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土木工程论文,本论文通过运用灾害社会学理论,以地震灾害为例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将社会损失也纳入灾害损失的一部分,扩大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评估范围,并根据德尔菲法对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指标进行筛选。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古至今以来,中国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与灾害进行斗争,对于人类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言,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损失具有巨额性、难恢复性等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与灾害同行的斗争史。灾害按照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山体滑坡灾害、洪涝灾害等;人为灾害包括火灾、战争等。其中,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力度最大,恢复时间最为长久,等级较高的地震所产生的余震持续时间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境内发生的地震次数占据世界地震次数的四分之一。本文以地震灾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我校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上的河北省唐山市。该市曾在1976年发生过7.6级大地震,市里目前还保存着当初的地震遗迹,是一个天然的灾害场。另一方面,灾害社会学理论起源于我校王子平教授,灾害社会学的前身是地震社会学,从源头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研究工作。
进入现代以来,世界上地震活动越来越频繁,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死亡24万多人,重伤16万多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的地震波已被证实绕地球转了六圈,影响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辽宁、华东地区的上海、远至南海部分的港澳、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和越南以及西部的巴基斯坦都能感受到这次地震的威力。汶川地震造成死亡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这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以来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的社会科学家普林斯[1],他的博士论文论证了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湾发生的一起装载武器弹药的轮船爆炸事件造成的社会后果。1942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Y.索罗金出版了他的《灾祸中的人与社会》一书,探讨了战争、革命、饥荒和瘟疫对人们的心理过程、行为、社会组织和文化生活的影响[2]。关于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国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表2所示。
土木工程论文怎么写
灾害社会学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对于灾害进行社会学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提高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率先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评估,评估的灾害类型不限于单一的灾害因素,而是综合考虑多个致灾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
.................................
第2章基础理论
2.1灾害灾害的定义
需要充分考虑时空条件和地理位置条件,不同时代对灾害的定义是存在差异的。学科之间对灾害的定义也存在不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把灾害定义为自然的变异的现象或者是过程,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把社会因素也考虑灾害中去,总而言之,灾害可以定义为由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阻碍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事件[38]。可用DHV进行表示,其中D表示灾害,H表示自然或社会潜在或已发生的有可能对人类(或环境)造成破坏因素,如地震灾害、洪水灾害、瘟疫灾害等,V表示脆弱性。灾害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39]。对灾害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1.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力引起的异常自然变异所导致的现象或过程,非人类主观原因造成,受自然力支配,独立于人类思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灾害等七大类。自然灾害通常造成的损失巨大,且成灾原因较为复杂,通常是人类无法进行主动控制的,只能被动防范。
2.1.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指由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活活动中各种不合理、失误或者故意破坏性行为所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的产生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度而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人为灾害如战争灾害、爆炸灾害、公路交通事故灾害、海事民航事故灾害、公共场所事故灾害、建筑物事故灾害等,除了前述传统人为灾害外现在还有高新技术灾害如航天事故、核事故、计算机事故等。人为灾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可通过人为事先干预进行降低或者消除的。
.............................
2.2灾害社会学理论概述
2.2.1灾害社会学理论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进行评估和预测灾害的大小和发生概率。为了研究其社会经济影响以及政府面对灾害时应采取的对策,出现了社会学研究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地震社会学的学科研究。地震社会学[40]可以理解为一门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灾害的社会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与地震社会学相关的研究也蓬勃发展,灾害社会学的提出丰富了灾害的内涵,不仅从理论上填充了灾害研究在社会学层次的空白,还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指导思想,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灾害社会学是从灾害科学的角度出发,打破专业界限,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41]。
灾害社会学是以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问题作为研究的背景,但是其重点研究是基于中国实际国情的现实灾害问题,强调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是动态发展中的科学理论,是突出人在灾害中积极与消极两面的作用,并在消极的灾害基础上建立积极的中国灾害学。
灾害社会学的出现是人与自然斗争的需要,更反应社会发展造成的必然趋势,其原因不仅包括与日俱增的自然环境问题,还包括愈来愈多包含社会性因素的的人为灾害。
............................
第3章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因素分析...........................28
3.1经济损失..........................................28
3.1.1直接经济损失..............................28
3.1.2间接经济损失..................................32
第4章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42
4.1地震灾害社会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42
4.1.1系统性.................................42
4.1.2可行性......................................42
第5章案例分析.................................49
5.1案例概况........................................49
5.2经济、人员损失评估............................49
第5章案例分析
5.1案例概况
现以我国历史上某次地震灾害为例,对该地震灾害进行损失评估。以下为该地震灾害的概况信息:该次地震灾害的震级为6.9级,震源深度33km,死亡人数268人,受伤4853人,其中重伤2058人,救援人员接近2000余人,发生地点位于我国西北边境某地区,根据地震破坏程度的不同,将灾区划分为三个评估子区域,如表28。
土木工程论文参考
..........................
结论
当前地震灾害频发,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愈来愈大,对与地震灾害进行损失评估主要是为了灾后决策和日后恢复重建提供支持。通过运用灾害社会学理论,以地震灾害为例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将社会损失也纳入灾害损失的一部分,扩大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评估范围,并根据德尔菲法对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指标进行筛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震灾害损失损失评估中经济损失、人员损失、社会损失指标的权重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地区地震灾害进行社会损失评估并给出结果和建议,这将对于灾后恢复重建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对地震灾害进行损失评估是对灾前、灾中、灾后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社会发展的迅速性要求对于灾害的评估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要更加科学、全面的进行评估,这样对于应急救援力量的安排以及灾后恢复重建都有指导意义。将社会损失纳入评估范畴,对于灾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完善社会治理功能,增强社会组织的应急凝聚力、提高灾害文化教育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
最后关于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对于评估专家的选择不仅要从从事防灾减灾的科研工作者入手,还要着手于一线人员,对于社会损失的发展更要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细化,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来找到社会防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首先是对于政府部门或者对于灾害救援者探究较少,虽然将其纳入评估指标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个体而言缺乏差异性。其次是一些虚拟财产较难以统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