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系统治理的经验启示——以云南省阳宗海和滇池为例

论文价格:50元/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6 论文编号:sb2023102721083951262 日期:2023-10-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文章以阳宗海和滇池保护治理为例,梳理分析相关典型做法经验,为其他湖泊治理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1 基本情况
1.1 阳宗海保护治理概况

职称论文怎么写
职称论文怎么写

阳宗海属珠江水系南盘江流域,为南北向的岩溶构造深水湖泊。流域面积192km2,湖岸线长32.3km,湖面面积31.9km2,总蓄水量6.17亿m3,最大水深29.7m,平均水深约20m。流域面积192km2,跨昆明市呈贡区、宜良县和玉溪市澄江市。入湖河流主要有阳宗大河、七星河和摆依河,出湖河流为汤池河。
阳宗海区域水资源需求量高,但来水量小,湖泊换水周期长,生态植被破坏严重。区域耕作破坏了沿湖湿地生态,改变土壤质地,加重区域流域污染;周边工矿、企事业单位、娱乐休闲场所缺少统一管理,缺乏合理规划,不合理的废料堆置、垃圾处理等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治理措施不健全、环保设施落后,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9]。2008年,阳宗海发生砷污染事件,湖体水质由Ⅱ-Ⅲ类变为劣Ⅴ类。2009年10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阳宗海管委会”),推进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阳宗海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湖体水质趋稳向好。2021年,阳宗海被评为云南省级美丽河湖。2022年,全湖平均水质达到Ⅱ类。
1.2 滇池保护治理概况
滇池属金沙江水系,湖岸线长163km,湖面面积309.5km2,总蓄水量15.6亿m3,最大水深10.3m,平均水深5.3m。湖体北部有一道横贯东西、泥沙横向运动而形成的沙坝,将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部分。草海湖岸线长23km,湖面面积10.8km2,蓄水量0.25亿m3,平均水深2.3m。入湖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洛龙河等35条,出湖河流为螳螂川。流域面积2920km2,涉及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个区和高新、经开、度假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
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围湖造田以及滇池周边旅游度假区、疗养院、体育训练基地、民族村等兴建,人进湖退,滇池湖面一度缩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草分布面积急剧萎缩,水质在Ⅴ类~劣Ⅴ类之间波动,湖泊营养化类型为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成为我国水质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1988 年,国务院公布滇池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年,《滇池保护条例》的颁布和《滇池综合整治大纲》审议通过,滇池水位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10]。2002年,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以下简称“滇池管理局”)成立,主管滇池污染治理、保护和行政执法工作。经过20多年的持续治理,滇池生态环境明显好转[11]。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20多年的劣Ⅴ类改善为全湖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2019年以来滇池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Ⅳ类,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
2 典型做法
2.1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实现统一管理
为加强湖泊治理保护,昆明市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阳宗海管委会和滇池管理局,由昆明市政府直接领导。阳宗海管委会由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批准成立,整建制托管阳宗海流域所在的昆明市呈贡区七甸街道、宜良县汤池街道和玉溪市澄江市阳宗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对阳宗海流域实行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在推进砷污染源综合治理、退耕还湖、生态林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滇池管理局于2002年在滇池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既是滇池保护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又是昆明市政府负责滇池保护治理的职能部门,承担滇池保护治理规划的制定实施、滇池流域建设项目审查、综合行政执法、水资源调度等职能职责。通过落实专门管理主体,阳宗海、滇池的治理保护工作得以整体推进,实现了系统规划、综合管理。
2.2 依托河湖长组织体系,统筹推进治理保护任务
阳宗海和滇池流域均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党政河湖长体系。村(社区)级河湖长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担任,同时设立村(居)民小组河湖管护责任人,由村(居)民小组长担任。阳宗海省级湖长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担任,市级湖长由昆明市市长担任;阳宗海流域设县级河湖长8名,乡级河湖长25名,村级河湖长44名。滇池省、市级湖长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担任;滇池流域设县级河湖长171名,乡级河湖长298名,村级河湖长544名。省级湖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统筹谋划入湖河流与湖泊治理保护,组织推进湖泊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河湖长制工作落实落地。此外,阳宗海、滇池流域探索“党建+河湖长制”机制,建立基层河湖治理党员包保制度,将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纳入“三会一课”,开展河道清理、清污治污“主题党日”活动,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社会参与的河湖治理保护合力。
2.3 划定两线三区,夯实空间管控基础
阳宗海和滇池流域划定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及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禁止任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缓冲区严控开发建设活动,重在加强湖泊空间带修复,优化水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绿色发展区控制开发利用强度、调整开发利用方式,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阳宗海为例,目前已划定湖滨生态红线45.65km、湖泊生态黄线48.69km,确定生态保护核心区11.37km2、生态保护缓冲区22.47km2、绿色发展区128.72km2。昆明市印发《阳宗海“三区”管控实施细则(试行)》《滇池“三区”管控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在生态保护核心区实行正面清单管控,在生态保护缓冲区实行负面清单管控。
2.4 多措并举,开展湖泊系统治理
202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湖泊革命”攻坚战,提出通过实施“退、减、调、治、管”五大措施推进湖泊保护治理,打通湖泊治理的“大动脉”:“退”即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退出湖滨区,“减”即减少项目开发、人口压力和资源浪费,“调”即调整农业种养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治”即开展全流域污染防治,“管”即严格空间管控和水资源管理。阳宗海流域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流转土地23830亩;建成环湖截污管网34.07km,完成53个自然村雨污分流;完成林业生态修复1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07%。滇池流域退出传统大棚1.09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建设环滇生态带6.29万亩,形成植被覆盖率80%以上的湖滨生态带,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已累计收缴生态补偿金21.7亿元。
2.5 制定地方性法规,实行依法管理
云南省高度重视依法治湖。1997年,云南省人大制定出台《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已于2012年、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2012年,云南省人大制定出台《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两部《条例》明确了湖泊分区管控制度,要求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湖泊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内禁止倾倒废弃物、超标排放废污水、违法开垦、滥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等行为。二级保护区在三级保护区禁止性规定的基础上,规定了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新建或扩建排污口、挖砂、采石、取土、采矿、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为。一级保护区内,除执行二、三级保护区内的禁止性规定外,还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禁止填湖、围湖造田、擅自取水、围网养殖等行为。
2.6 实行生态补偿,推动河道保护责任落实
生态补偿是运用政府或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12]。2017年,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滇池流域建立了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各区累计应缴生态补偿金约21.7亿元,有效地推动了属地政府落实滇池流域河道保护治理主体责任,河道水质不断提升。2019年,在滇池流域试行河道生态补偿的基础上,将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推广到滇池流域外的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7 建设科技平台,推进科学治湖
阳宗海管理局联合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了阳宗海高原湖泊研究中心,重点围绕阳宗海水生态环境监测、水环境形势分析等方向进行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性攻关。依托高原湖泊研究中心,推进“智慧湖泊”建设工作,向云南省科技厅申报并启动阳宗海智慧监管与智能决策平台建设项目。依托陈景院士工作站,建成阳宗海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形成系统、精准、高效的研究体系,为阳宗海保护治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3 经验启示

