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经济的发展,带来教育的提升,我国城市地区教育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相比之下,经济较不发达的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造成这种情况,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关,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管是教育经费还是教育政策都没有享受与城市地区教育同样的待遇,长此以往,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开,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入学机会和升学机会等许多方面无法与城市地区的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益,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保障农村地区学生的权益,必须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城市地区的学校中得到了很好地验证,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等复杂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源客观上在不断较少,这也符合小班化教学对班级规模的要求。在农村地区实行小班化教学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教育作为精神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单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当代教育追求人的发展,需要优质教育。所谓优质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释放,能力得到锻炼,形成健康的品格,提升幸福感。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念上追求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迎合了大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小班化教学已有研究的广泛的阅读,梳理出小班化教学产生的历史发展脉络,明确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价值和构成要素,对小班化教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理解。然后通过发放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当前农村小学与理想小班化教学对比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期望在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客观上班级人数较少的条件下,利用这个优势,实行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意义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根据农村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实施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充实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农村地区实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农村小学一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小班化教学中关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小班化教学的资料。
………..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小班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以美国尤为突出,美国是上个世纪末期最早进行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国家之一,也是研究资料最为丰富的国家。美国进行了广泛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和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最初是考虑班级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1978年,美国学者通过对班级规模和学生成绩关系验证的实验研究,发现当学生人数小于20时,小班教学的优势显著。在小班中学习的学生相比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后者,并且在小班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随后又有学者研究指出,小班教学不仅在学生的成绩上效果显著,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热情,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环境的优化都有显著效果。关于教学规模和教学效果最具有说服力的两个实验室美国田纳西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实验。田纳西州的实验开始于1985年,包括小学1-3年级和幼儿园两个教学阶段,超过7000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实验进行到1989年,在时间跨度和学生人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验中随机将教师分在人数不同的班级中,并对学生的年级等个人信息,详细记录。1989年后,学生返回正常班级规模的班级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持续记录,最终得出结论,小班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商-只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成绩,并且这种效果在回到普通班级中会持续进行。威斯康星州的实验从1996年开始,这个实验中,教帅与学生的比例为1:15。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年龄较小的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和阅读等各个方面都优于其他学生。经过对各个时期的实验研究总结发现,对于缩小班级规模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个问题,大部分实验都给与了肯定答案。许多实验都证实了,班级规模缩小后,学生在数学和阅读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学生。
…………..
(二) 关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数据库中,以“农村小班化”为篇名,共搜索到文献79篇,其中,期刊共35篇,硕博论文仅有3篇。与小班化教学相比,数量剧减,这说明我国对农村地区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主要研究了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三个方面:小班化教学在城市地区日益发展,逐渐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农村地区的小班化教学。对农村地区小班化教学的存在性研究主要是分析农村小班存在的原因和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学龄儿童的人数在不断下降,农村地区出现大批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班级。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上,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客观上每年出生的新生人口数量减少,所以,适龄儿童的人口减少。另一方面,是大批适龄儿童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批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许多适龄儿童跟随父母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地区学生人数的大量流失。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较差,为了追求教育质量,从农村地区转学进入城市地区,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所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地区学生人数的大面积下降,农村小学形成许多的小班。农村地区小班大量存在。
……….
三、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分析..........12
(一)小班化教学的产生与价值......... 12
(二)小班化教学的要素 .........16
1.小班化教学环境......... 16
2.小班化教学教学理念......... 18
3.小班化教学教学策略......... 20
4.小班化教学教学评价......... 22
四、小班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4
(一)问卷调査现状......... 24
1.问卷的编制 .........24
2.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4
3.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25
4.调查现状分析......... 26
5.小结.........34
(二)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34
五、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38
(一)原因 .........38
(二)对策......... 40
五、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 原因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物质条件比较缺乏。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中的设施极度短缺,基本所有的学校都不具备多媒体设备,许多先进的教学形式受限于物质条件无法开展。班级环境不佳。此外,农村地区一般对外交流不便,比较闭塞,必要的信息交流不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发展和生活。所以,农村地区教师质量普遍不高,师资短缺。因为教师也追求生活的质量,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都会留在城市地区享受优质的生活条件,而生活艰苦的农村地区教师一般教学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地区的师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合理的教师性别结构应该是男女教师各占一半的情况,男教师性格坚毅,威严,女教师一般性格温柔,善于交流,并且有耐心。二者可以在教学中很好地互补。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女教师的人数远远大于男性教师,占据了大半江山,男性教师数量非常少,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年龄结构理想中应该是呈现等差数列的形式,老年、中年、青年教师依次增加,青年和中年教师人数较多,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结合。教师年龄的构成对于教师的素质构成有重要意义,青年教师的冲劲,中年教师的沉稳,老年教师的经验,者结合才会实现教师队伍的和谐。然而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小学教师中,46岁及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很大比例,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青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严重不平衡,青年教师急需补充来调整现状。教师学历结构失衡。教师的学历是代表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不是说教师学历越高越好,但是整体上来看,学历较高的教师会表现出更多的优势。
………..
结论
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全面认识自己,赏识自己的每次进步,最大程度上促进其潜能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小班化教学评价方式追求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实施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农村小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转变教师一直以来只是进行知识传授的想法。对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统领。实施小班化教学以实现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因此,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活动内容的可接受度、分层施教、个别指导等情况。既要评教师的教的效果,还要评学生学的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偏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评判,而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较少。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上要求评价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重视学生得学,参与互动的质量。既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关注学生的瀑堂参与情况。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