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文言文,不仅承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还具有传承历史的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无论是先秦诸子、两汉词赋、史传散文,还是唐宋古文,都留下了很多著作古籍。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品味,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年轻的一代成为重情重义的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如果中学生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够跨越理解的障碍,像得到一把金钥匙,去开启我国古代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穿越时空,从中吸取祖国文化遗产的养分,提高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外影响不断扩大,汉语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古典诗词、散文更是如此。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教师时,对参与编写全国课标书的教师提出了建议,他说他并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是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让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好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语文改革,考试权重势必增加,而且高考语文命题将会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按照最新的改革要求,以后的语文课堂中,不只是文言文,古典诗词、名家名作的学习都会有所增加,而考试中对于文言文部分的赋分也应该会有所提高。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文言文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文言文教学显得很重要。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六册总共收录了 38 篇:现行人教版高中 5 本必修课本总共收录 17 篇文言文,每一本必修课本收录一个文言单元。
.........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拓宽课程衔接理论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进行了研究,拓宽了课程衔接理论。
2、本研究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研究领域作了粗浅的尝试,结合前人对初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为后人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实践意义
1、针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怎样做到有效衔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拓宽了文言文教学的研究范围。前人虽然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很多研究,但很少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本研究可以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对教学有效衔接的相关研究做进一步的深化。
3、提出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希望初高中语文教师能相互协作,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顺利过渡。
.......
第二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由于受到教材内容、评价机制、教学方法,再加上老师自身水平的制约,初高中文言文学段教学出现了衔接的“断层”。如果不能很好地衔接这个“断层”,一定会形成初高中教学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文将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初高中文言文学段教学衔接存在的原因,从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考试方面加以研究。
第一节 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不同课标是我们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材的编写都要以它为准。如果课标要求不同,那么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就会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初高中文言文学段教学衔接出现问题,让刚入高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压力,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阐述了“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①。这说明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关系是彼此紧密联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的。初中阶段主要致力于文言文素养从无到有的培养;高中文言文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探究及文言应用能力,提高文言素质,为传承中华文明打下基础。从中我们看出,高中文言文在审美、探究及文言应用上增加了难度。高中文言课程改变以往以知识教学为主的片面观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这几个方面来构建文言课程,让它更合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
第二节 教材在文言文编排上的差异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指标与准绳,它规范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体例、内容、方式、难度等等。下面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体例方面的差异。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分别有《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共 5 篇,从属于不同的单元主题之中。七年级下册篇目为《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狼》,一共 6 篇。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一生活。八年级上册篇目为《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一共 8 篇。八年级下册篇目为《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一共 8 篇。九年级上册篇目为《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一共 4 篇。九年级下册篇目为《公输》、《墨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一共 7 篇。
.........
第三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28
第一节 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方面的衔接......... 28
一、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材在内容上的衔接........28
二、把握好初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29
第二节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做好教师认识上的衔接............ 29
一、树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整体性的认识............29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 29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以 “瞻前顾后”......30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备教材,吃透不衔接的地方.........30
五、学校也应当具备整体意识.....30
第三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一、转换角色......31
二、学会自主学习.......31
第四节 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32
第四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探索..........33
一、案例背景......33
二、案例描述......33
三、案例分析......34
四、教学措施......35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36
第四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探索——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一、案例背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求能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游记,且是一篇自读课文。在经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3 篇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一些专用术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应有一定的积累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的作者就是王安石。所以,我先让同学介绍作者王安石的基本情况,然后让同学回忆了“唐宋八大家”,并抽同学回答初中还学过哪些“唐宋八大家”写的文章。这样,让学生再次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有利于他们能更好的融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从调查中我知道,学生在语法板块比较薄弱,有很大部分学生没有学过语法。所以,在语法知识这一块,我讲的特别慢。我出了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并分析;(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把握,来疏通课文,进而让他们整体把握全文。但是学生在回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时很积极,但是对于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并分析和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时,回答时就显得很焦虑,也很漠然,似乎无从回答。


.........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传统越来越重视,广大语文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就越来越重了。文言文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品味,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年轻的一代成为重情重义的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作为初高中语文教师,上好文言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要让学生轻松的学好文言文谈何容易,它需要初高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一方面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找到两个学段要求的不同之处做好衔接;另一方面备好教材,吃透不衔接的地方,对症下药,力求把它衔接好;再次,备学生,摸清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到如今,笔者已在高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了 9 年,对初高文言文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对高一学生惧怕学习文言文也深有体会。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根据个人浅薄的经验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本身理论水平有限,知识储备不够,文章写出来显得苍白无力。但我会继续探寻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期服务好教学,服务好学生。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