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随着这个被“边缘化”的庞大的群体数量的激增,我们发现与之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当有关流动儿童成为被拐卖的高危群体,或是其违法犯罪的案例等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报道中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流动儿童的社会问题不可忽视。流动儿童在其社会适应过程中,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外因,他们要面对新环境对他们的接纳,这种“接纳”的态度或是关切的也可能是排斥的。而当流动儿童产生误解、偏离了正常轨道时,也就出现了负面情况。如果我们不分析原因,不对他们的社会适应作特别的研究,他们的社会适应将会出现问题,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其研究意义更具有实际和迫切意义。当前国内研究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将其与对照群体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流动儿童单一类型群体研究得较多,由于对社会适应性概念没有统一界定,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因此,本研究尝试将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做社会适应性比较,既能全面探讨它们间的差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认识。
...........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
当前关于社会适应性定义没有统一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国内外学者的一些观点:美国学者利兰和科恩的研究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一种心理适应,即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对社会文化的适应、对价值观念的接受和对生活方式的应对。①美国学者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即融入环境、改造环境、离幵环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②方晓义,张锦涛等人在研究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时指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一般从外显行为和内隐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又包括问题行为、社交焦虑和抑郁等三个方面。③林崇德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指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方式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④陈建文、黄希庭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人们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2国内外社会适应性研究现状
对一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自我发展、安全依恋和交互适应与交往的同伴和母亲的影响有很大的关联,因此,那些被社会所认可的学生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同龄伙伴的影响。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移民来的学生之前在自己国家里是需要通过做挑战性的文化交流工作以达到自身积极的社会适应。等人对新移民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提出干预研究,干预实施着重在于学校,学校辅导员、老师和管理员参与对学生提供各种级别的支持:咨询,文化协调,新移民学生家长的培训,联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3研究设计.....17
3.1己有研究的不足....17
3.2研究假设...........17
3.3研究设计......17
4研究结果与解释..........20
4.1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20
4.2城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现状分析........20
5分析与讨论....29
5.1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比较分析.......29
5.2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比较分析.........31
5分析与讨论
5.1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比较分析
流动儿童来到新学校,遇到老师与同学,在与同学逐渐的积极互动中,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便多了一份成长的陪伴和支持的力量。而学校是儿童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学校教育会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长沙市招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越来越多,遍布五个区,都实行“统筹协调,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让城市流动儿童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是为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不仅在学习、受教育程度上的平等,更是尽早适应新环境、新同伴、新老师的过程。这次调查研究选取的长沙市的流动儿童,当他们从农村或是其他城市转到新的环境中,在逐渐适应的过程里,他们的交友、维持人际关系的适应状况就稳定些。
5.2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比较分析
城市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当中,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最高,依次是支持利用度维度,主观支持维度,这说明城市流动儿童的客观支持状况要好于其它支持状况;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最低,表示相比其它支持状况,流动儿童主观感受到的情感支持等方面要差一些;支持利用度维度的标准差值最大,分布范围较大,说明个体差异明显。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等问题已被广泛关注,随着长沙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门滥的降低,这些孩子可以感受到完全平等的“长沙人待遇”。面对公平的教育、良好的师资、校园同伴的关心帮助等客观支持,我们还需要走入流动儿童的内心深处,让他们真正主观感知到受尊重、被肯定等情感支持。
.........
6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社会支持上做比较,目的在于探讨两者间的差异,更是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支持状况。利用学者提出的社会适应性的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来分析它们的相关关系,比较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城市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总分及各个维度上都要显著低于城市非流动儿童。结论二,城市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个维度上都要显著低于城市非流动儿童。结论三,城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力要比城市非流动儿童的高。城市流动儿童、城市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社会适应性水平就越高。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对社会适应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对两种类型儿童回归方程中解释力的比较得出,城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其社会适应的预测力要比城市非流动儿童的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