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论文范文:探析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64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81906356300 日期:2015-05-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构成教学活动领域中所有现象和过程的基本要素或“细胞”都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可见,社会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属性。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及知识的生成与获得,并最终完成社会化建构。
    教学活动场的提出源于力求在整体上认识并把握教学活动。从物理场、社会场到教学活动场,在这个视角下可以提出下面这些问题: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结构当中有哪些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怎样结构化的?从什么视角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形成规则和制度的?系统科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也为描述教学活动场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成了大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影响并充实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又让虚拟社区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但又与现实社会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也逐渐成形,助学者与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探讨交流,促进知识的生成。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与学有许多与现实生活中相近的地方,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很多人对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还不是很了解,或者说是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完善,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功能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理解。
    本人力图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场域的特点,为助学者或学习者在这个场域中的学习提供提高效率的思路。通过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环境,弄清楚数字化语言环境下的教学与现实课堂的教学为何会表现得如此截然不同。信息大爆炸不仅在于杂乱的信息海洋,也在于信息的更换速度,这种信息化大环境为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场有其优势也会有其弊端,对技术不能盲目推崇但也不能过于保守,本文就是在一定客观的角度上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场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场域,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个场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从而能更透彻地分析其教学特性与教学功能。
   
1.2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2. 1研究现状
    近年来,“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学术界也有大量的学者开始运用场域理论,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描述、分析教学,为教学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但用场域来研究教学活动还不够成熟,形式还比较单一,还存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社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大都是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建构与学习特征,近两年也出现了一些与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相关的书目,可见大家越来越重视虚拟学习社区的内部结构与特征,已经开始从表面现象深入到内部层次,开始思考其外在表象的内部成因。当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也是会有很大差异的,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网络学习交流中师生关系的异变,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教学活动系统的社会结构,有的学者从纯教学的角度探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优与劣,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矛盾性辨析,有的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技术以满足技术需求,如何构建好平台来提高教学效率,也有的学者用综合视角讨论分析问题。但总的来说,从场的视角来描述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的还是比较少的,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2. 2理论意义
    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者,应该从各个层面研究教育技术对学习者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的影响,随着虚拟学习社区的不断兴起,学者应该重视其中的教学功能。本文以系统的方法来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试图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有个整体的描述,为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使其更能适应并利用好网络进行教学。将虚拟学习社区与教学活动场结合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在理论上开拓了新的研究远程教育的物理社会学视角,用“场”的思维来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2. 3实践意义
    本文所探讨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场,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提高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效率方面提供警示以及指导作用。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的了解提供新视角。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提高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效率等方面提供新的改良路线。
   
1.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的基本结构因子,并讨论各主要因子间的基本关系结构,探求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基本运作方式,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内的信息、知识、教学内容等的形成,了解其中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运作方式,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促进对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的了解,初步形成独特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场理论体系。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及跨学科研究法等。
   
1.4相关理论

    1.4. 1复杂系统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前沿方向,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出复杂系统的一些难以用现有的科学方法来解释的动力学行为。复杂系统理论与传统的还原论方法不同,它主要是强调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系统。目前,虽然复杂系统理论的运用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它蕴育着一种新的能量,一场新的系统科学方法乃至整个传统科学方法的革命。复杂系统的模型通常用主体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是用演化的变结构来描述,它主要是以系统的整体行为为出发点,以探讨一般的演化动力学规律为目的。复杂系统理论中还出现了一系列术语,如:混沌、分形、分岔、涌现、自组织等。

    1.4. 2场论
    物理学中把某个物理量在时空上的区域分布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如果形成场的物理量只受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定常场;如果形成场的物理量不仅受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时间变化的影响,则称之为不定常场。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的场都是不定常场。现在己经陆续出现了许多由物理场引申出的其他场论说,如:社会场、心理场、教学场等等,这些“场”理论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场思维突破了以确定性、简单性和叠加性为特征的线性思维,而是突出体现为整体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1.4. 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以及“西方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哈贝马斯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活跃于国际学术论坛,他独特的交往行为理论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哈贝马斯把真实的“社会”划分为“生活世界”和“制度”两大部分。他认为,所谓的生活世界,就是积淀在语言中的各种“背景知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而“制度”则是从生活世界的结构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比较具体的行为调节体制,如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法律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等等。他认为“真实、自由和正义的思想,作为相互关联的具有先验性的基本规范,……正建设性地植根于生活世界的合理的结构之中”①。社会交往行为在语言中敞开,并为揭示出生活世界的规范性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交往行为理论正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和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活动的分析,发现了交往行为的三大基本有效性的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