职称论文参考
职称论文参考

湖泊流域历来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区域,处理好高原湖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议题。必须实施湖泊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将湖泊开发利用强度限制或恢复到湖泊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依据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承载能力,规范环湖生态保护和缓冲区开发方向和强度,使湖泊在提供资源功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能维持自身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13-16]。
牢固树立严格保护湖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湖泊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受粗放增长方式的影响,全国水面面积大于10km2的231个湖泊发生萎缩,总萎缩面积1.4万km2,储水量减少517亿m3,湖泊水域岸线及周边普遍存在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活动。湖泊具有水体流动相对缓慢、水体交换更新周期更长,营养物质及污染物极易富集的特点。因此,湖泊遭受破坏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遭受污染后治理修复难度极大,必须更加严格管理保护湖泊。
推进湖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借鉴滇池和阳宗海治理保护做法,湖泊管理保护需要从流域入手,与入湖河流通盘考虑、统筹推进,摒弃“就湖治湖”思维。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上下联动,各级河湖长协调解决本级湖泊治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整合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和湖泊管理机构(单位)力量,统筹入湖河流与湖泊,统筹湖泊水域和岸线,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进形成湖泊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因湖施策、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系统治理。
4 问题与建议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是我国高海拔低纬度湖泊的典型代表,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是坚定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13]。经过系统治理,云南省阳宗海、滇池等高原湖泊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湖体水质呈现趋稳向好的良好态势,但在治理体系和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空间管控措施,发挥依法治湖作用,强化科技平台支撑,实现湖泊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在管理机构职能方面,阳宗海管委会作为高度统筹协调机构,一些涉及跨市托管的机制职能未理顺,影响了工作执行推进的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基层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行管理体制,建议国家及省级从政策上予以支持、调整,激发基层改革的积极性。在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因当前蔬菜和花卉种植经济效益高、群众依赖性强、设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展缓慢,尚未形成精细、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通过转变治湖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改进工作方式来解决。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尚未实现对湖泊生态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预警能力不足,智慧化程度不高,要求加大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流域综合智慧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基础研究成果,支撑科学精准治湖,全面提升决策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职称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