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径山景区旅游建筑设计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3656 论文编号:sb2024121811485952958 日期:2024-12-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文章从设计应用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当地走访等方式,研究并分析了径山景区的自然地域背景与人文地域背景,以此来挖掘旅游建筑营造的基本依据,并结合实地考察,对径山景区的旅游建筑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总结径山景区旅游建筑营造的不足。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1.1.1 文旅产业的发展变化对旅游建筑的带动作用
随着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崛起,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图1-1)。《2019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旅游投资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投资主体日渐多元;综合贡献保持世界第二[1]”。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略有萎缩,国际出游量下降,本地游、周边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22年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出游半径和目的地游憩半径明显缩短,国内旅游呈现出短线、短途、高频次等新特征(图1-2)[2],这也为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开辟了新的市场。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

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模式、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迭代,地方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已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源和推动力量:一方面,贸易全球化使得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化逐渐减少,商品、建筑、生活用品等逐渐同化,大家趋向于去各地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突出的旅游体验成为新潮流;在另一方面,旅游建筑的地方资源集成作用正逐渐体现,其地域化的特性也日益显著,成为展现地方独特风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
1.2 研究范围划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1.2.1 研究范围选取
本文研究范围即杭州市余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径山镇范围。
本文的研究范围——径山景区,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景区界限,关于径山景区的描述主要是以余杭区政府公布的“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径山景区”导览图为依据,是以“径山寺——禅茶第一村——化城寺遗址——陆羽泉公园——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径山花海——双溪画廊——小古城遗址”为主要旅游动线及核心区域,北至兰花坪茶园,西至径山寺,东至小古城遗址,南至长乐森林公园区域,全域面积157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0平方公里1(图1-4)。 
在2024年4月发布的最新余杭区国土空间规划中,规划径山镇镇域,包括13个行政村及3个社区,涉及2个详规编制单元。总用地面积约14401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1838公顷。经作者对比,径山镇镇域范围与导览图描述范围基本一致,边界较为明确,故采用此区域作为研究范围(图1-5)。
......................
2 径山景区旅游建筑的设计背景及现状分析
2.1 径山景区地域背景分析
任何建筑物都是在一定地点建造起来的,是“人、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下的整体表达。旅游建筑作为依托于旅游资源建设发展的建筑类型,它们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是旅游建筑区别于其他民用建筑的重要要素。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基地所处的地形地貌、周边的空间环境、具体的气候特征、空间构成手法都具有区别于不同地域的特色,因此,旅游建筑营造策略的研究离不开对具体地域背景的分析。
2.1.1 自然地域背景
1. 地形地貌条件 
径山景区位于杭州市西北部,山体形态呈现典型的浙北山地特征。从地理分布来看,浙北山地区域为杭嘉湖平原所围绕,山峦相对均匀分布,无主要山峰,山谷走向多自西向东呈叶脉状。而浙江北部地区靠近长江三角洲,相较而言平原地貌占比较多,山地多以海拔200m~400m之间的丘陵为主,浙江北部山地主要由西部天目山脉延伸而来,为天目山脉在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余脉[19]。
径山景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与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逐渐降低[20]。此处有自西南向东北呈大致平行的三支主要山脉,其山地大都由泥盆系石英砂岩构成,少数由二叠系灰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山体久经侵蚀、浸蚀,具有峰顶浑圆、坡度平缓的特点[21](表2-1)。径山便位于西北支从浙赣交界的怀玉山伸展成天目山山脉,是天目山脉的东北峰。
....................
2.2 径山景区建筑案例考察方法
2.2.1 考察情况概述
因景区范围较大,旅游建筑分布较为分散,为较全面的了解当前径山景区旅游建筑的营造现状与不足,笔者以径山景区核心的景区建设范围,即以“径山寺——禅茶第一村——化城寺遗址——陆羽泉公园——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径山花海——双溪画廊——小古城遗址”为主要旅游动线的建设范围,结合径山景区全域卫星地图,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图2-4)。内容包括实地勘探和现场调研、村民访谈、地方志等文献查阅,最终获取大量实景拍摄图片资料、相关的规划建设资料以及通过访谈整理的文字资料等。 
2.2.2 考察对象及分类概述
根据上一章中旅游建筑的基本概念,可将旅游建筑分为建筑吸引物与服务于旅游的建筑。建筑吸引物通常被称为景点建筑,是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服务于旅游的建筑即为游客提供各类旅游服务的建筑。在径山景区中,通过全域景区化的整体建设,拓宽了旅游建筑类型的边界,产生了诸如径山村的景区型村落,它不同于单纯的建筑吸引物或旅游服务建筑,而是兼具“吸引”与“服务”双重属性。综上所述,可将径山景区的旅游建筑分为以下三类:景点建筑、景区型村落与旅游服务建筑(图2-5)。
..................
3 旅游建筑在径山景区的选址布局要点 .................................. 37
3.1 建筑选址 ........................................... 37
3.1.1 现有选址特点 ............................... 37
3.1.2 选址分类 ................................ 39
4 旅游建筑在径山景区的空间设计要点 ................................... 49
4.1 建筑空间组织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 49
4.2 建筑空间与地形地貌结合形式 ............................. 50
5 旅游建筑在径山景区的形式设计要点 ..................................... 65
5.1 建筑意向的表达 ........................................... 65
5.1.1 自然风景环境与建筑意向 ............................. 65
5.1.2 人文环境与建筑意向 .................................... 67
6 基于实例的径山景区旅游建筑设计策略探讨
6.1 径山禅茶文化度假酒店设计
随着径山寺的复建,径山景区旅游特色逐渐清晰,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对于径山景区旅游建筑的定位细分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为增加径山景区禅茶旅游文化体验,相关单位决定在径山寺附近营建一处休闲度假酒店(图6-1)。

