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二十一世纪,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正是学术合作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医学工作者亟待通过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国际先进文献、撰写科研论文,进而与国际接轨,更好地从事医学研究。国内很多科研机构也将英文 SCI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科研工作者业绩考核的标准(Cargill et al.,2011)。然而,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虽然有多年通用英语的学习经历,当他们提笔写作自己的英文科研论文时却常苦于不知如何下笔。因为英文科技论文,作为一种特定的语类,其遣词造句、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一般的日常语篇区别较大。因此,科技工作者要与国际同行进行论文层面的科研交流,必须具备语类能力(genericcompetence),即在约定俗成的社会情景下和特定的专业学科文化相关语篇的实践中,选择恰当语类“做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看作“圈外人”,能尽快融入学科话语共同体(Bhatia, 2004)。在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英文科技论文这一语类、并参照范文进行摹写练习,对于写出地道的、国际通行的文本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科研和教学实践,介绍在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中对语类教学法的运用。
2. 课程设计
用系统功能学的方法研究语类对于语类的理解和其在文本分析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系统功能学研究的基础是认为语言结构与社会功能和语境密不可分。悉尼大学韩礼德教授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而由詹姆斯·马丁教授和他的同事为主体的“悉尼学派(Sydney School)”的研究又将系统功能学运用到语类的研究(Anis S Bawarshi, Mary Jo Reiff, 2010)。最初悉尼学派语类教学法以指导本族语小学阶段写作为目标,后来经不断创新和改进,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不同的实践内容,适合于大学、中小学及工作场所的任何语篇的写作和阅读。悉尼学派的领军人物詹姆斯·马丁教授认为,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适用性(Martin & Rose, 2008; Rose & Martin, 2012)。马丁的语类教学法遵循“教-学循环”,这一过程可用车轮的形状来描述。虽然这一教学循环后来得到很多研究者的修改,但其基本组要要素包含三个阶段:建模、文本的同构、文本的独构。第一阶段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代表某一语类的文本。本阶段,学生和老师从事的活动包括:找到该语类文本发挥作用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研究文本满足的社会目的,文本结构如何反应其功能,其语言特征如何行使其功能。这样,第一个阶段从对语境的讨论过渡到语域和语言描述/分析的社会目的。第二阶段,学生和老师共同协商并构建语类中的文本,首先进行研究、积累内容相关知识、用记笔记、观察、画图表、写作等方法得出该语类的一个模板。在最后阶段,学生通过开展研究学习专业知识、起草文本、与同伴和老师讨论、编辑、评估和发表文本独立构建语类的模板(Anis S Bawarshi, Mary Jo Reiff, 2010 )。如上所述,该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即在学生独立创作达不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可进入下一个循环,重新从解构语篇入手。其核心思想是: 在展示理想的写作范文并明示学生写作要求之前,不盲目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写作。基于以上成果,结合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多年经验,本研究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以上三个阶段进行了细分,使其更具操作性。本研究将第一个阶段分解为教师筛选并向学生提供范本,引导学生对范本各个部分的特点进行归纳,将归纳结果在更多范本中进行验证;第二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锁定一个范本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模仿写作,习作经历自评、同学间互评和教师评阅几个步骤,基于上个阶段的评阅意见学生对习作进行独立的重写。第三阶段,确定新话题,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写作,若写作结果不满意,则进入下一轮新循环。下文以论著(Original Article)的引言为例,结合我们的实践阐述三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
3. 具体教学步骤
3.1 解构阶段范
