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的渊源、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意义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社会科学 点击次数:155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208261848162663 日期:2012-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同样很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内城乡现有的文自、半文自基本都出自农村;文自、半文自人口比例过多的省份大都是农业大省,贫困地区农村文自率更高达一半以上;大部分的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推广和运用;农村学生的辍学率远高十城市;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仍是单纯面向升学,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义务教育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教育结构比较单一,以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薄弱;教学内容反映农村生产建设需要的少,缺乏地方特色,学校与当地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联系疏远;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大都集中统一,学校缺乏活力和自主性。整体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我国现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方面,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也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案,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把农村教育的研究真正作为一项战略性的研究来看待,还是近些年的事情。已有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相比之下还有很多的不足,尤其对外国教育家的农村教育理论的探讨和发掘严重不足。这种探讨和发掘工作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将会给我国农村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革新带来新的视野和思路。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出生在农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并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所著颇丰,这些作品都是他在教育实践中所获的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直接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的思想,这对现阶段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1937年,陈兆庆这样界定“农村”的概念:“今之所谓农村,不是像我国古书上所说的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的一种机械式之划分,是以教育为立脚点,无论其为城,为市,为镇、为乡,如其文化低,教育幼稚,工商业等不发达,Ifn仍以农业为其主要职业的地方,都称之为‘农村’。”陈兆庆认为“农村”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产业概念,是“以农业为其主要之职业的地方”。在辞海中,农村是表示地域的概念,划分的标准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聚居地。农村是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口聚居地区,}fn农业则是指“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农村”这个词汇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过渡到几大产业兼有之的局面,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突起,彻底改变了农村产业的内涵。本研究所指的农村相对城市,有以下二方面含义:一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口聚集地区;二是社会文化生活落后,自身文化底蕴较差,不能适应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地区;二是受教育程度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地区。
        2.农村教育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农村教育”的定义是“为农村人口设计的机构与学习设施。提供学习设施可以由国家正规的学校体制,或者学习设施可以按非正规的条件加以组织。
        口本学者指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所提出的定义,“农村教育”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口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自学习以及技能培。按照这一定义,口本的农村教育主要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在农村地区兴办的各类和各等学校教育,由文部省管辖。第二类是农村地区的非正规教育(在口本通常称为“社会教育”),由文部省管辖。第二类是由农、林、渔业部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
       本研究所指的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农村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3.外文类
[82] B A CyxoMnHHCnH},  IIasnbmucxax cpe,}Hxx mxona}  [M] .Mocxsa:  IIpcBeiueHHe,1979.
[83] B A CyxoMnHHCnH},  KaK BocnHTaTb HacTOxmero }enosexa}  [M] .Mocxsa:  IIe,}arorHna}  1989.
[84] B A CyxoMnHHCnH},  CTO coseTOS y}HTenFo,[M] .KHes:Pap}HCbKa }KOna}  1984.
[84] B A CyxoMnHHCnH},  KHHra o .rHO6BH,  [M] .Mocxsa:  Mon I'sap,}Hx,  1983.
[85] B A CyxoMnHHCnH},  O BocnHTaHHH,  [M] .MOCKBa: IIonHTHSRaT, 1982.
[86] B A CyxoMnHHCnH}, I}Is6paHHbre ne,}arorH}ecKHe co}HHeHHx,  [M] .MOCKBa: IIeRarorHKa} 1981.
[87] B A CyxoMnHHCnH},  I}Is6paHHbre npoHSBe,}eHHx,  [M] .KHes:  Pa,}HCbna mxona}  1980.
[88] B A CyxoMnHHCnH},  Po,}HHa B cep,}ue,[M] .MOCKBa:  MonoRax rBapRHx,  1978  .
[89] B A CyxoMnHHCnH},  IIoTpe6HOCTb }enosexa B }enosexe,[M] .MOCKBa:  Cos PoccHx,  1978.
[90] B A CyxoMnHHCnH},  Cep,}ue oT,}aFO ,}eTxM,  [M] .KHes:Pap}HCbKa }KOna}  1973.
[91] B A CvxoMnHHCnH},  }yMa o }enosexe,[M].Mocxsa:  I'ocnonHTHS,}aT,  1963.
[92] M II KaITIHH,  06 y}e6Hbrx riporpaMMax cpe,}HeW uxonbr,  [M] .1979.
[93] II P ATyTOs,IIOJIHT2XHHzIeCKHH IIpHHuHII B OCV}IeHHH ITIKOJIbHHKOB,[M] .1976.
[94] 3 I}I MoHOCSOH,  CTaHOSneHHe H pasBHTHe coseTCxo} ne,}arorH(1917-1987),[M].1987.
[95] B A CyxoMnHHCnH},  }yxosHbW  MHp mxonbHHKa}  [M] .MOCKBa:  Y}neRrHS }  1961.
[96] B A CyxoMnHHCnH},  XpecTOMaTHx no 3THKe }  [M] .Mocxsa:  IIe,}arorHna}  1990.
[97] A C Ty6HOs,CTaTbH H pe}H o HapoRHOM o6pasosaHHH/cocT.  I' C IIposopos,  [M].1959.
[98] B II IIoTeMxHH,  CTaTbH H pe}H no BonpocaM Hapo,}HOro o6pasosaHHx,  [M] .1947.
[99]B A CyxoMnHHCnH}, IIe,}arorH}ecnH} Ko二二e。二cpe,}HeW uxonbm }M} .Mocxsa: Y}ne,}r}s} 1958.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
目录 6-8
引言 8-16
    (一) 问题的提出 8
    (二) 相关概念界定 8-9
    (三) 相关文献综述 9-14
    (四) 研究价值 14-15
    (五) 研究方法 15-16
一、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的渊源 16-21
    (一) 社会背景 16-17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村教育 16
        2. 苏联1958 年教育改革时期的农村教育 16
        3. 苏联农村发展转型时期的农村教育 16-17
    (二) 理论基础 17-19
        1. 对马卡连柯思想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17-18
        2.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支撑 18-19
    (三) 实践基础 19
    (四) 主观基础 19-21
二、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1-32
    (一) 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农村学校 21-23
        1. 农村学校的培养目标 21-22
        2. 农村学校的环境作用 22-23
        3. 农村学校与家庭、社会生活的联系 23
    (二) 高素质的农村教师 23-27
        1. 校长的引导作用 24-25
        2. 教师的教育技巧 25
        3. 教师的团队力量 25-26
        4. 教师的优良传统 26-27
        5. 教师的知识体系 27
    (三) 创造性的劳动教育 27-32
     ................................................................
三、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的特点 32-35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
    (二) 农村教育和农村生活相结合 32-33
    (三) 教育学生与教育农民相结合 33-34
    (四) 服务农村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34-35
四、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35-40
    (一) 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办学 35
.....................................................................................
结论 40-41
参考文献 41-44
后记 44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