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情绪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856 论文编号:sb2023091911053251039 日期:2023-09-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基于敬畏原型理论,探究敬畏情绪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敬畏情绪在可持续旅游研究领域的空缺,丰富了情绪在可持续旅游中的作用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碳达峰和碳中和更是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昭示着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战略。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并且拥有天然的优势与条件,理应成为美丽中国建设道路上的先导性产业。但是,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也暴露出了许多环境问题,因此亟待探究有效的管理措施,用于减少旅游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旅游规模扩张与景区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过程中对环境进行评估和监督,也要认识到游客行为这一影响旅游地环境的关键因素(Gao et al.,2017),不恰当的游客行为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Lee et al.,2017)。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活动的规模化开展对旅游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范钧等,2014),小到折损花草树木、随手乱扔垃圾,大到污损文物古迹、破坏地质地貌,等等。在我国,尽管景区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和现行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都采取了限制、处罚等管理措施对游客行为进行约束和警示,但这些硬性管理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监管和惩戒范围有限以及力度不足等弊端,故无法对所有破坏行为进行有力的约束,不利于整个旅游地和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旅游情境中,亲环境行为是游客以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为目的,提倡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施行的一系列行为(范钧等,2014)。现有研究主要从客观情境和主观个体两个主体视角出发来研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各类因素(Chiu et al.,2014)。一方面,良好的目的地地方属性可以驱动旅游者产生环境责任行为,主要包括目的地氛围和环境、旅游服务、环境知识教育(贾衍菊和林德荣,2015);另一方面,在外部制度薄弱的现实背景下,从旅游者内部视角探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成为学界的研究焦点(邱宏亮等,2018),主要包括旅游者态度、环境知识、个人能力、主观规范、宗教信仰、习惯背景和地方依恋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Vazquez et al.,2019)。
..........................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鉴于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我国旅游现实中游客行为失范的普遍性、国内外学界对旅游亲环境行为研究的日益强调,以及敬畏情绪在旅游亲环境行为中的研究不足,本文对旅游中敬畏情绪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如何加强旅游活动中情感的培育和精神功能的渗透,促使旅游者在旅游中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为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企业提供实践指导。总体而言,研究目的有以下三个:一是探究旅游情境下的敬畏情绪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二是探究敬畏情绪是否通过自我渺小感这一中介机制影响游客的亲环境行为;三是探究敬畏情绪能否增强较低的自然共情特质的个体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即敬畏情绪与自然共情在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中的交互作用。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外学者对于敬畏情绪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对敬畏情绪所引发的行为后效和机制的研究还较为匮乏。敬畏的心理原型理论指出,敬畏会引起个体的浩大感知以及顺化需求。本文在旅游情景下将敬畏原型理论与游客亲环境行为相结合,并引入自我渺小感这一自我评价变量作为中介因素,尝试构建“外界情境——内在自我——行为”的理论模型。本研究考察了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前因变量——敬畏情绪,将情绪的影响作用具体到一种离散的情绪视角,延伸了敬畏的亲社会功能的应用范围,拓展了情绪在可持续旅游中的作用。同时,既有研究还未探讨敬畏情绪与亲环境之间是否存在调节变量,因此本文结合游客的自然共情,讨论敬畏情绪与自然共情的交互效应,对于丰富游客敬畏和亲环境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2.文献综述
2.1敬畏
2.1.1敬畏的概念
“敬畏”一词的提出来自古希腊,其主要被用于神圣的宗教场景中,苏格拉底最先将敬畏与自我认识相关联,主要强调人们应当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并追求真理(王克,2016)。而中国关于敬畏最早记载于《史记》之中,“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其含义是,周公奉天命佑护四方安定,使得国泰民安,百姓得以丰衣足食,故而子民对周公怀有既尊崇又惧怕的情感(汪荣有,2016)。在这里,敬畏是低权力个体向处于高权力的个体传达尊敬和虔诚的信号。当一个主体的力量过于庞大,自身感到无法企及时,人们就会对其产生敬畏之感(张伟胜,201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畏”在这里具有畏避、畏惧和敬畏三层含义,其中“敬畏”是孔子对于重建“天下有道”的秩序社会的核心阐释(任剑涛,2008)。所谓“敬畏”,即是因敬而畏,敬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理念和价值追求,畏则是主动的约束和自我反省,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王晓丽,2009)。与道家理论中对于“阴阳”的释义相近,敬畏情绪也具有两面性,它是包含着敬重和畏惧的一种矛盾情感体验。
学界对于敬畏的讨论早期主要集中于宗教、神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才开始更多地关注敬畏研究。在心理学早期研究中,马斯洛在探讨“高峰体验”的具体特征中,提及了有关敬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释(Wulff,1965)。Schneider(2015)认为敬畏情绪的产生源是于对未知事物及其产生的神秘感,该情绪会让个体保持一种好奇的心理以及谦卑的姿态。直至2003年,Keltner&Haidt才首次提出敬畏的科学定义:当人们面临一些超出当前认知范围并无法用现有的认知框架解释的浩大的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同时,他们认为,该情绪包括了多种成分,例如困惑、顺从、惊讶、好奇等等。随后,Halstead&Halstead(2004)对Keltner等(2003)的定义提出了质疑,认为敬畏是一种包含庄严的或虔诚的惊奇、恐惧、钦佩和恐怖的复杂情绪,是人们面对自然界中巨大的、难以解释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其强调恐惧才是敬畏情绪的必要成分,并且指出敬畏体验并不一定会让个体产生顺应的需要。虽然敬畏包含恐惧要素,但其更多地被学者们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亲社会情绪(Gordon et al.,2017;Stellar et al.,2017)。也有研究者从敬畏功能角度出发,指出敬畏是一种自我超越情绪(Stellar et al.,2017),并且这种自我超越性具有使人摆脱世俗欲望,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神奇力量(Hu et al.,2018;Jiang et al.,2018)。
............................