    1.4.4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是苏联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对话理论描述了一个观点多元、体验多元、价值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自身的范畴。对话成为连接古今中外文化和文学理论的桥梁,对话—独语一一对话的不同形态则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在对话中彰显人的存在,在对话中生成知识,在对话中建构社会性价值,因此对话理论也是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研究

2. 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 18-33
2.1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的............................. 18-25
2.1.1 实态因子:虚拟学习社区教学.................................... 18-22
2.1.2 虚态因子:虚拟学习社区教学......................... 22-25
2.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 25-30
2.2.1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25-28
2.2.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 28-30
2.3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30-33
3. 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 33-43
3.1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33-35
3.1.1 活动目标的教育性........................ 33-34
3.1.2 活动内容的教育性 .............................34
3.1.3 活动组织的教育性 ...................34-35
3.1.4 活动结果的教育性 ..........................35
3.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教学活....................... 35-41
3.2.1 交互: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 36-39
3.2.2 交互活动的基本特征............................ 39-41
3.3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 41-43
3.3.1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 41
3.3.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41-42
3.3.3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 42-43
4. 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 43-52
4.1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 43-44
4.1.1 信息的界定.......................... 43
4.1.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 43-44
4.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 44-46
4.3 不断生成的场信息............46-52
4.3.1 知识的界定............................... 46-47
4.3.2 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47-50
4.3.3 知识的生成对虚拟学习社...................... 50-52
5. 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 52-67
......................................................................  
     .
结语
    本文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活动当成是个整体的场域来进行研究,将具体实例融于写作之中。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是由多种因子构成,各因子之间又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本文又分别对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的教学活动、场中的内在媒介的建构、场中的力及场域的行为秩序进行了研究。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交互,活动具有复杂性,活动过程中场域中有着并不守恒的能量关系;场中的介质即教学活动场中充斥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从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到知识的生成,再到教学内容的建构,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自成体系,活动的教育意义在教学内容成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存在着多个张力的作用,整体来看表现为我们所说的“场力”,场力具有复杂性,场力是有方向的,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中存在着势能,使各因子在场域中会朝着势能降低的方向运动,最后趋向稳定,场域中“力”的终极使命则是完成了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场的行为秩序。
  本文对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场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文中涉及到的很多方面都只是点到即止,关于复杂性的分析也没有完全到位,场力、势能等相关研究也没有说到其最本质的核心,毕竟这个场域不是纯物理学中的“场”,也不是纯“社会场”,而是虚拟世界中的教学活动所辐射的场域,因此在研究的时候,有些问题,本人也表述得不够清楚;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也是本文的一大遗憾,并没有将理论很好地用于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活动的实践,对于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很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方案。由于时间限制,文章深度还不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且今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将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结合,在加深理论认识的同时,为助学者与学习者能更好地利用“场域”中的资源,提供实实在在的改良策略与方案。

参考文献
[1] Schein EH.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 1980
[2] Carmen López Sáenz.The child,the school,and philos-ophy:a 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 Thinking . 2000
[3] 卢嘉. 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 Sehein E H.Organizat ional psychology. . 1980
[1] 杜佩.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2] 邵晨龙. 基于资源聚合理念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 卢嘉. 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 魏聪. 高等特殊教育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 河南大学 2011
[5] 殷秀兰. 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 王先桃.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特征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 温会宝.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8] 梁银英. 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D]. 宁波大学 2011
[9] 陈欢欢.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10] 王艳艳. 促进知识建构的虚拟学习社区动物学交互设计[D]. 河北大学 2010
 


上一篇:大跃进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下一篇:台湾中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量方法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