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献综述
1.1背景音乐的相关研究
音乐是一门听觉与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蕴含深刻音乐教育思想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古代经典著作乐记中也有写道:“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它表明音乐是心灵的情感显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白。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美国)认为,音乐对于人像是精神状态的映像符号,它象征一种隐喻性的情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就提到:“节奏与乐调用最强烈的力量沁入心灵的最深处。”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美学》中对音乐作如下阐述:“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音乐作品是透人人心与主题合二为一,因此,音乐是最情绪化的艺术。”在古希一腊人的生活中,他们将音乐作为人与神间交流的手段,以获得情绪的净化和神的庇佑。
自古到今,国内国外,音乐与人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方学者先贤对其的作用机制也从不同学科角度给与解释和阐述。从生理角度来看,该学说认为音乐是通过和谐声波作用于人体内细胞的固有振动,达到共鸣效果,如脉搏、心率、血压等,二者产生物理共振,从而改善体内紊乱状态,并通过大脑神经系统调节情绪行为体验,促进身心健康。
在心理机理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被很好的运用于解释心理能量的平衡与宣泄。该学说认为情绪是一种具有能量的自然过程,会有发生、发展、高潮、回落。人如果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就是打破了人体内在平衡。根据弗氏理论的观点,心理能量是决定人体心理的动力系统是否均衡发展运转的关键所在,因此这些心理能量如果不能恰当地发泄、移置、升华,个体会出现种种人格障碍,严重时甚至导致会精神失常。而对音乐的审美和体验正是通过音响的兀素对被压抑的情绪适当表达和释放,使应激状态得到缓解,最终达到内心平静
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音乐是一种交流手段,个体通过音乐能够获得感知作曲者的情绪,体验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自己,升华自我,通过音乐形式的完美和谐来获得满足(H.Kohut,S.Levarie1950,从而唤醒、整合人格的力量。正如S.K.Langer所说:“我们可以用音乐去改变主观体验并巨恢复人格的稳定性。
二战中,美军医院为受伤士兵播放音乐解思乡之苦,却意外发现病员的伤口感染率减少,死亡率下降,这在当时就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重视,引起人们的注意。音乐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直到1950年,由于专业的音乐人和心理学家的介入,美国设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会(NAMT,这标志着音乐治疗作为新兴的现代学科由此诞生,也开启了相关学者将音乐运用于心理研究的热潮。
“背景音乐简称为BGM Cback ground music),通常是指个体在完成任务时所听到的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无关的音乐”一直以来,研究者们都注意到背景音乐对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影响,相关课题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
Lozanov早在1989年就研究发现将背景音乐以“暗示学习法”的形式呈现可以提高记忆,促进学习
"Felix(1993)也针对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条件下,大学生的瞬间记忆的不同效果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个体在浪漫的音乐背景下记忆效果最好,其次则是摇滚音乐”Baumgartner的研究表明,四分之二的个体被试对背景音乐的感动是由于音乐勾起了他们过往的回忆,这种联系是自然}而然的
朱慧(2006)通过对大二学生播放主题音乐来记录被试的思维类型,发现由音乐诱导引起的发散思维其范围更为广阔,并目_得出结论,即“对于那些需要发散思维的课程,以音乐作为媒介进行渗透、诱导”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2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概念
1.2. 1心理健康课程的概念和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曹成刚(2004)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培养和提升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专门设置的目标课程,是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关键目‘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大面积高效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路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的阐述,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编排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导向的。
樊富垠(1996)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各类心理疾病,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胡凯,唐柏林,谢炳炎(2006)、李瑞(2006)等也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观、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择业求职等几个部分构成。这在我国学界观点趋于一致,已经达成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学者也注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因此,网络心理与调试、个性优化与意志锻炼、职业生涯规划等富有个性化目‘体现与时俱进的专题也逐渐被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2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要求,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基础性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维护心灵和谐和情绪的平稳:心理素质则是发展性要求,强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潜能开发,学会自我调控和适应,树立完善的人格。一般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心理健康状况包含进心理素质里边,而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构建创新型和谐社会对人的基础性要求。由此,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其中前者是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后者旨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不是以逻辑知识的传授为目的,}fn是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投入程度。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培养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待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试能力
1.3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
1.3. 1教学效果的概念
对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反映即教学效果,其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教学效果是指教学在课堂情境中的实时情况,广义的教学效果体现为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产生的变化和收获。美国教育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 )‘曾提出:“一个教学产品的效果如何,最好是通过系统收集的证据来说明。”因此,按照这种观点,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学习者身上则为稳定目_持久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动作二个方面
高校的课堂教学评估主要是用来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前出现的一种新的角度为柯氏的培训评估四级理论模型,根据此种模型理论,高校大多的教学效果评估也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别是学生反应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学习行为能力评估以及教学最终结果评估