2.2游客亲环境行为
2.2.1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定义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和促进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的相关研究成为近二三十年来日益重要的研究焦点。亲环境相关行为最早被定义为个人依据其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情况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所做出的行为(Hines et al.,1987),而后拓展成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个人或集体付出的行动(Sivek&Hungerford,1990)。学者Stern(2000)率先将“亲环境”的概念引入到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并定义为人们通过改变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来保护或维护环境的行为。Kollmuss(2002)通过整合既有研究,总结概括了亲环境行为的定义:“有意识地将个人行为对自然世界和建成世界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行为”。尽管之后出现了大量关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衍生了许多与亲环境行为类似或相近的概念,有环境责任行为(Lee et al.,2013)、社会责任行为、环保行为(万基财等,2014)、环境友好行为(李秋成和周玲强,2014)、生态行为(张环宙等,2016)等,但对其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定义。在旅游研究领域中,亲环境行为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游客为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Leeet al.,2011)。鉴于目前关于游客环境行为的研究越来越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余真真和田浩,2017),因此关于亲环境行为地定义应该拓展至惯常环境中的各种环保行为,而不能仅局限于在非惯常环境(邱宏亮等,2018)。李文明等(2019)将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扩展为:游客在广义的旅游地环境及要素中所实施的高层次文明旅游行为,包括尊重行为、审美行为、共情行为和保护行为等。
....................................
3.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24
3.1研究假设....................................24
3.1.1敬畏与亲环境行为..............................24
3.1.2自我渺小感的中介作用..........................25
4.敬畏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28
4.1研究目的.......................................28
4.2研究设计(真实情境)............................28
5.敬畏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自我渺小感的中介.........................32
5.1研究目的.................................32
5.2研究设计(图片启动法)................................33
6.敬畏与自然共情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
6.1研究目的
以往关于亲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在个体个性因素层面上很少考虑过自然共情特质。自然共情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特征,与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其他众多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影响亲环境行为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Waytz et al.,2010;Tam,2013;Gosling,2010)。然而,以往研究大多是探讨自然共情与个体过去的亲环境行为,或者构建自然共情与亲环境行为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未曾探究过自然共情对实际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亲环境行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补充以自然共情这一个体内在人格特征和敬畏情绪这一外在情绪因素对游客亲环境行为影响的交互效应,为丰富亲环境行为理论提供思路。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7.结论与启示
7.1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敬畏的原型理论,通过3个实验在旅游情境背景下探讨了敬畏情绪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渺小感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最终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敬畏情绪对于游客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发现可以通过Keltner&Haidt(2003)对敬畏的原型模型进行解释。由敬畏原型特征中的顺应需要可知,当面临令人敬畏的浩大事物时,个体会通过更新图式地方式来接纳这个新事物(Keltner&Hadit,2003)。为了实现浩大体验的适应和心理图式的更新,个体会将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到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关注上,增强与自然的联结感(耿爽,2019)。这种自然联结感会知促进个体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Dutcher et al.,2007),个体会将自己视作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减少个体关于控制自然和战胜自然的错误认知,增强其对自然环境利益的关注。另外,本研究还讨论了不同情绪下产生的敬畏情绪是否会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产生显著差异。相对于愉悦组和控制组而言,敬畏情绪组的被试在目标行为阶段表现出了更多关于亲环境的真实行动,从而排除是愉悦等其他积极情绪作用会对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
(2)自我渺小感在敬畏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时,他们更容易从事与社会利益相矛盾的自我导向行为,如炫耀性消费,这与亲环境行为所倡导的减少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相违背。与之相反,作为一种自我超越情绪,敬畏情绪能够让个体知觉到自我的渺小(Piff et al.,2015),自我意识减弱(Shiota et al.,2007),从而降低个体对自我相关目标和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并将自己视为大自然这个更大团体的一部分,进而知觉到自己的生存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更加关注他们所属的内团体——大自然的利益(Martin&Czellar,2017)。随着敬畏感带来的自我关注的降低和对自然关注的提升,个体会自觉地减少自我导向行为,更多地关注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导致亲环境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