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JM公司生产管理数字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和调研,确定了在生产管理数字化当中的四个主要问题,通过流程分析、建模分析等手段,确定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和优化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旨在持续提升公司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电子制造业中,生产管理数字化已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工厂呈现出生产运营更加复杂多变、创新知识更加密集、制造过程更加不确定和难以预测、运营管理更加注重服务价值等新的发展特征[1]。数字化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企业能够实现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和自动化决策,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能够推动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实施,还能够改进企业内部结构,使企业生产更加标准化、高效。特别是数字时代的产业链或供应链体现出更明显的“需求导向、订单驱动”特征,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能通过产业链或供应链关联影响上游企业的行为、效率和绩效[2]。精益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汽车电子制造业运营管理的两大支柱。精益生产通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实现流程的简化和效率的提升,它强调持续改进,通过价值流分析、拉动生产、5S等方法,确保生产活动更加高效、灵活。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精益管理可减少企业各个环节的诸多浪费,兼顾生产进度、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因素并寻找最佳平衡点,成为未来推动制造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企业维持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在近10年中,国际产业格局重大调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和革新的重要时机和窗口[3]。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生产管理数字化概念和内涵研究
(1)国外研究综述
在生产管理数字化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对生产管理数字化的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S Simon等人(2023)将生产管理数字化定义为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生产管理流程的全面升级,强调其在精益生产系统4.0中的重要性,认为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生产管理理念的革新[4]。A Micheal(2024)则从制造行业的角度出发,提出生产管理数字化是将精益制造原则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5]。这些研究普遍认为,生产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工业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在生产管理数字化的内涵研究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与管理的融合上。JSSD Renatho和HF Yochihiro(2024)指出,生产管理数字化的内涵包括生产调度的优化和时间利用的高效化,通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解决装配流水车间的生产调度问题,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潜力[6]。C Zhao等人(2024)进一步强调了多级作业优先级约束对生产管理的影响,认为生产管理数字化的内涵不仅在于技术的应用,还在于如何通过技术优化复杂的生产调度和物流规划[7]。此外,MS Vijaya和A Prashar(2024)从组织学习系统的角度探讨了生产管理数字化的内涵,认为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益实践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运营绩效[8]。

工商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生产管理数字化
生产管理数字化是现代工业领域中的一项关键创新,它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来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升级。这一概念涵盖了从生产计划、执行到监控和持续改进的整个生产周期,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分析和应用数据,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成本和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在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中,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纸质记录被自动化流程和电子记录所取代。生产设备通过传感器和机器对机器接口收集实时数据,这些数据随后被传输到中央数据库或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管理者可以通过用户友好的界面实时访问这些信息,从而获得生产状态的直观了解,并据此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数字化生产管理还涉及到利用先进的分析工具,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预测生产趋势和潜在问题。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效率瓶颈、优化生产调度、减少设备故障和提高产品质量。此外,数字化生产管理还支持定制化生产,使得企业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5G等新技术的发展,生产管理数字化正变得更加智能和互联。设备不仅能够相互通信,还能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无缝集成,实现整个生产网络的优化。这种互联互通性提高了生产系统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生产管理数字化是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它通过整合数字技术、自动化流程和数据分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管理数字化将继续演进,为企业带来更多创新和价值。谢绥萍和周后文(2023)提出,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采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拥有生产执行系统(PES)、质量管理系统(QDA)、智能预防性维护系统(IPMS)等多个先进系统,实现了人、机、料、法和环等关键要素的互联互通 [9] 。吕铁和李载驰(2022)指出应通过构建数字化体系促进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42]。
.............................
2.2理论基础
2.2.1流程再造理论
流程再造理论,也称为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一种管理方法,它涉及对组织内部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构思和重组,以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全面改进。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彻底改变和创新流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善或调整,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流程再造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计算机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1993年出版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哈默和钱皮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BPR理论则主张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流程再造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这种全新的挑战促使企业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流程再造理论(BPR)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审视和重新设计,企业能够消除冗余步骤和瓶颈,从而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加快工作流程,优化资源利用,并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流程再造通过简化和自动化流程,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操作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优化了与客户相关的流程,使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提供更快速的交付、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客户服务。此外,流程再造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它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集成新的信息技术,如ERP系统和自动化工具,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化。流程再造还支持实时监控和管理,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流程中的问题,确保新流程的顺利运行。
......................
第3章 JM公司生产管理数字化的现状与问题 .................................. 20
3.1 JM公司概况与生产管理数字化现状 ........................... 20
3.1.1 JM公司运营状况简介 ......................... 20
3.1.2 JM公司主要生产管理流程 ...................... 21
第4章 JM公司生产管理数字化的优化措施 ...................................... 51
4.1 生产效率管理数字化优化措施 .............................. 51
4.1.1 优化生产效率系统的管理目标........................... 51
4.1.2 整合生产效率数字化系统构架............................... 53
第5章 生产管理数字化优化的保障方案 ..................... 67
5.1 建立高效的数字化开发团队 ...................... 67
5.1.1 构建跨学科人才梯队 ................................. 67
5.1.2 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 68
第5章 生产管理数字化优化的保障方案
5.1建立高效的数字化开发团队
为了确保JM公司运营数字化系统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建立一个高效的数字化开发团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该团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背景、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强大的创新与协作能力,以应对系统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5.1.1构建跨学科人才梯队
高效的数字化开发团队应由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组成。团队成员应涵盖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生产流程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等多个领域。软件开发人员负责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代码实现,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数据分析专家则专注于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生产管理人员凭借对生产流程的深刻理解,确保系统设计贴合实际生产需求;质量体系管理人员则从质量体系的角度出发,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这种跨学科的团队结构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考虑系统优化的需求,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明确岗位需求与职责
对于优化措施里所涉及到的开发团队的人员,JM公司应该明确规定岗位需求与职责,确保各个团队的人员清楚并认可自己的工作内容,避免后续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内容不明确甚至不同团队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比如,软件开发人员负责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代码实现,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需要具备扎实的编程技能,熟悉主流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数据分析专家专注于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熟悉数据挖掘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数字化系统优化的需求单位,要凭借对生产流程的深刻理解,确保系统设计贴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需要具备生产管理经验,熟悉生产流程、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等实际业务环节,熟悉JM公司所在汽车行业的相关体系标准的要求。

工商管理论文参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研究总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企业生产管理数字化的持续改进已经成为了维持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JM公司生产管理数字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和调研,确定了在生产管理数字化当中的四个主要问题,通过流程分析、建模分析等手段,确定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和优化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旨在持续提升公司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问题识别方面,本研究透过深度访谈和生产管理流程调研的形式明确了JM公司当前数字化系统的现状与不足,对于公司在生产效率管理系统、设备保养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和生产计划系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确定了这四个生产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数字化系统存在较大的可优化空间。
在问题的诊断分析方面,本研究通过流程分析、数据建模分析等分析手段,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生产效率管理系统无法快速确定生产效率异常的影响因素、设备保养系统不能高效预防设备异常、质量问题分析效率较低、生产计划系统不能实时优化调整生产计划这几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和确认。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