1.3. 2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
而心理健康课程因为其课程内容具有内隐性、个人化、建构性等特点,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制定硬性、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也不符合心理健康本身所倡导的自由、个性心理体验的特性。大学生个体的情感状态、心境体验等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他们的心理属于难以量化的主观现象。因此,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评估是不合时肩{目_违背心理健康的精神要求的,“应该将评价的立足点建立在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学后心理品质的优化、对调节心理方式的习得和行为态度的改变上,动态地考察这些发展变化对个体情绪情感、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理论和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本文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定义为二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心理素质水平、学生课堂主观体验、客观行为。
心理素质由于是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概念,是属于本土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心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在以前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当中,有的将16PF,作为测量工具,或者选取一些相关心理特质如自信、信赖他人、自我概念等作为心理素质的指标[mo。在对心理素质的概念研究上,有的学者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oat,有的干脆将其等同于心理健康。“罗品超使用因子分析法将大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七个模块: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宋景华等(2004)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环境适应、人际、人格和爱情观等方面内容。在前人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上,虽然没有全然地统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通之处,其结构中包含的共性内容便是情绪压力应对、自我意识、人际、性格、认知以及其他健康的人格特质。因此本文中将心理素质的指标确定为心理健康水平、非理性信念之爱情、情绪压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这恰好涵盖了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并目_是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子以测量。
其中学生的课堂主观体验是指在课堂中心境情绪状态,以及对课堂的自评反馈态度,包括满意度和投入程度等。
客观行为方面的变化则作为教学效果的辅助参考,每一次课程进行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行为进行观察子以记录,在课程结束时对同学们的最终成果即期末成绩一起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客观化材料。
第二章 问题提出 ..........................16-22
2.1 当前大学生心................................ 16-17
2.2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 17-18
2.2.1 心理健康课程的.......................17-18
2.2.2 心理健康课程目......................... 18
2.3 心理健康课程的教............................18-21
2.3.1 心理健康课程的.................................... 18-19
2.3.2 背景音乐融入心理.................. 19-21
2.4 研究意义 ..........................21-22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2-30
3.1 研究设计 ..................................22-25
3.1.1 研究总体设计..................... 22
3.1.2 研究目的...................... 22-23
3.1.3 研究假设........................... 23
3.1.4 研究方法................................ 23
3.1.5 研究工具 ...........................23-25
3.1.6 研究对象........................... 25
3.1.7 研究信度................... 25
3.2 研究程序 .............................25-26
3.3 背景音乐结合课程.............................. 26-30
3.3.1 背景音乐审美活动理论.....................26-27
3.3.2 曲目选取原则 .............................27-28
3.3.3 本研究确定的具................28-30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30-40
...............................................................................................
结论
(1)加入背景音乐的心理健康课程相较于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是更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2)加入背景音乐的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相较于传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其课堂满意度更佳
(3)加入音乐的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相较于传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的课堂行为更加符合规范,更好地达到课程目的。
参考文献
[1] Watson D,Tellegen A.Toward 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985
[2] Bruscia E.Improvisational Models of Music Therapy. . 1987
[3]Borelli,B,Sepinwall,D.,Bellg,A.J.,Breger,R.,DeFrancesco,C.,Sharp,D.L.,Ernst,D.,Czajkowski,S.,Levesque,C.,Ogedegbe,G.,Resnick,B.,Orwig,D.A new tool toassess treatment fidelity and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fidelity across10years of health behavio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 . 2005
[4] Gresham,F.M.,MacMillian D.L.,Beebe-Frankenberger,M.E.,Bocian,K.M.Treatment integrity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intervention research: Do we really know how treatments are implemented.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 2000
[5] P. N. Juslin.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psychology .
[6] 许志红. 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5)
[7] 王芳,高培霞. 背景音乐的情绪性和熟悉性对记忆影响的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S4)
[8] 戴雅玲. 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方法与意义[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08)
[9] 粟郁.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估[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10] 朱慧,黄志刚. 让背景音乐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J]. 高教论坛. 2006(05)
探析背景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用处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94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