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生产空间布局变化及影响因素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966 论文编号:sb2024051010542652382 日期:2024-05-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首先,运用统计描述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集中度指数法、生产重心法、标准差椭圆法多角度分析了中国肉牛生产布局的时空变化。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的必需产业[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国有悠久的养牛历史,中国普通牛的驯化,距今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在草原地区可能更早。而肉牛养殖是从“以牲畜为农耕役用工具的时代”向“农业机械现代化时代”转型过程衍生的产物,具有历史的特殊性。肉牛产业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牛肉产品供给涉及广大居民生活保障、社会安定与宏观经济发展。牛肉作为优质的畜产品[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我国居民对牛肉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据统计,1975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仅为0.3公斤[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牛肉消费量逐渐增加,2021年人均消费量涨至6.6公斤,进口67.16万吨牛肉,自给率76%。面对牛肉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牛肉供给面临一定压力,需要继续发展肉牛产业。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提出科学利用南方地区草山草坡和农田资源,发展肉牛生产,2025年实现680万吨牛肉产量,保持85%自给率。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牛肉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养殖区域变动明显,生产区域型和结构性矛盾共存,肉牛养殖的不断发展,生产区域变动是目前中国肉牛生产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牛肉需求量刚性增长,肉源供给需稳步增长。牛肉生产量逐年稳步上涨,由2001年508.6万吨增加至2019年667.28万吨,增加了158.68万吨,涨幅约31.20%;牛肉进口量的逐年上升,且上升趋势愈来愈快,由2001年0.39万吨,上涨到2019年165.67万吨,增加了165.28万吨,涨幅约42379.49%。从而可知,中国对牛肉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生产量的增速较小,低于消费量的增速,大量依赖进口牛肉,在国内的循环中供求关系一直处于偏紧的态势,肉源的供给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现阶段我国肉牛生产能力仍需提升。区域间的牛肉生产于供给消费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北牛南运”现象十分普遍。传统的活牛运输模式对疫病防控提出挑战,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目前肉牛的养殖特征依然是小规模养殖和兼业化经营,个体农户在养殖中占据很大比重。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生产布局变化研究
农业生产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变化问题是学术界长期并广泛关注的重要领域。郭玮(2000)通过对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生产情况对比,认为20世纪年代末期,中国农业生产重心、水稻生产重心、和畜牧业重心整体向北移动,玉米生产重心向南移动,小麦生产格局趋于稳定[8]。张宇翔(2020)通过观察各省份在全国总生产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认为21世纪初期,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畜牧业生产重心开始阶段性波动[9]。
部分学者运用指数测算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变化进行分析。王明利等(2005)从粳稻生产布局变化入手,发现华北、中原地区的粳稻种植萎缩,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种植扩张,通过对生产效率、规模和总区域的比较优势测算,认为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生产极具优势,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首当其中,最具代表性[16]。张越杰等(2010)和王桂霞等(2010)对中国肉牛生产区域布局变动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认为1980-2010年间中国肉牛生产区域布局出现了由农区向牧区转移的现象[44],西北、西南肉牛区开始稳步发展[45]。华连连(2018)发现肉牛的主要地理集聚区是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认为内蒙古的肉牛产业逐渐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强有力的新增长点[47]。关佳晨等(2019)通过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发现马铃薯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西南地区的产业生产增长较快[30]。刘正佳等(2021)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发现南方地区粮食生产量趋于稳定,北方地区粮食生产量呈增长态势,具体而言,稻谷生产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显著增长、小麦生产在新疆地区和华北地区显著增长、玉米生产在北方地区显著增长[32]。陈雨生等(2022)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度对2000-2018年大豆生产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大豆生产整体呈“东北集中、西南扩散”的变化趋势[29]。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逻辑
2.1 概念界定
2.1.1 肉牛生产布局
生产布局又称生产配置和生产分布,是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物质生产在一定区域内地理视角下的分布情况。具体包括生产地点、生产规模、生产联系等,不但反映了生产的空间形式,还反映了生产的发展情况。生产需要大量劳动、设施、资本的投入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产布局存在着“累计循环因果效应”,循环积累因果论认为,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循环累计因果关系会对肉牛生产的发展产生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短期内,回波效应会加剧肉牛生产间的差距,肉牛生产会受到收益差异影响,生产要素会由劣势区流向优势区,扩大优势产区的产量。但长期内,优势产区的产量不是无限的,回波效应的作用是有节制的,当优势产区的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优势区的牛肉养殖逐渐趋于饱和,边际收益减少,生产资源向其他有发展潜力的产区扩散,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有助于新产区的发展。故而生产布局的变化是逐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本研究将肉牛生产布局定义为肉牛生产在地理上的分布状态,以各省肉牛出栏量在全国出栏量中所占比重的分布情况表示。反映了肉牛生产的空间形式和肉牛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分布。
2.1.2 肉牛生产优势区域
为了全面分析中国肉牛生产空间的布局变化情况,本研究根据农业农村部2009年发布的《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将中国大陆31省份分为优势肉牛生产区和非优势肉牛生产区。其中,优势肉牛生产区共有17个省份,具体分为4大肉牛区:中原肉牛区(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东北肉牛区(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肉牛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肉牛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2.2 理论基础