本选取方面,我们以 Nature、Science、Cell、JAMA、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等一流的生物医学类科技杂志为来源,进行第一轮筛选。标准包括:近期发表(两年内发表);撰文者来自英美国家、以英语为母语;文章研究内容能引起广泛兴趣,有较大的读者群;行文规范、结构严谨、用词准确、简洁流畅;能代表基础医学类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接着进行第二轮筛选,本轮标准为:国外生物医学期刊的编辑对文章行文的规范性和代表性进行评价,决定是否可选;本学科领域的同行专家对文章研究内容的吸引力进行评价,兼顾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易懂性,决定是否可选。最后根据学科的影响力进行排名,进行最后一轮筛选,建立范本库。接着从范本库中选取几篇范本,让学生进行范本的特点归纳。本文以论著的“引言”部分为例,对文本进行解构。Swales 基于对大量实证型学术论文引言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引言中都会有一个以某种顺序出现的规则的语步和步骤模式。于 1990 年提出了以语步(Move)和步骤(Step)为基础的引言语篇分析模式,称作 CARS 模型(黄萍,2007)。2004 年他采纳多位学者的建议,对原来的模型进行修订,形成了新的 CARS 模型(Swales, 2004),如表 1 所示。我们分析的引言基本符合 CARS 模型,但也存在一些变体。语步方面,虽然以 CARS 模型中 M1-M2-M3 结构为主,但也存在少量其他结构,如 M1-M2,M1-M2-M1-M2-M3 等。我们以下列引言为例阐释 CARS 模型。本引言的语步基本遵循 CARS 模型,但 Move 3 中的后几个步骤(步骤 5-6)并未提及。这是因为生物医学类论文一般不在引言中给出最终结果和意义与框架介绍,而是把这几部分留到论文后面几部分进行阐述,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Mimi Zeiger, 1991)。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多篇论文引言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引言的“漏斗型”结构,即从已知事物开始将话题限定到与本研究相关的未知情况,进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必要时提出研究方案。然后提供更多范本供学生对这种结构进行验证。至此完成语类教学法的第一步“解构”。
3.2 同构
接着,我们按学生研究方向的相近程度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个引言范本,要求学生参照范本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模仿写作,习作经历自评、同学间互评和教师评阅三个评阅步骤。教师最后评阅时发现,语步和步骤层面出现的比较大的问题包括:未指出论著的一般主题(Move 1, Step 1);前人研究介绍过于简单,文献综述未囊括新文献,文献综述部分细节信息过多(Move 2, Step 1);对研究问题的阐述不清楚(如问题与未知事物关系不清楚);未陈述未知事物(Move 3,Step 1);提出问题的理由不充分,提出的问题不完整,引言中提出两个问题时缺少对第二个问题的背景信息描述(Move 3,Step 2);未提及实验概要(Move 3,Step 4);等等。句子层面的问题包括:出现意义空泛的句子,前后两句意思重复,支持句与被支持句未紧密相连,并列句未用并列结构阐述,前后两句之间缺乏逻辑关系,长句较多,句式杂糅,结构不完整,语序有误,主谓不一致等。用词和语法层面的问题包括:用词不准确,单复数误用,名词堆砌,时态使用不当,冠词误用,介词误用,短语搭配错误。学生自评时发现问题较少,指出的多为句子、用词和语法层面的错误。可能的原因为写作与自评之间时间相隔太短,评阅时思维受写作时期影响较大,从而指出问题并不全面。相对而言,互评指出的问题比较有参考价值,但受限于评阅学生自身的语类知识和学术英文水平。最后要求学生对自评意见、互评意见和老师评阅意见进行汇总与分析,基于三类评阅意见对习作进行重写。
3.3 独构
本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另选一个研究点重新进行独立的引言写作。写作之后要求学生在组内汇报这一轮写作学习的经历与收获,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汇报。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对独立写作的引言进行修改,最后的修改作业上交老师,若老师评价仍不满意则进入下一轮新循环。但由于课时有限,下一轮循环通常只能在课下进行。
4. 教学效果评价
我们对每组汇报内容进行了总结。学生总体上对语类教学法运用于 SCI 写作课程进行了肯定。他们对这一课程的总体评价是:语类教学法对于其写作中的实际困难的解决做到了对症下药。具体收获包括:1) 语言能力方面:不仅对引言的语步有了了解,而且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积累了引言写作中的高频句型与词汇;明白了自己以前常犯的语法错误有哪些,今后如何避免等;2) 专业学术能力方面,对于查阅文献和文献综述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通过文献查阅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新动向;3) 写作习惯方面,养成了亲做写作笔记的习惯,养成了成稿后多次修改的习惯,更乐于与同伴进行探讨等。学生提出的建议包括,希望能增加课时,这样可在课堂上进行新的写作循环,效果更好;由于师资有限,老师只能抽取部分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或评阅,挫伤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希望老师能提供更多的范文等。
5. 结语
综上所述,将语类教学法纳入英文论文写作课课程教学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包括将写作实战引入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参与文本解构和重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写作情景中学习,既提高了语言技能也培养了学术能力等。针对学生提出的课时和师资有限的问题,笔者认为下一步可以考虑医学英语课老师与专业老师的合作。将论文写作的“下一轮新循环”带入专业课老师指导的科研论文实际写作中,把语类知识分享给专业老师,让他们监督学生的实际写作,并把他们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医学英语老师,进一步改进写作课教学。课题项目:本文系 2015 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ESP)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 yjg152015);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6 年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范本与误例研究”(项目编号:2016B-YY030)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