建筑论文参考
建筑论文参考

6.1.1 设计面临问题
该项目自选址确定后,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建筑设计中主要矛盾并不集中在建筑本身的功能组织上,而是集中与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限制、径山寺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等地方文化特点之间的适宜性问题上,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与地形的适应性问题
从基地现状高程来看,基地处于山顶位置,内部高差较大,从西北往东南呈阶梯状降低,形成自然斜坡,地面标高一般在509~540m之间,场地内高差达30米。基地整体呈凹陷状态,内部高度低于外部道路,与南侧道路甚至存在5~10米的高差(图6-2)。若整体进行场地平整,不仅土方量过大,对于自然地势的破坏也较为明显。因此如何处理地形是此次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应秉持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同时结合场地周边自然风景资源,在既有现状基础上打造一个生态的、对话环境的建筑。
........................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径山不仅在山、水、田等自然生态环境颇具优势,还以径山之“禅”径山之“茶”蜚声遐迩,其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地域特点也催生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建筑作为旅游活动中将游客与当地文化相连接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于大力实施全域景区化的大径山片区来说,如何通过旅游建筑来充分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文章从设计应用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当地走访等方式,研究并分析了径山景区的自然地域背景与人文地域背景,以此来挖掘旅游建筑营造的基本依据,并结合实地考察,对径山景区的旅游建筑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总结径山景区旅游建筑营造的不足。之后按照选址布局、空间、形式三个层面拆分常见建筑设计要点并结合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适用于径山景区的设计手法,得出了径山景区各类旅游建筑合适的布局方式、形式表达和材料选择,为后续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提供了思路与依据。最后,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将设计依据应用于径山禅茶文化酒店的实际案例中,结合实例与前文的分析提出相关设计策略。
在研究解析中,作者深刻体会到径山景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对于径山景区旅游建筑的营造,本节从以下若干方面提出一些理解作为总结,希望对于之后的景区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主要总结如下:
1. 基于江南文化背景下的整体建构风格
径山所在的浙江杭州自古便是江南地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繁荣富庶、崇文尚学,江南人对江南文化的持续传承使其在当今各种思想交织的浪潮中,保持了自己的本土性特征和民族立场,并在新时代传承了以文化意识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创作方式,是当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自信的体现。
对于传统江南建筑的外在特征,一般从黑白灰的低饱和色彩模式、天井、檐廊等空间特点,还有小体量、灵活布局等的空间布局来体现,但在我国众多优秀建筑师的演绎下,如今“新江南”形式的建筑已经摆脱了对于传统江南建筑形态的简单模仿,更多地通过对江南建筑精神的抽象继承而得以实现现代建筑的创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建筑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