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96 论文编号:sb2024091511183252739 日期:2024-09-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以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以我国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种模式(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传导机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创新放在整个国家的中心发展位置,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既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内部力量,也是推动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国家“863计划”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中占有绝对性地位。高技术产业是一个以知识、技术为基础,高科技为主导的新型行业。高技术产业相对于普通产业而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应聘者必须有较高的技术专长,并且趋向于聚集在类似或有联系的公司。同时,高技术产业具有向高技术产业聚集的趋势。所以,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可以用来考察该行业聚集与创新之间的联系。
城市作为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批大面积的城市群发展计划,已逐步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如何通过强化城市群内部的自主创新,促进其协调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竞争力与活力的区域,在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长三角区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启动,到《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都对各大城市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城市与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要靠资本与财力,更要靠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产业集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往往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之一。为此,本文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为对象,深入分析其聚集特征,探索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在不同作用机理下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总共分为六个章节,下面简要介绍了每个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本章对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的重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聚集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梳理出三种不同模式下的集聚对创新的影响。
第三章:相关理论与作用机制分析。本章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着重梳理了存在的三种外部性即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其中MAR外部性对应了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Jacobs外部性对应了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Porter外部性对应了竞争化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框架,为本文的研究假说和实证检验假说的有效性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现状分析。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形势作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与分析。采用数据描述与比较等方式,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指标等多个视角,展现出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实证研究。在三种外部效应作用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基于前文中的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构建“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竞争化集聚”的指标体系,并以长三角41城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计量分析方法,对计量结果进行验证与分析。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在前文的文献分析、现状分析、相关理论与机制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的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的理论经过 Alfred Weber的古典区位理论、 Alfred Mar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及 Edgar Hoover和 Paul Krugman的新空间集群理论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领域。上世纪, Hoover(1937)将集聚经济分为三种形式:内部规模、地方化和城镇化,产业集聚要保持一个最优的规模,他将地方化经济称作本地化经济,这是因为同属一个行业部门,在生产类似或完全一样的产品时,生产成本下降,将分属不同行业部门的公司通过空间集聚来降低生产成本,称之为城镇化经济,这将会使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更加深入。二十世纪70和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开始从微观层面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以“产业区”为中心,并与 Scott (1982)所倡导的“空间的工业”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90年代起, Lundvall (1992)就以 Schupter的创新理论为支撑,对产业聚集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同时,Krugman(1995)从新经济地理视角,运用非完全竞争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空间聚集、收益回报、路径依赖、积累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转移成本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外部经济因素的关系”和“历史偶然因素的关系”是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全球除发达国家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比如美国,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集群。在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吉玛瑞斯和菲格雷德,2000年;Clancy等,2001年)。这种集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它所形成的社区优势,让相互关联的产品的生产,在某一地区形成一定规模,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有所下降,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Porter(1998)认为,产业的集聚程度对产业的竞争力有了一定的反映,它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是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之一。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国内学者有相关研究:高清芬、陈萍(2008)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提出了以东部为目标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政策建议。此外,她还注意到,高科技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问题。要想快速解决这一问题,找到自己地区的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王静(2010)对陕西省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两个行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技术创新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其竞争力的主要目标。周明、李宗植(2011)提出,高科技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的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进行开发与生产,并将其转换成新的产品。他给出了两个解决的办法,一个是从人才上,一个是从体制上。郑树旺、徐振磊(2016)重点关注了东北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建立了技术创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认为在诸多因素中,技术创新投入的数量、人才的层次是决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键。王洪庆、侯毅(2017)构建了一套评价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霍传冰、韩政(2017)等,通过对生物医药产业中技术创新的评估,发现技术的扩散和扩散、资本的充足程度和人才素质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
国外学者有相关研究:Fuiman et al.(2002)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分析体系。通过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分析,认为应该将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创新环境、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另外,当 Rosenthal&Strange(2001)、 Melitz&Ottaviano(2008)和 Combes(2012)在考察城市规模对创新的影响时,他们都发现,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生产力更高,工资也更高。此外,在专利产出、发明创造及创新活动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奥德雷奇和费尔德曼,2004年)。
..........................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 ........................ 16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 16
一、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 16
二、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 19
第四章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25
第一节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 25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 25
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现状 ................................ 33
第五章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
第一节 模型的建立 ...................... 43
第二节 指标的选取 ...................... 44
第五章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指标的选取
一、被解释变量
过去的研究中对技术创新的测度,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白俊红(2015)选择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肖文等(2014)对于创新产出的指标选择了新产品生产总值和专利申请量。余泳泽(2009)对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产出选择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考虑到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可获得性、真实性和通用性,并且城市专利申请量受到人为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更能够反映该地区城市群的创新产出水平,因此本文借鉴陈向东和王磊(2007)以专利申请量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
二、解释变量
(一)专业化集聚指数(MAR)
在对专业化集聚水平测度的过程中,学者们的测试方法各不相同。Glaeser认为区位熵能较好的体现区域中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计算指标,他们通常选择产值和就业人数,且测算值为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一个产业的劳动力从业人数则更能反映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并且如果一家公司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那么该公司所雇用的劳动力人数将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因此,技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对劳动力人口所在的企业类型进行区分。Van Soestet al.(2002)使用了这两种方法测算了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发现结果的呈现中,区位熵指数是更能刻画和反应MAR外部性的影响。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以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以我国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种模式(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传导机制。接着,利用图表的形式梳理了我国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以相关理论和前人经验为基础构建了专业化集聚指数、多样化集聚指数和竞争化集聚指数,并利用面板回归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从而检验了本文第三章所提出的高技术产业三种集聚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传导机制,并验证了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可以使得长三角区地区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专业集聚也能够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在长三角区,形成人才交流和人才互动的平台,从而为长三角区提供更多的创新力量,促进创新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跨越多个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层次和效益,从而促进区域创新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第三、高技术产业竞争化集聚能够激发长三角地区各企业间在创新上面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可以促进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使长三角地区在竞争力方面和创新实力方面得以提升,同时,竞争化集聚模式可以加速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实现价值链的协同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经济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