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关于美和道德的关系、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的思想,浓缩在“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中。也许揭开这句话的内涵,就打开了康德思想的一个重要世界,也能获悉现代哲学在道德与审美关系上的代表思想。
伊格尔顿说,“康德的道德法则是一尊原始偶像;因此,道德法则并不是人类同一的坚实基础,这恰好表明了其意识形态的贫乏。……人们需要‘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个体间的统一’,但政治和道德都无法满足这种需要,美学却能满足这种需要。如果说美学是存在的重要标志这部分地是源于道德和政治领域的具体化的、抽象的、个人主义的本质。”’从这句话我们似乎可以透视到康德道德的无力之处。伊格尔顿从功能论角度指出审美可以非强制的实现自为的主体的同一,而康德的高度形式主义的伦理道德,则太抽象了,不可能真正实现主体的同一。而且,随着后现代话语的盛行,康德的绝对命令被人攻击为一元化,具有强制的色彩,扼杀多元性。这种观点并非伊格尔顿一个人的,尼采、福柯等尤其是后现代的哲学家、美学家们多持这样的看法,依照他们的逻辑,康德的道德主体是一元性的、普遍性的,也就必然是要被抛弃而以美学主体来取代的。果真如此吗?
第一节理性的具象化
康德对人有一种信仰:人虽有生物性的一面,但其能够不屈从于欲望、感性的控制,而顶天立地于自然界中,是有尊严和崇高感的高贵的存在,而这些魅力来自于理性。即“在那里只有理性统治;灾恶或由自然、或由人的自私袭来时,就唤起、加强和坚定了心灵的力量,不去屈服于它们,而是使我们感到有一个更高的目的藏在我们身上”。2我们可以把此作为康德对人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他告诉我们,理性的人是由自然走向“文化一道德的人”,是自由的人,并能够遵从道德律行事以实现自由的人,是能自我立法的人。
但是,在康德的两大批判,即理性的理论领域和理性的实践领域的对象—感性的自然和超感性的自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自然界和自由界遵循着不同的规律,互不相涉。它们之间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过渡,好象这是两个各不相同的世界一样,前者不能对后者发生任何影响”,但是,理性的主体是必须也必然能够在自然领域实现自己,即“后者应当对前者有某种影响,也就是自由概念应当使通过它的规律所提出的目的在感官世界中成为现实;因而自然界也必须能够这样被设想,即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会与依照自由规律可在它里面实现的那些目的的可能性相协调”。.......................
........................
第二章席勒:美是自由的显现
席勒的美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诚如席勒自己所说,“了解他花去我十年,而摆脱他又花去我十年。”目的论、对理性的坚持和感性需要升华、管理等都是继承了康德,但他以康德为出发点,将重点转向挖掘理性的强制力,阐发审美的弥合能力,进而扩张审美的现实能力,将美看作达到道德阶段的必要手段,和政治、自由等现实领域联系起来。从康德到席勒,审美的现实气息在增强。
第一节审美领导权
康德的美学在其哲学体系中仅仅是一座桥梁,一种中介,道德的人、理性的人才是康德的目的。而席勒在这一点上则体现出矛盾的成分。一方面,他肯定道德是人的最高表现,如他将人分为三种阶段,肉身阶段、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而道德阶段无疑是最高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只有人的审美性格才可以克服感性性格和理性性格的各自的片面性,在游戏冲动中实现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协调,所以是人类主体性最为集中与最高的体现。也就是说,他将真善美的人性结构统一于美,以美为主导,重塑了康德的人性结构,从而不同于康德哲学中的理性的至尊地位。席勒对康德隐隐约约意识到的理性命令的生硬和严酷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如果说康德对理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最终实现充满信心,席勒则更多的是对理性“暴政”的警觉。
首先,席勒认为理性很容易超越自己的权限,侵入感性领域,使其殖民化。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这种状态的人,要求一体性,重客观和普遍性,强调义务、原则。作为纯粹的理性人必然试图用原则、绝对性来摧毁情感,消除感性,从而最终取消人的肉身存在,使人丧失存在的基本条件。这样人就易成为“蛮人(barbar)”。席勒特别不满意康德把理性与感性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高高在上的理性无条件地压制感性、贬低感性。席勒对康德的义务概念不敢苟同,“带有一种足以使优美女神(grace)生气的苛刻,并且很容易使一个意志薄弱者去在僧侣式的禁欲主义的生活之黯淡途程中去追求道德完善。”2并且专门写了一首小诗嘲讽康德,“我乐意为亲人效劳,可是—唉!—我喜欢他们吗?一个老问题折磨着我:我有真正的道德吗?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拼命蔑视他们,从心里厌恶他们,然而还必须尽我们的义务。”..........................
