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硕士学位论文如何选题?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8032016260620213 日期:2018-03-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论文选题是硕士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选好题目,后面的写作环节一片坦途。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专业就给选题限定了大致的范围,再加上自身的知识水平,选题相对容易。而文科学生选题就困难了,资料多的选题方向,不容易做到创新,也难写出新意,而资料少的,写作又很困难。究竟如何选题才比较合适呢?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几个适合文学学生的硕士论文选题方法,希望能给毕业生带来帮助噢。
一、选择感兴趣的论文题目
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创造性工作,不应当成为负担。我反对为论文而写论文。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有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的要求,研究生完不成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任务就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不能取得学位。某些高校甚至规定,在导师的科研考核中,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只要加挂导师的署名,就可以算作导师的科研业绩,这更加助长了导师极力鼓动研究生写学术论文的风气,然而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
笔者以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发现科学问题、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只有当研究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科学兴趣之后,才会萌发撰写学术论文的强烈冲动,没有写作冲动很难写出一篇上佳的学术论文来。这种写作冲动可以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他人学术著作时产生共鸣、发现谬误,或产生重大疑惑时,也可能激发出写作冲动。但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冲动更多地来源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灵感、激发冲动。如果研究生没有写作冲动,最好不要尝试写作学术论文,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继续阅读,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或者加入老师和同学们组织的讨论之中,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
令许多研究生困惑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积累哪些知识,才有可能最终激发出写作冲动。事实上,可以激发研究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并非来自那些基础性的知识或基本理论学习。能够催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往往来源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究性研究文献的阅读。在这些文献中存在大量争议,一些观点甚至对已经存在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冲击。
二、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
文科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在写作学术论文之前,首先必须清晰地回答所写的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是确定论文主题最重要的基础。严格地讲,任何学术论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切忌一篇论文有多个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研究生就是因为对问题把握不准,因此很难选好学术论文题目。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看到的“现象”当成“问题”。其实,“问题”不是某个孤立的概念,“问题”是深藏于“现象”之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更本质化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这只是一种现象。但是,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的价格异常波动,这就是“问题”了!为什么在几个月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很大呢?这种价格异常波动就是“问题”,我们需要研究价格异常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产生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以及控制价格异常波动的措施等。
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写的一部书,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业政策。书中有一篇短论文,研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的结论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大,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论证的过程就是摆了两方面的数据,前者增加,后者也增加,因此,他得出“两增”这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结论。看起来,他所研究的“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问题”,但在中国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制度框架内,这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更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3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即打工收入),其次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主要贡献来源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所致。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并非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用数量分析方法去检验会发现,“转移支付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显著相关。换言之,30年来农民的增收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包括劳动力交易与农产品交易两大部分。同时我们还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林水等事业费支出,通俗地讲就是对农村“七站八所”事业单位的“人头费”增加了投入,而这种事业费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农民增收,也难以间接地转变为农民增收。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伪问题”。当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民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这种公共享用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市场利润而使农民明显增收,至少二者之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
三、学术论文选题必须有牢靠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或其他论文相比,可能都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基本研究范式。但是,学术论文与其他论文的最大区别,也可以说是本质区别,那就是学术论文必须强调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分析研究过程。这种理论支撑作用往往直接反映出学术论文选题本身的理论价值。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不紧密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分析与论证,即使作者看准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无法凝炼出逻辑严密的科学选题,更谈不上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例如,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的研究,为什么出现政府出一部分钱让农民参合,但农民仍然不愿意参合的现象呢?许多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都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没有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意义)”等。这是一种简单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接受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但是,从学术论文的角度来看,原因并非如此简单。①这里涉及到“农民就医决策是否理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民是经济理性人,他认为参加新农合就诊并不合算,所以不愿意参合。②这里涉及到农民与医院之间的医患关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虽然政府补贴了,但医疗机构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提高了用药标准及价格等,导致农民比不参合时还要付出更大的就医代价,无法真正实现政府主办新农合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的。③医疗机构医药不分,存在着“内部人”失控的现象。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就要从决策理性、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深入严密的逻辑分析才能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研究相同的“问题”,但研究的目的不同、视角不同,其选择的基础理论也会不一样,这也常常成为一篇学术论文引发众多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争议往往直接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上。
例如,同样是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有学者依据钱纳里的理论计算我国农业地劳比率,推算出我国必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撰写出“只有转移农民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样的学术论文。另外有学者则根据“联系系数效应理论”认为,经济越发达,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越走向高级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容纳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有限,不可能实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因此,只有在农村就地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的途径实现农民致富。当然,后者所写论文的标题也就会反映出另一种理论观点。同一“问题”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源于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过程建立在两种不一样的理论基础之上。
除上面所讲三个重要选题原则外,文科硕士研究生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还要注意掌握其他一些技巧。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中写出论文所采用的先进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直接用计量模型名称作为标题核心内容,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还用副标题将研究对象或抽样样本写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中,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的论文以案例名称的研究直接作为标题也属常见,这些方法有利于彰显学术论文的创新点及其创新价值。有的学术论文以研究结论为标题,这些结论可能很清晰地做出某些科学判断,也可能通过给定某种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讨论,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印证与继承,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与发展。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其学术论文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也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还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的用词上动脑筋,例如对某问题原因分析的ABC、对某问题对策建议的“新几条”、对某问题的“60年拷问”,等等,都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这些方法,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中,根据写作学术论文的实际需要酌情采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