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以2008-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避税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区分不同产权性质与不同产业间企业避税的存在使得企业过度投资情况如何变化,以及媒体报道作为外部监督机制在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之间发挥何种效应。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税收收入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公开信息可得,2020年我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5.5%,在我国社会保障以及基础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所得税作为我国第二大税种,自开始征收企业所得税至今,对所得税税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进行多次的调整,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纳税体系。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支撑,但是对企业而言却是负担,缴纳税款不仅意味着企业利润和股东财富的降低,也会造成大量现金流出。而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无法满足所有企业融资需求,税款缴纳所需的大额现金流,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企业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还是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都会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的避税手段以减少税负。这也使得国家愈发重视对反避税手段的使用,但是经调查发现,税收流失额并没有随着监管强度增加而减少,企业避税方式变得更加隐蔽与复杂。有不少学者认为企业避税能够提升企业现金流的利用效率、缓解融资约束进而增加企业价值,但也有学者认为过于激进的企业避税具有负面效应,例如企业避税会影响企业声誉、降低信息透明度增加管理者侵占所有者权益的可能等,企业避税的负面效应相关研究并不全面,如何抑制企业避税的负面效应也更需要进一步探索。
会计论文怎么写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对国家繁荣发展至关重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世界经济急剧跌入负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虽然2020年全社会消费总额有明显的下降,但投资和进出口依旧发挥积极作用,使国家经济保持上升状态,2021年投资需求更是对经济增持达到了13.7%的贡献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投资活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投资规模的大小并不代表着企业所获利益的多少,能否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收益最大化的方案才是企业获利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判断投资方案质量,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影响投资效率的因素,例如因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管理者可能错误估计投资项目发展前景,造成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导致管理者过于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导致过度投资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企业避税活动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已有研究探讨了企业避税与商誉、股价暴跌风险和经济增长放缓等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避税活动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较少,但是如何做好投资决策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避税将加剧代理冲突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两者皆是引发过度投资的关键要素。在企业信息不对称加深导致股东无法有效对管理者行为决策做出监督时,外部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避税对过度投资的关系与媒体报道作为外部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效果是亟需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媒体报道,探索企业避税对过度投资产生影响背后深层次的内在机理、因果关系和逻辑脉络,以及在媒体的监督下,企业避税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如何变化,并且为如何减少过度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提供建设性意见。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了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的研究内容。尽管企业避税领域以及过度投资领域的研究较多,但以往文献主要聚集在如何影响企业避税和投资效率,鲜有文献对企业避税经济后果以及该经济后果对企业投资决策相关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避税对企业造成的各方面有利或者不利改变,以及如何将这些变化作用于企业投资效率。
第二,拓宽了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的研究视角。为了增强企业避税对过度投资影响的研究意义,本文引入媒体报道作为调节变量,探索在这一外部监督机制作用下企业避税与过度投资之间关系的变化。其中,本文选用媒体报道探讨正、负媒体报道造成市场信息含量变化,如何影响潜在投资者决策以致影响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之间关系,为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提供了证据,也为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路径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企业避税
目前,企业避税尚无统一且被学者和专家普遍认可的概念,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对于企业避税概念的认定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认为避税是与税收筹划、逃税完全不同的概念,税收筹划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行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获取节税的利益;逃税是完全违法的行为,被监管机关发现之后将面临严重处罚;而避税是企业利用法律漏洞或者不全面的地方进行减负行动,属于合法但违背了立法目的的行为,例如李辉和朱洪泽(2000)的研究中认为企业避税是由于税法的内在缺陷给企业带来的减少税负的机会[30]。第二种观点认为避税不仅包括合法避税,也包括偷税、逃税等不合法行为,将一切减少税负的行为统称为避税,如Hanlon和Heitzman(2010)在研究中在不区分税收优惠与专门为减税而发生的复杂行为的基础上,将企业避税定义为减少显性税收行为,不考虑其合法性[31]。第三种观点认为避税是合理合法的行为,是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减少企业税负,例如Dyreng等(2008)将避税定义为完全合法的税收筹划[32]。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区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在数据获取上的难度,大部分研究将企业避税定义为广义的减少税负行为,不区分规避税负的行为是否合法,统一称之为企业避税。本文沿用前人的研究,将所有以减税为目的的行为称为企业避税。
.................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是由Akerlof等三位经济学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目前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中,企业内部各主体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主体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内部所有者在判断经营者的工作情况、外部投资者判断该企业的可投资性时,所依据的信息与企业经营者或其他主体并无区别,因此可以做出最佳判断。但现实的资本市场中,因各经济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数量、信息质量等的不同,使得不同主体之间信息达不到完全对称,因此各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信息劣势方无法准确判断决策所带来的价值,可能会夸大该决策的可获利性,而对风险的评估不足;信息优势方则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信息量充足,为其行为和决策等都提供了极大便利。
