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研究以茶叶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在安溪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者成熟量表,进行量表开发、修正,从而确立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感知结构体系。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目前,“三农”工作的焦点已转移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上,其范围更为广泛,标准更为严格,任务也更为繁重。农业农村部将严格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和部署,全方位地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促进经济更好发展。然而小农户农业经济占我国农业经济比重很大,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定要发展好小农户,实现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衔接[1]。2015年、2016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从农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提高效率和水平等方面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具体阐释、顶层设计、政策支撑、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指示,旨在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有效连接提供新的政策建议。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明确表示:“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当前经济发展必须以持续进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从而达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研究从小农户的意愿,吸引投身农业的人才,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农村金融助力农村经营主体意愿,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的角度出发,探索农业农村发展之路,通过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调查研究,检验影响其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衔接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农业论文怎么写
.......................
1.2主要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主要内容
本研究由五章组成。本研究第一章对当下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做出解释说明,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的影响,并相应制作出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上提出变量概念及影响关系;第三章在第二章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并设计问卷以收集相关数据;第四章将收集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假设;第五章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及建议启示。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研究详细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具体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并给出研究的技术路径图。
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通过阅读文献,找出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产业结构关联、演变、优化理论以及供给侧理论,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自变量农业供给侧改革、因变量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调节变量政府支持进行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关系说明。
第三章理论假设与研究模型。在第二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本研究的研究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根据前人成熟量表设计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进行线上线下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
第四章实证分析。将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将其在放入统计软件SPSS中,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以验证假设,并根据这些假设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校正。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本章针对本研究假设进行总结,并针对问题为政府、茶叶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在他的文章《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2]。此后,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方面得到较好的运用。接着,众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探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可能会从信息弱势中获得利益。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对于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课题。Raymond J.H等人探讨了如何从不对称的信息中获取宏观经济的动态信息[3];Helmut B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整的背景下,对双方的契约进行了深入探讨[4];Iris C深入探讨在一个满足国际资本市场准入标准的经济环境中,借款方与借款方之间的信息不平衡所带来的各种影响[5]。
人们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掌握信息的深度都有所不同,这完全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决定。掌握信息通常有助于人们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而那些信息获取较少的人往往会陷入过度钻研的困境。从市场上来说,信息的获取读不通,则会导致不同的状况,获取多,就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买到更优质更实惠的产品,价格上来说也可以控制在很好的范围,而信息获取少的人则会从品质和价格上都缺少了保障,选择少,产品质量就不能保证。
................................
2.2茶叶小农户的相关研究
2.2.1茶叶小农户的概念界定
在关于小农户的学术探讨上,全球的研究者们已经形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小农户这一特定经济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在此背景下,由前苏联经济学家A.Chayanov主导的组织生产学派、美国经济学家T.W.Schultz领导的理性小农学派,以及以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宗智为代表的历史学派,都对小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农村合作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也将讨论这一问题。这些学派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小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在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他们的观点。
在初始研究阶段,我国学者在研究小农户行为理论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经典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拓展。庄晋财(2018)从前景理论的视角,对兼业小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强调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性,以解决小农户存在的非理性行为[12]。周静等(2019)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农业补贴如何影响小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特别突出价格补贴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基于福利成本分析以及产权理论提出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两种不同思路。为共同推动农业生产向前发展,他也对现有的补贴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3]。陈勇、王睿等(2020)利用博弈论对禁牧政策执行前后,小农户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政府推行的“一刀切”策略是导致小型农户不遵守放牧规范的关键因素之一[14]。单玉红(2020)及其团队指出,传统的小农户行为理论在解释社会转型期间国内小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5]。他们发现,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根据国内的具体状况,引入了“社会化小农”这一创新观念。该观点不仅强调了农民自身因素的重要性,而且还将国家、市场与小农户联系起来分析小农户生产和经营行为。虽然当前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和完善国外理论的同时,也在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但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小农户的实际生产和经营行为,并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政策和制度对小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
3 理论模型与假设 ..................... 25
3.1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的关系 ................................... 25
3.2 政府支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中的关系 ............................. 26
4 研究方法设计与数据统计 ....................... 28
4.1 研究对象选择 ..................... 28
4.2 问卷设计 .......................... 28
5 实证分析 .................................. 31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
5.2 信度检验 ........................................ 32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农业论文参考
首先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5-1可以得出,男性有307人,占比为65.6%;女性有161人,占比为35.4%,男性占比较多,可能的原因是当下还是男性外出劳作居多。在年龄分布上,中年人所占比重较大,30岁以下有66人,占14.4%;31-39岁有201人,占42.9%;40-49岁有133人,占28.4%;50岁及以上有68人,占14.5%。从户籍情况来看,城镇户口居民较多,有318人,占比达67.9%,农业和非城镇蓝印户籍人数有150人,占比为35.1%。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初中、高中、大专人数相近,分别为103、111、109,占比分别为22.0%、23.7%、23.3%;而小学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人数约为69、76,占比分别为14.7%、16.2%,这表明参与这个过程的相对文化素质不高。从家中非劳动人口数量来看,有238人家中非劳动人口数量为1个及以下,占比为29.5%;家中非劳动人口数量为2至3个的有215人,占比为45.9%;家中非劳动人口数量为3个以上的只有115人,占比为24.6%。从家庭年收入的部分来看,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占比15.8%,人数为74人,占整个样本容量的大部分是家庭年收入在20000-50000元占比39.5%,人数为185人;50000-100000元占比28.6%,人数为134人,家庭年收入为100000元以上占比16.0%,人数为75。
................................
6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茶叶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在安溪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者成熟量表,进行量表开发、修正,从而确立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感知结构体系。探讨农业供给侧改革、政府支持、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前因变量、政府支持为调节变量,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为结果变量的研究理论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对三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经过论证分析,本研究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1)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改革对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产品质量、创新生产经营等商业模式、市场经营三个自然因子是影响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农业生产供给侧的产品质量,不断扩展提升创新生产经营、市场经营能力,对增加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方面有较高的改进提升空间。
(2)政府支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与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本研究将政府支持作为调节变量,验证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与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之间的影响作用。在控制其他因素不便的情况下,本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支持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与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有显著的调节效果,这表示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对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意愿的正向影响愈大。说明茶叶小农户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合作时,对于政府支持的感知也是影响衔接意愿的因素之一,包括在政府支持中加大补贴、培训、信贷支持,增强茶叶小农户的衔接意愿。其次茶叶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钟,提供有安全品质的产品服务,承担起经济、产品责任。最后茶叶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形成政企农三方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