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街庄滇剧的由来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登基之后,派傅友德、兰玉、沐英率兵 30 万进入云南,结束了元末梁王在云南的统治,随后命沐英留守云南,大批明军留滇屯田。据《滇粹》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沐英入朝,还滇时携江南、江西人民 250 万入滇;次年又奏请移湖广、江西居民 80 万。沐英治滇颇有建树,寓兵于农、浚广滇池、通盐井、利商旅、办土产、订税则、均力役、办学校。”随着历史的进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时期入滇的军或民适应了云南这块宝地,特别像滇中昆明这样的地方,可谓是理想中的福地。据清朝时期昆明市的县志《水系》记载:有水,名铁索沟(此沟源头为宝象河,专为灌溉部分高田而修的人工引水渠)通响水闸,距响水闸三里许有桃园五村(含阮家村、朱家村、刘家村、张家村、牛街庄)。后来,张、何、范、曹、邱、李姓的先民在息军农耕的历史长河中选定了据说能出帝王将相的这块宝地。在一处像一把太师座椅的地方,繁衍生息兴家立业并对它冠予了新的村名——牛街庄。
牛街庄四周良田沃土、阡陌纵横,村庄西面是一片茂密青翠的树林,南边是一片桃林和栎树,从上游龙池流来的白沙河水宛延曲折、清澈见底。白沙河流至牛街庄时,犹如一条朝拜的巨龙,扭曲身段圈绕过―片沙丘,龙头对太师椅般的村庄回首致敬,河流在滋润过这一片沃土后直奔滇池而去。村内街道与通京大道南北相通,两条直贯东西的石板街道与之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井”字,依街而建的民房透着祥和。这里民风淳朴、厚道好客,来往于京昆的商旅过客,在经过牛街庄北边的通京大路时都能享用到由专人备下的清凉泉水。
(二)牛街庄滇剧历史溯源
1.清代末期:滇剧逐渐发展成熟
乾隆时期,秦腔、梆子等乱弹声腔流传于昆明农村县城,加之昆腔、弋阳腔盛行,受云南本土语音腔调的影响,这些外来声腔逐渐地方化,滇剧声腔正式形成。光绪 33 年(1907年),云南革命党人基于当时的革命形势需要,首先提出要进行滇戏改良,这在全国地方剧里算是相当早的了。自缅甸、越南被英国、法国殖民侵略者占领以后,云南成了他们侵略的下一个目标。由于形势紧迫,一群远在日本留学的云南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在东京创办了宣传革命的《云南》杂志,第六期上提出了《戏曲改良之建议》。紧接着又创办了白话刊物《滇话报》,每期都刊登滇剧新剧本,有《薛尔望投潭报国》、《姐妹投军》、《党人血》、《盗图报国》等。滇剧福升班班主翟海云主动响应号召,接受滇剧戏剧改良,主动到上海购买新服装,并约请文人编写新戏,集中一些滇剧艺人在会馆里编演、排练并演出。当时原定午后开演的《取金山》、《辽阳大战》等新滇戏,早晨七点就已座无虚席,甚至房头上都是观众。这次滇剧的改良,是滇剧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是滇剧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有号召性的口号,还有切合实际的措施,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演出。
在这个时期,牛街庄第一代滇戏老艺人组成滇剧班社开始到各个地方演出。由于牛街庄地处昆明城郊,辛亥革命后一段“河清海晏、岁和时丰”的太平年景,带动牛街庄滇剧班也相应更新和壮大,移植、改编了大量的历史滇戏。农村每逢喜庆,都以请戏入村演唱为荣,尤其是春节期间,东村扫台西村踩台,从正月一直唱到二月,应接不暇。这种氛围反过来又促使滇剧艺人努力提供艺术造诣。当时,牛街庄滇剧班第二代传人张玉才、张荣合演的《双盗箱》(张玉才饰罗阿狗,张荣饰许阿猪),两人从相约、撬洞、盗箱,把贼人的心理状态—一刻画得表里分明,视见其真。张玉才主演的《单刀会》韵味醇厚,架式潇洒,气宇轩昂。何丙饰演的《马肃》形象逼真,淋漓尽致,看过的人们都称他为“活马肃”。张荣饰演的《打公孙》,唱念有度,字正腔圆,妙趣横生。
二、牛街庄滇剧传承现状
牛街庄位于昆明市郊,历史上是有名的滇剧“戏窝子”,滇剧群众基础非常深厚,民间戏班众多,艺人层出不穷,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勇就是牛街庄民间滇剧第五代传人。张勇原本是昆明一位非常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怀着对滇剧的一腔热血和对发展牛街庄滇剧的使命感,在历代牛街庄滇剧艺人传承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业余的滇剧团。多年来,这个业余滇剧团一直坚持演出,获得了许多殊荣,也引来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滇剧演员。
(一)牛街庄民间滇剧的静态传承:牛街庄滇剧博物馆
1.博物馆概览
牛街庄滇剧博物馆是 2009 年 9 月挂牌的云南省第一个滇剧博物馆,至今已经投资 150多万元,牛街庄滇剧博物馆是公益性的,是牛街庄滇剧文化的精粹和标志。牛街庄滇剧博物馆收藏了明末清初至清朝后期各个时期的剧本、戏剧照片、服装、道具、古乐器、古戏台、古门头、花方、格子门,还有特别珍贵的古戏台门头两座,清代道光年间戏神老朗菩萨一座,清末年间剧照 40 张、民国年间剧照 376 张,清末年间古字画 3 副、明末年间古画 2 副,明末年间剧本 16 本、清代初年康熙时期古戏台照片 2 张,反映明末清初滇剧史展板 15 块,民国年间各类剧本曲谱 306 本,清末年间横匾、直匾 4 块,明末清初年间古戏服 4 套、古剑一把,刀枪、古字灯、古乐器、各类唱片数件,全国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剧照、剧本、曲谱 500多套(本)。
以上收藏的文物极其珍贵,特别是两座古戏台。第一个古戏台复建于 1998 年,2003 年复建了第二座古戏台和大门头。两个古门头是 1958 年国家修建铁路拆迁牛街庄古戏台后,收藏的最后的唯一的两块部分古戏台、古门头的原始材料,可谓弥足珍贵。还有特别珍贵的古典、花方、吊柱、龙头、100 年前的木料,等等。自 1958 年收藏古戏台的材料,到建成最后一个古戏台,经历了 46 年时间,在收藏、复建过程中历尽了曲折和艰辛,张勇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在收购、寻找古戏台材料的过程中,张勇历尽千辛万苦,现存牛街庄滇剧博物馆的材料(包括古乐器,失传在民间的乐器、剧本),是他从丽江、大理、宾川、楚雄、玉溪、黑井、武家大院、建水、朱家大院、嵩明、羊街、昆明等全省各地一件一件地收集来的。如今默默伫立在牛街庄滇剧博物馆两侧的两座古戏台、古门头,在每日不绝于耳的丝竹管弦声中,遥想着自己曾经的辉煌,庆幸着自己蒙尘 46 年后的新生。

