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财富,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然而,随着老艺人的逝去、随着服饰文物的海外流失,再加上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穿着习俗的改变,使得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失传和外流,这使我们认识到对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势在必行!西北地区是古代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最鼎盛的秦、汉、唐王朝的建都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经之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之地。这些历史、地理、文化的优势,使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当今的服饰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沿革研究,以及东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非常有必要挖掘和研究外来文化对西北服饰文化的影响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的多元化和交融性,继承和汲取西北服饰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有利于更进一步发掘西北地区服饰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从理论上丰富对其精神内涵的认识。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研究也是对现有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课题的一种完善。通过对保留有传统技艺的服装实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结构信息采集与解读,做好保存、记录技术信息的工作,留下可靠的技术数据,剖析服装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类智慧。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到现代服饰文化中去,进而为当下服装结构设计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持。
……………
1.2 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于民族服饰的研究大多是从服装通史、服饰文化以及色彩纹样的艺术美学等角度来展开的。专门探讨民族服装的著作也多集中在研究民族服装款式、图案色彩以及纹样的寓意等表征层面上。触及到技术层面的多是对服饰纺织品的研究,如传统布料的织造技艺、毛织物的显花技法、平纹织物上的刺绣和挖花技术等,而涉及到服装结构的著作还不多见。针对民族传统服装结构研究方面,比较早期进行研究的当属东华大学的包铭新教授,他根据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中相关藏品的研究,编著了《近代中国女装实录》、《近代中国童装实录》和《近代中国男装实录》等,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对晚清各种形制的服装进行记录和说明,并且对部分服装的细部结构(如领子、袖子、门襟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北京服装学院的刘瑞璞教授等编著的《古典华服结构研究——清末民初典型袍服结构考据》一书,从结构研究入手,运用文献和标本考据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对我国重要时期有关服装考古报告和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北京服装学院 2006 届研究生张玲的硕士论文《东周楚服结构风格研究》对楚服的内在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服装细部结构的处理到整体风格的把握,揭示古代劳动人民对服装结构的独到理解和高超才智。北京服装学院 2011 届研究生何鑫的硕士论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考察与整理》通过对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外观、结构及形态特征进行采集、测绘、复原,记录了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现存的传统服饰形制和结构,并对南方不同地区的服装结构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
……………
第 2 章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考述
2.1 西北概述
各少数民族随着战争的迁徙、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形成了现有的样貌。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西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性优势。新疆天山南北,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众多民族的汇合地点;这里既有游牧民族,也有农耕民族;既有“山北行国”,也有绿洲之邦[1]。河西走廊、青海和宁夏的黄土高坡上,曾留下氐人、羌人、吐谷浑人的足迹,党项人在这里建国,回回人在这里落脚[2]。西北地区是一个文化大走廊,从古代到近现代,孕育了质朴而浑厚的西北民族文化。历史上,西北地区是华夏民族先祖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也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最鼎盛的秦、汉、唐等帝国之所在地。由社会经济发展与服饰水平相互影响的规律可知,这些王朝京都必然也是那个时代引领天下服装风潮的“时尚之都”。而相关的大量历史与考古资料,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在不断涌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最为详实与直观的对象和参照。地理上,在人类文化传播与发展史中具有珍贵研究价值的陆上“丝绸之路”,处于中国境内地段的也基本全部在西北地区。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上分布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历代壁画与雕塑所反映的古代各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物服饰千姿百态,是极其珍贵的古代服饰研究“资料库”。我国西连中亚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地处史称“西域”的广义地理概念东部。这里历史上民族众多,曾存在过许多古国,如若羌、鄯善、精绝、龟兹、楼兰、车师等等。另外,诸如吐谷浑、突厥、吐蕃、西夏等少数民族王朝或政权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烙印。这些古国和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虽存世长短不一,但均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服饰文明。
……………
2.2 西北民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关系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中受各自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制约,其服饰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由于历史上民族的迁徙和交流,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因此,西北各少数民族服饰与其它民俗文化一样,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和传承性,构成了多姿多彩且绚丽灿烂的西北民族服饰文化。服饰的物态形式主要为服装类和饰品类,服装类主要是用来遮盖身体的物品,从表层我们可以见到款式造型及表现形式,如构图的疏密、空间的虚实、色调的冷暖等;饰品类主要指用来增加穿戴者外表魅力的物品或者具有一定含义的图案、标志,如身体上使用的纹身、化妆等。这些具体因素都不同程度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该区域的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直接影响,二是受该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历史人文环境因素的间接影响。为更加具体的说明西北民族服饰中渗透的历史地理环境因素,下面以新疆地区为实例来阐述该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对其服饰的深远影响。
…………
第 3 章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形制.........17
3.1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发展 ....... 17
3.2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形制分类...... 19
3.3 西北少数民族穿着方式的基本类型..... 21
第 4 章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造型结构分析....23
4.1 西北少数民族袍服的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 23
4.1.1 皮袍服的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23
4.1.2 毛织袍服的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25
4.1.3 布袍服的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29
4.2 西北少数民族坎肩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36
4.3 西北少数民族裤装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38
4.4 西北少数民族裙装造型结构特征分析....... 42
第 5 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服装与其它地区民族服装结构.....47
5.1 西北袍服与其它地区袍服结构对比分析 ......... 47
5.1.1 款式造型对比 ........ 47
5.1.2 尺寸对比.... 49
5.1.3 结构对比.... 50
5.2 西北坎肩与其它地区坎肩结构对比分析 ......... 52
5.3 西北裤装与其它地区裤装结构对比分析 ......... 54
第 6 章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立体化结构特征
6.1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立体化结构特征
西北少数民族服装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呈现出立体化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西方服装结构的影响,西北少数民族服装在保持传统民族服装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部分结构已出现立体化结构特征,如肩袖结构和领子结构等;另一方面,各民族间的交流以及生产生活对服装的需求,使得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出现带有本土特色的立体化结构特征,如腋下插片的应用、衣身分片结构以及裤裆插片的运用等。现从细部结构入手,分析西北少数民族服装在不断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立体化结构特征。北京服装学院藏品实物 MFB002863 号“维吾尔族拜合散袷袢”来源于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男装。该袷袢所采用的彩色条状绸面料名为“拜合散”,它是莎车地区维吾尔族人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织造的一种专门制作男式袷袢的面料。这种面料色彩鲜明丰富、面料织造细密、织品轻薄柔软,深受世代维吾尔族人们的喜爱,并成为维吾尔族民族服装的符号(如图 32)。
……………
结论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北地区,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各民族服饰绚丽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运用服装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服装实物的测量、分析、归纳以及相关文献的佐证,对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结构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从而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对考古资料、历史记载和博物馆实物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西北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善于吸收先民及周边各民族服饰的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捻毛线纺织成粗毛布后制成的毛织服饰,以对襟、窄袖为特点的传统袷袢,带有特殊图案寓意的于田箭衣等,都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