世界范围内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后果。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战后恢复和初步发展期,现代主义(即为革新而革新的风尚)与政府干预成为指导战后重建的重要因素与思想。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当中,大量的建筑遗产惨遭破坏,被学者称之为“第二次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第一次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也相继出台了较多相关文件。1962年,法国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法》(通称《马尔罗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制定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管理。1964年,《威尼斯宪章》明确表示要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周围环境纳入到应保护的范围,就是要保护整个历史街区的环境协调,包括街巷、广场等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自此,国际范围内对城市遗产的保护逐渐由单体建筑转向历史街区,开始注重非物质内容的保护,西方学者对城市的保护与更新的探索逐渐深入。
..............................
2.2  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相关研究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家休假制度的施行,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开始寻求高舒适度的休闲方式,休闲度假的崛起推动了中国旅游市场在“慢经济”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2010年12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首次全国休闲工作会议,标志着休闲进入旅游全行业的工作视野。伴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主客共享的双价值驱动成为引领城市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城市空间发展开始从生产性空间主导向生活性空间主导的模式转型[39],休闲游憩逐渐融入城市居民的惯常生活中[40]。游憩作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出行灵活化、高频次,消费本地化,体验本土化的特点,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表征。从客源结构来看,城市游憩者主要包括城市本地居民和城市旅游者[41]。
在学术领域,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通过的《雅典宪章》,是20世纪城市游憩研究的奠基性文件。《宪章》提出,城市的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此后,游憩空间的扩展和游憩服务体系的完善日渐丰富了游憩者参加游憩活动的选择和机会,随之产生的游憩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42]。近年来,游憩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世界范围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以“游憩”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研究学者对游憩的相关理论、游憩空间、游憩价值、游憩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分析,研究视角涉及环境生态学、经济管理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方法多元化。纵观国内外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3
3.1 理论基础 ................................. 13
3.1.1 地方理论 ...................... 13
3.1.2 认知-情感-行为理论 .............. 14 
4 研究案例与数据来源 .......................... 20
4.1 案例地选择 ......................... 20
4.2 问卷设计 ................................. 21
4.3 预调研与测项净化 ........................ 24
5 结果分析 ................................... 31
5.1 样本总体特征分析 ........................... 31
5.2 样本分异特征分析 ................................. 37 
5  结果分析
5.1  样本总体特征分析
(1) 地方性感知
一般而言,李克特五级量表的评价分为三个范围:评分均值在[1,2.5)分之间表示不同意或不重要,在[2.5,3.5)分之间表示中立,在[3.5,5]分之间表示同意或重要[134]。由表5.1可知,游憩者对于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性感知总体均值M=3.76,表明南昌市居民对街区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性感知。且游憩者对地方性感知各维度的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商业文化(M=3.85)>历史文化(M=3.76)>生活气息(M=3.74)>建筑风貌(M=3.70),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无原住民居住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文化已成为游憩者深度体验的重要触发点。同时,南昌市民对街区建筑风貌的地方性感知最弱,经实地调研发现,自2013年南昌启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项目,到如今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变迁,街区的建筑风貌已然旧貌换新颜(图5.1和图5.2),不少游憩者表示,“万寿宫(街区)是仿古建筑,肯定有原来的味道,但是一看就是新做的”“万寿宫这样的地方打着历史街区的名号,其实是做着商业街区的生意”,在他们看来,这里的新派建筑未能很好地承载老南昌的特色文化。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基于地方相关理论探讨旅游语境下历史文化街区与本地居民的互动关系是本研究的立论主线。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理论的影响过程构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游憩行为驱动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435份样本数据的分析讨论,探索了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性感知、怀旧情绪、地方依恋等因素对其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城市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性感知具有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生活气息、商业文化四个维度的结构特征。
地方性既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性,也受个人特性的影响趋于不同的形态。在旅游领域,以往地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民族村寨、乡村古镇、旅游演艺等的探讨[143-145],鲜少关注城市空间的地方性建构,且多从游客视角解读地方性的内涵,忽视了本地居民作为稳定长久的空间使用者的主体地位。因为,针对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实践,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核心地方性要素的缩影,采用文献研究、问卷编制、题项验证的多重步骤,最终确定了居民地方性感知的四个维度,即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生活气息、商业文化,与吴淑华、唐顺英等人提出的地方性要素结构大致吻合[146-147]。根据台湾学者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征的考量,地方性包含气候风土的自然轴、开发过程的历史轴、产业形态的经济轴以及风俗习惯的文化轴四个轴向[148]。本研究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测量问卷共计20个题项,为开发地方性的本土化量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二,人地情感关系是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游憩活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街区地方性和游憩者地方依恋是重要的游憩吸引要素,对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地方性感知:β=0.240,p<0.001;地方依恋:β=1.084,p<0.001),且地方依恋对游憩行为意向的积极作用更强,可见,地方依恋是直接驱动居民游憩行为的主导因素,而怀旧情绪会对游憩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研究证实了地方性感知是怀旧情绪的前因(β=0.802,p<0.001),怀旧情绪是地方依恋的前因(β=0.844,p<0.001),同时,怀旧情绪在地方性感知和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尽管地方性感知对地方依恋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地方性感知→怀旧情绪→地方依恋”的影响路径对地方依恋产生间接影响。此外,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游憩行为的驱动机理呈现“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个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可以通过“地方性感知→怀旧情绪→地方依恋→游憩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促使游憩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