(二)牛街庄民间滇剧的活态传承:牛街庄业余滇剧团与滇戏队
1.四十多年前的“文艺队”
1969 年,在全国学习样板戏期间,官渡区挑选全区优秀人才集中学习样板戏,共办三期集训班。第一期集中学习《沙家浜》片段《军民鱼水情》、《智取威虎山》片段《深山问苦》。第二期学习排练演出《沙家浜》全剧,排练三个月后到全区最艰苦的山区——小河、小哨、双哨、双龙、大板桥等地演出。曾参加全市样板戏汇演并获得全市一等奖的《沙家浜》剧组前后演出六十多场。第三期学演《红灯记》,并且排练了《智取威虎山》片段《打虎上山》。这些剧组就是当时的“文艺队”。“文艺队”从主要演员到群众演员的安排都很严格,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从排练到演出都很理想,到全区各乡镇和部队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在昆明市官渡区地区很有影响力。
2.两支剧团的人员组成
牛街庄现有两支业余滇戏队伍。一支是上世纪 60 年代唱样板戏的时候组建的牛街庄业余滇剧团。牛街庄业余滇剧团现在有演职人员 60 多人,有自己的编导,25 人的乐队,还有专业的舞台灯光、音响,并订购了大量的古装戏服。他们大多都已经六七十岁,最年轻的也有三十多岁。这些演员、乐队的伴奏全部都是农民。

三、牛街庄滇剧民间传承得以延续的原因....................16
(一)传统语境下的种子效应..............16
1.传承人代代相传,形成牛街庄独有的“世袭子孙戏”.............16
四、牛街庄民间滇剧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持续发展建议..........24
(一)社区内普及滇剧,鼓励更多年轻人学唱滇剧...................25
四、牛街庄民间滇剧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持续发展建议
牛街庄滇剧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传承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受到冲击。在牛街庄,滇剧虽然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面对多元发展的文化背景,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滇剧的群众基础就没有过去那样广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生活在滇剧之乡的人们,欣赏滇剧、学习滇剧就成为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消遣方式;如今,人们选择娱乐消遣的方式日趋多元,滇剧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今非昔比,滇剧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冲击,就像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牛街庄民间滇剧第五代传人张勇老先生说的“没有了土壤”,滇剧在牛街庄一枝独大的局面被彻底颠覆了。这对繁荣艺术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对于滇剧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是传播手段相对落后。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包括文化娱乐信息,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等现代传媒手段即时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到目前为止,牛街庄滇剧甚至整个云南地方滇剧的传播手段还相对滞后乃至落后,滇剧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是舞台、剧场、集会,还是面对面的口传身授,这种落后于时代的现象对于任何项目的传承保护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结语
在大众娱乐方式多元涌流、信息传输日益快捷的今天,作为传统地方戏剧的滇剧受到冲击是一种必然;而轻快诙谐的现代娱乐模式又比较适合年轻一代的情趣爱好,滇剧的受众队伍日趋老龄化也在情理之中;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欲横流,滇剧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在竞争中也很难占有优势——种种社会现象,使得滇剧包括牛街庄滇剧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优化滇剧的民间生态环境,在牛街庄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本文中论及的牛街庄民众的滇剧情结、牛街庄老一辈艺人的种子效应、牛街庄滇剧“世袭子孙戏”的传承特点、牛街庄滇剧博物馆的展示效应等等。但是,仅凭这些,并不足以抵御社会大势的冲击。优化滇剧的民间生态环境,必须清醒地认识面临的困难,站在时代的高度,勇于迎接挑战;必须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像蜜蜂采蜜一样广泛吸取现代娱乐元素;必须把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经济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必须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渠道,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和热爱滇剧,精心培育传承发展滇剧的土壤;必须积极拓展滇剧传播渠道,在坚持剧场演出、节庆演出、展示演出等等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电视、广播等等现代传媒手段;必须在保护群众自发的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滇剧发展的正规化水平,通过持续举办滇剧培训班等形式,逐步奠定滇剧传承发展的人才根基;必须在充分挖掘民间力量的同时,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