2.2.1 新经济地理学理
空间经济理论被视为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瞿伟问题。由于空间经济学本身存在收益递增时市场结构问题的特征。新经济地理的基本问题,也是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它自始至终都着重强调了关联效应的作用。其建模策略可以归于四种类型:D-S模型、冰山成本、动态演化和计算机。在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也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经济学和空间地理学需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因此,本文将其基本原理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一,借鉴和吸收合理成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如何将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新空间经济学理论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课题。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也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经济学和空间地理学需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本研究将其基本原理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一,借鉴和吸收合理成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2.2.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比较成本的优势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Adam Smith 2012)、比较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 1821)要素禀赋理论(Heckscher 1919;Ohlin 1933)。第二阶段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优势理论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约翰·斯图亚特•穆勒(2013)的相互需求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2013)的供应条件曲线、林达尔(1963)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第三阶段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新拓展,在经济社会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延伸应用范围,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种新贸易理论,例如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小岛清 1988)、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 1997)。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布局变动既是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结果,又是促进“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重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比较优势理论为肉牛生产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国肉牛生产布局时空变化分析 .......................... 17
3.1 中国肉牛生产布局时间变化分析 .......................... 17
3.2 中国肉牛生产布局空间变化分析 ........................ 20
3.3 本章小结 ........................................... 25
第四章 中国肉牛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27
4.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27
4.2 模型合理性分析 ...................................... 29
4.3 肉牛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0
第五章 中国肉牛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与优化 ................................ 35
5.1 中国当前肉牛生产布局比较优势分析 .................. 35
5.2 中国肉牛生产布局优化对策 .............................. 36
第五章 中国肉牛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与优化
5.1 中国当前肉牛生产布局比较优势分析
5.1.1 测算方法的选择
根据第四章中国肉牛生产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研究选择在10%水平上显著影响肉牛生产布局变化的因素分析不同区域的肉牛生产优势水平。最终,选取的因素包括:饲料资源、养殖基础、经济环境。不同省份的肉牛生产条件不尽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省份可以投入最小的成本,利用最大的资源。本研究将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衡量标准,评价各地区的肉牛生产优势。饲料资源和养殖基础对肉牛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是正向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为有肉牛生产优势;经济环境对肉牛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是负向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为有肉牛生产优势。
5.1.2 测算结果与分析
单一因素的比较优势分析会导致偏差,本研究将饲料资源、养殖基础和经济环境结合起来分析,根据比较优势分析结果,将肉牛生产省份分为优势生产区、比较优势生产区和非优势生产区。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中国肉牛生产已度过了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由出栏率提升导致的生产贡献是牛肉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肉牛生产的出栏重心在1980-2020年间整体呈现“先西后东再西”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向心力波动式增强,空间分布以南北向为主导,发展东西向为趋势。
(2)中国肉牛生产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17个规划的肉牛优势省份中,目前只有安徽属于低-低类型,本省和邻省的肉牛生产都偏弱。非肉牛优势区的青海、湖南分别属于高-高集聚类型和高-低集聚类型,肉牛生产情况较好。
(3)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政策影响和其他因素都会对肉牛的生产布局产生影响。具体而言,玉米优势、产业优势、养殖基础、预期收益、教育环境、交通环境会显著促进本地区肉牛生产,经济环境会显著抑制本地区肉牛生产,2008年布局规划的肉牛优势区域没能有效促进肉牛生产。预期收益会显著促进邻省肉牛生产,玉米优势、经济环境会显著抑制邻省肉牛生产。
(4)肉牛生产的扩大对资源环境提出较大挑战,优化布局规划是提高牛肉生产的有效路径。东北肉牛区应引进、培育屠宰加工企业,扩展生产链,探索牛肉深加工产品,提高就地屠宰率,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由活牛运输转向牛肉产品运输。中原肉牛区应充分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可以通过增加能繁母牛补贴力度,稳定牛源,加大能繁母牛培育力度,为外地提供优质架子牛,减缓其因产量下降的影响。西北肉牛区依托丰富的牧草资源,可以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家庭牧场,科学养牛。西南肉牛区应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探索“粮草轮作”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吸引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与高校合作,校企合作下推进牛种改良计划,探索适合西南肉牛区抗高温、抗高湿的优势品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