经过众多学者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并且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深,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大股东,都有更大的空间侵占债权人或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2.2.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是契约理论形成史上最受关注也是对企业治理最重要的一次发展。在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各项工作分工更加详细,大部分企业选择雇佣的职业经理人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代为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事项。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即委托人将部分权力交于代理人,一方面,企业所选择的代理人有着大量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相对委托人而言,代理人更能够胜任管理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委托人不用在企业发展上耗费多余的精力,有更多的时间寻找其他契机。代理人操持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对企业内部信息掌握全面。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21
3.1 研究假设 ................................... 21
3.1.1 企业避税对过度投资影响的相关假设 .......................... 21
3.1.2 企业避税对过度投资影响存在异质性差异的相关假设 ................... 23
第4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34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4.2 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 35
4.3 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 ........................... 38
第5章 减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对策研究 .......................... 53
5.1 树立正确的避税态度 ..................... 53
5.1.1 了解避税负面效应 ............................. 53
5.1.2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 53
第5章 减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对策研究
5.1 树立正确的避税态度
5.1.1 了解避税负面效应
不同程度的避税行为,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充分了解企业避税的负面效应,树立正确的避税观念,对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治理体系之下,虽然企业避税能够减少现金流出带来一定避税收益,但随着避税程度的加深,避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愈发明显。第一,避税越激进,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冲突问题也越突出,为获取相关信息,信息使用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信息获取成本,代理冲突的加深也使代理成本进一步提升。在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的环境下,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失效,外部债权人和投资者也无法获取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不仅损害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容易导致内部其他员工利益被侵占。第二,隐蔽又激进的避税活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不合规行为,一旦被税务监管机构发现,将会面临巨额处罚,使得企业现金流集中流出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不利影响。第三,激进的避税活动被曝光也会导致企业信誉和社会声誉迅速下降,银行等债权人可能会提出更高的合作要求甚至停止合作,给企业带来极大经营风险。第四,管理层行为被揭露对管理层后续职业发展并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业内委托人在寻找职业经理人时对该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持有怀疑态度。
因此,充分了解激进避税的负面效应,树立正确避税和纳税意识,拉动内外部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无论是对管理者职业发展还是企业经营都至关重要。在进行合理税收筹划的基础上,遵守法律规定,按时缴纳应交税款,不存在被税务机关发现并处罚的风险,并且对信息传递和代理问题也不会造成过多不利影响,内外部监督生效,管理层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更多考虑的是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投资项目,而不是管理层私人收益,对缓解过度投资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
会计论文参考
..............................
结论
在我国上市企业中,众多企业存在企业避税与过度投资行为,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严重阻碍,本文以2008-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避税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区分不同产权性质与不同产业间企业避税的存在使得企业过度投资情况如何变化,以及媒体报道作为外部监督机制在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之间发挥何种效应。为检验上述关系,本文首先对三者概念进行界定;第二,参考以往研究确定企业避税、媒体报道和过度投资的衡量方式;第三,进行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论如下:
(1)企业避税正向影响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企业避税增加企业自由现金流留存、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代理冲突,自由现金流增加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高管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限制更少,因此降低警惕性容易造成对投资项目预期判断失误,进而导致过度投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深使企业更容易获取外部投资者信任并得到过多投资,使得可使用资金增加,给予企业更多选择投资项目的空间;在企业避税过程中因薪酬契约失效等问题加重代理冲突,使得管理层为获取私人收益扩大投资规模、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造成过度投资。
(2)企业避税正向影响过度投资行为在国有企业和第二产业中更为严重。不同产权性质下,国有企业融资能力强且成本低,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融资约束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并且国有企业代理冲突较非国有企业严重,企业避税造成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更大。从不同产业来看,第二产业中投资规模大且需求较高,一方面过多的投资需求容易造成投资判断失误,另一方面这也是高管机会主义行为最好的遮掩,使高管机会主义行为实施成功的几率更大。
(3)媒体正面报道加强了非国有企业和第二产业中企业避税和过度投资的正向关系。国有企业有政府支持,媒体报道对国企的融资能力和竞争力无太大影响,而非国有企业依赖外部融资,且企业形象对外部融资的难易有极大影响,非国有企业更有与媒体合谋的动机。第二产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媒体关注度较高,企业行为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因此第二产业更有与媒体合谋报道动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