....................
第二章席勒:美是自由的显现................................21
第一节审美领导权............................................21
第二节审美的界限..........................................25
第三节感性生存?审美主义?.........................30
第三章尼采与美学存在.................................34
第一节非道德的伦理观..................................................34
第二节美学存在的神话..............................................38
第三节审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45
第四章福柯与生存美学.................................................50
第一节主体已复活?.......................................................50
第二节什么是生存美学....................................................55
第三节生存美学与自由主义伦理学...............................61
第四节理解福柯...............................................................64
.一罗蒂的生活美学化.....................................................66
二韦尔施的策略:一切都是审美的...............................69
第五章作为伦理学的美学................................................72
第一节美学和伦理学是一回事?.....................................72
第二节审美的单子:主体的美学化....................................76
第三节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79
结论;
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关注表明批判的深入,不仅是经济、政治,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是由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按照他们的意愿和需求所塑造的。商业、工业所幻化出来的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是一个美好、富足、资源共享的平等、民主的世界,掩盖了表象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动力。就像成批生产出的产品一样,人们千人一面,只有肯定性的思想,缺乏批判力和反思力,更缺乏否定的能力,这样的主体正是最容易控制的“顺民”,也最能实现统治的合法性。这样缺乏主动性、反叛性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正是福柯的生存美学所竭力否定的。
所以,我们要避免对生活美学化的思想形成误解,即以为他们所提倡的就是我们现在所遭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一优美、和谐、但被制造出来的单一的审美趣味。事实上二者迥然不同。
许多人对日常生活有一种偏见,认为其必然是琐碎的、单调的、形而下的、消极的、销蚀人的精神追求的,使得理想、诗意、神圣、爱情等似乎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但我以为,正是这样的偏见,人们为自己找到了辩护的理由,日常生活的消极力量是如此巨大,我们儿乎无从逃避它的侵蚀。中国文坛上现在盛行的日常化写作就是对日常生活持这样的看法。如池莉认为日常生活与爱情是敌对的,只有烦恼的婚姻,欲望人生,现实琐碎、浩繁、无边无际,差不多能淹没、消融一切。从而放弃了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性、诗意的一面,认为爱情、理想等与日常生活不相容,放弃了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屈从欲望、琐碎。但笔者以为,日常生活作为一种中性的存在,包括欲望、需求、消费、物质等内容,但并不等于人们就必定会陷入其中,相反,人们可以将丰富、理想、诗意、超越性等贯穿其中,将日常生活降低为欲望的满足、享受的正当性等无疑是在为自己寻找开脱。只有将日常生活真正创造成一件艺术品,才是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塑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与日常生活并不是不相容,相反,艺术可以为日常生活提供形式。
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对生活审美化的思想做出这样的理解,就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语法,向一切领域开放,使日常生活具有艺术的形式:创造性、独特性、主体性等。但只有艺术的形式是不够的,文学作品中有包法利夫人为我们先行,实际生活中有福柯的遗憾。所以,必须同时对人进行规范性的界定:坚持人的社会存在的维度,用道德、理想共同体、共同价值等对个人加以限制。否则,个人风格形成了,其生命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杨祖陶、邓晓芒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康德》,(德)舒尔兹著,鲁路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判断力批判》上卷,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判断力批判》下卷,康德著,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著,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6,《康德哲学讲解》,(加拿大)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实用人类学》,(德)康德著,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8,《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康德著,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版,2002年印刷。
9,《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著,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康德实践哲学》,(日)安倍能成著,于风梧、王宏文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
1,AesthetiesandSubjeetivity:fromKanttoNietzsehe,http://sblunwen.com/llxlw/ Andrewbowie,ManehesterUniversityPress,1990.
2,Kant’5aestheties,editedbyHermanParret.Berlin;NewYork:deGruyter,1998.
3,KantandtheExPerieneeofFreeedom,PaulGuye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ProPhetsofExtremity,AllanMegill,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andLosAngeles,1985.
4,Kantandtheelaimsoftaste,PaulGuyer,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5,Aestheties,editedbyBerysGautandDominieMolverloPes,2001firstPublished
相关社会学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